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蓝图绘制与解读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丽中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认识的提升,彰显了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和魄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美丽中国”是对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是对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刻总结,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绘制并实践“美丽中国”蓝图,必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丰富生态文化和完善生态法律。
  [关键词]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遇到了严重挑战,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明确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可以说,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认知和创新性贡献,吹响了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时代号角,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开拓了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美丽中国战略进行科学阐释并积极践履已成为关系中国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未来和世界发展的长远大计。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梳理“美丽中国”战略的历史脉络和政策解读,以期为后续研究和践履美丽中国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美丽中国”的蓝图绘制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历史脉络
  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认识的新高度,显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和魄力。事实上,党的美丽中国战略提出具有历史的一脉相承性。
  1.理论酝酿阶段(2002.11-
  2005.2)。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指出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走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报告要求: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贯彻落实5个统筹,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理论提出时期(2005.3-
  2012.10)。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这一术语首次被国家领导人使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并详细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时,强调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针对我国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的现实,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战略构想。报告强调,要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理论发展时期(2012.11-
  2016.3)。2013年7月,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生态文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首次提出全球生态安全,并再次重申美丽中国建设。全会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更加注重事前保护,强调低碳循环发展,建立健全各种资源分配使用制度,建设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2016年3月,美丽中国战略纳入“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针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现实,“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美丽中国”的实现策略设计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等都对实现美丽中国战略做出了策略设计。
  十八大报告中绘制了美丽中国战略蓝图,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美丽中国尽管是一个综合概念,但从近中期的实践来看,主要指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其中,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改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以预防为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资源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美丽中国建设做了进一步策略设计:一是加快资源税改革,同时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增加资源、环境成本;二是严格节能节地节水,严格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准入标准;三是改变干部考核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延长干部考核年限,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四是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的职责,加强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五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三五”规划从主体功能区建设、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等7个方面对绿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主体功能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强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保护网,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要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求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创新,完善机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美丽中国”的政策解读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对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是对中国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的深刻总结,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美丽中国”战略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但是,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并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11.5%,却消耗了超过全球五分之一的能源、将近一半的铁和铜,60%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6%和78.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已跃居世界首位,这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适合中国的发展。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环境代价小、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观念的更新,更在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反思。
  2.“美丽中国”战略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2014年,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中,空气达标率仅为9.9%。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全国62个重点湖泊(水库)大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地下水水质良好的城市比仅为36.7%①。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上流失、沙漠化、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1]。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美丽中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生态文明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递增规律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呈快速递增的趋势 [2]。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合8016美元,已经迈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公众对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等的需求显著增加,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已成为每个中国人最重要的梦想之一,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丽中国战略正是美好愿景的重要承载者。基于此,十八大报告中建设性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美丽中国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是对“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更要社会安定和谐”目标的追求,是对长期“重经济、轻环境”行为偏差的一种调整。美丽中国包含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之美3个层次:
  1.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美丽中国包含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学界共识。田修胜、胡树祥(2014)认为,自然美除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生物、平衡的生态等方面,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运行。人类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合理化改造[3]。田宪臣(2013)认为,山绿、水清、天蓝,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是公众对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让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4]。王晓广(2013)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延续的基本物质前提 [5]。
  2.社会之美。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活是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6]。美丽中国离不开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更需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环境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自然的正常运行和人的发展。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才会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将美好生活总结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生活、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的环境” 等等。
  3.人之美。美丽中国人是美丽中国的建设主体和主要受益者。美丽中国人应该是具有大智慧、大谋略、明事理、识大体、顾大局、谋长远的人,他们不会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不会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他们具有前人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的品性,不给后人留下遗憾,彰显了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美丽中国人的认知、价值和能力决定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情况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决定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4]。田修胜、胡树祥(2014)认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强调资源环境之间的代内平衡和代际平衡,需要当代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具有长远的眼光 [3]。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美丽中国提出了不同的内涵。如牛文元(2012)将美丽中国概括为“三安两信五空间”。所谓“三安”是指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两信即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政府公信;五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经济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和乐观从容的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全体国民的体面劳动、起居安适和尊严生活 [7]。
  三、“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
  根据美丽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当前中国生态建设的实际,学界认为,实施美丽中国战略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法律建设等方面入手。
  (一)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有自然之美,这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同和信心,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8]。同时也要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而是要在有益于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理性的、适度的增长,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把握好平衡规律,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实现双赢。为此,需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转变产业结构,增强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废物再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建设自然保护区,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等举措,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有机协调 [9],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制度建设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战略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必须有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协调配套的生态制度规范体系、生态制度运行体系和生态制度保障体系 [5]。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包括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强制性制度,也包括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选择性制度,还包括意识形式、舆论引导、道德教化等引导性制度。制度体系中需要强制性约束制度,遏制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选择性激励制度,激励人们选择绿色、循环、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用道德舆论加以引导,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共同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在政策执行上,一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决策、文化繁荣和社会构建的方方面面,实现政府决策的绿色化和生态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监测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是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四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营造环保生态的良好社会风气,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 [8]。此外,还要对现有生态文明制度进行创新,采取如提高生态文明地位,成立专门的生态建设领导组织等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0]。建设美丽中国,制度一定要公正,要合理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包括代际人群间在生态权益上的分配,遏制“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的不公平现象[11]。   (三)生态文化建设
  要构建功能正常的社会,必须实现两大方面的联接:“一方面是信念、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概念领域,另一方面是事实、制度和组织的实务领域。” [1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只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文化、一种信念,那么整个社会的变革、新的社会体系的构建才有可能成功。只有在整个社会中加快美丽中国战略理念传播,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文化,才有可能实现美丽中国社会的构建。为此,一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良性发展;二是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顺应时中的生态实践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13];三是要加快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生态制度文化导向;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新风尚。
  (四)生态法律建设
  中国需要以法治为保障来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4]。当前,建立并完善环境法律责任制度迫在眉睫。为此,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判断行政主体违法行政的标准、追究责任的程序、追究责任的方式、行政问责的效力等;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制度,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三是要建立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环境司法的功能,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加强环境法制文化建设,让公众自觉地保护环境,利用环境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14]。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制纪律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制纪律意识 [3],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法律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形成自觉遵守法律,运用环境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风气。
  [参考文献]
  [1]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2]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田修胜,胡树祥.建设“美丽中国”诉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4]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 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
  [5]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7]孙秀艳.建美丽中国 靠制度先行[N].人民日报,2012-11-26.
  [8]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等.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环境保护,2012,(23).
  [9]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2013,(4).
  [10]黄 娟,汪宗田.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兼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统一[J].理论月刊,2014,(2).
  [11]刘芳芳.“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支点—从佩珀的红绿联盟理论看“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基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2).
  [12]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5).
  [13]陶良虎.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理论探索,2014,(2).
  [14]杜 晓.权威人士详解“美丽中国”多重法治内涵[N].法制日报,2012-11-17.
  [责任编辑:李利林]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态安全是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流域生态治理难度较大的背景下,为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一应建立长江流域高层协调委员会;二应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应建立跨区联防联控体系;四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五应建立环保投入机制;六应完善全民参与机制。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虚拟仪器是电子仪器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仪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软硬件资源结合紧凑,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直观方便,系统性能优良。虚拟仪器是未来仪器
梳理习近平从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闻舆论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包括在地方主政一方、到中央负责党和国家某些方面的重要工作,以及十八大以后全面主持中央工作等三个阶段。追随他的从政经历,我们所能见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最早的公开论述,是他担任福建省德宁地委书记时,新华社记者根据他
提出了基于电流控制第二代电流传输器(current controlled second generation current conveyor,简记为CCCII)的电压模式低通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所需元件较少,n阶滤波器仅需
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编制方法陈旧,在政府资金预算公开的信息中,财政专户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内容未全部公开。财政资金管理部门未对政府资金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对游离于预算外的政府收支无法进行审查和监督。针对财政预算编制过粗、透明度不高、预算执行监督不力、约束不够、老百姓看不懂等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对目前财政预算进行改革。财政预算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让财政资金管理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借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摘 要] 鄂东沿江蕲黄广(蕲春、黄梅、武穴即原广济)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因而为发展需要,三县市应创造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地理、交通、历史、人文等),理性地对该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发展六城镇,打造鄂东区域经济支撑点,形成一个经济集约型、生态环保型、持续发展型的新型经济区域,最后打造成附属于“中三角”的鄂东“小三角”经济发展区。  [关键词] 强力打造;鄂东区域;经济支撑点
湖北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省份,拥有武汉、赤壁和襄阳3座节点城市。复兴万里茶道,是重塑湖北品牌的机遇。湖北应积极推动南北走向的万里茶道与东西走向的"一带一路"对接,积极推
随着“冷战”的全面终结,“柏林墙”倒了,前苏联“解体”了,东欧也“剧变”了……。从此,西方敌对势力将战略眼光瞄准东方,围剿中国,希望赤色中国改弦易帜,也来个“颜色”革命。“万
语篇衔接手段是组句成篇,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精读教材中《水中人》所体现的语篇衔接手段,探讨衔接手段在精读课堂教学中的运
详细研究了在Al(i-Bu)3-La(AA)3-H2O的催化下环氧乙烷的均聚反应和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情况.实验发现在该催化剂的作用下, 以甲苯为反应介质,在n[Al(i-Bu)3]∶n[La(AA)3]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