【摘 要】
:
目的分析小儿贫血程度与小儿营养不良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 4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调查其饮食摄入情况、体质量、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各年龄段患儿贫血程度与营养不良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2 400例患儿中检出贫血1 921例(80.0%),且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400例患儿中检出营养不良1 746例(72.8%),但不同年龄组患儿营养不良类型比较
【机 构】
:
037000 山西省大同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小儿贫血程度与小儿营养不良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 4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调查其饮食摄入情况、体质量、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分析各年龄段患儿贫血程度与营养不良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2 400例患儿中检出贫血1 921例(80.0%),且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400例患儿中检出营养不良1 746例(72.8%),但不同年龄组患儿营养不良类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 400例患儿贫血合并营养不良1 472例(61.3%)。
结论小儿贫血程度与营养不良类型有直接联系,并发概率较大,且1~3岁儿童中贫血发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对急性胰腺炎疾病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将2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设为观察组1,3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设为观察组2,将观察组2患者中30例合并感染者设为观察亚组3,7例无合并感染者设为观察亚组4。于入院第1、3、7天检测所有患者血清PCT、TNF-α、I
目的分析有长期阿司匹林服药史的体检者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时间与瘀斑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中有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史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按照正常静脉采血后按压5~10 min,观察组静脉采血后按压15~20 min,评估按压后两组局部出血及瘀斑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现局部出血及瘀斑100例,发生率为83.3%;观察组出现局部出血及瘀斑15例,发生率为1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顺阿曲库铵神经肌肉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S组);L组于诱导时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5 mg/kg,然后以3 m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术毕;S组给予相同容量的氯化钠注射液。记录并比较两组肌松药起效时间[顺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后4个成串刺激(TOF)=0的时间]、肌松药恢
目的探讨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钙和维生素D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1例应用唑来膦酸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5 mg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1次,骨化三醇0.25 μg/d及碳酸钙600 mg/d作为基础用药,口服1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血钙、血磷、骨代谢标志物和腰椎、髋部骨密度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检测对早期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选取早期新生儿感染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非感染性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和电阻抗法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中PCT、CRP及WBC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全血WBC进行分类计数,探讨PCT、CRP、WBC计数及中性杆状核粒
目的评价布拉酵母菌联合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282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41例。对照组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实验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γ-干扰素(IFN-γ)水平,以及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与生命质量评分。结果治
目的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33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早期脑损伤表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均使用美国CareFusion Nicolet-one脑电图仪进行连续检测,比较两组aEEG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aEEG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Cy)、下边界振幅值(LB)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目的分析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方法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成联合组与单一组;联合组采取内镜下套扎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单一组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率(5.0%)、穿孔率(5.0%)及肿瘤切除率(100.0%)均优于单一组(20.0%、15.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分型特点及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7例AML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ML相关免疫表型,包括CD33、CD13、CD19、CD7、CD38和CD4等。根据AML危险度分层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免疫分型和预后。结果低危组的总预后良好率高于高危组(P<0.05),但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危组CD33和CD
目的探究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胃穿孔患者66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实验组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对照组行开腹胃穿孔修补术。统计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并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