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2、因生、因文制宜,变凝固僵化为灵活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3、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反思中发现由于过分的注重应试,强求答案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快成了一种模具,不管你多棱多角,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也真正成了“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的铁剪下丧生。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生厌,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想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忽视对“答”的培养,重视对“读”的培养。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的默读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
  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直观、生动等多方面优势,使其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高中数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摘要: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初中语文教学在这种大形势下,应该如何响应课改精神,成功地走向“素质教育”?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我认为,要真正使初中语文课改取得成功,必须实现如下四个
一张晚报的地方特色有多强,不仅仅体现在本地新闻、乡土内容的质和量上,还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本地读者的需求上。做大做强非本地新闻,满足本地读者的新需求,是地方特色的
摘要:“减负”已经成了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呢?应该让高效课堂成为“减负”的突破口。立足发掘小班化教育优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小班化课堂教学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节课上就把知识都学会了、作业课堂上都完成了、没有必要再回家做了,无形中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就是让教师心灵减压,激发教师活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轻装上阵。有了轻装上
摘要: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
摘要:如何看待学困生,一直有所争论。悲观者认为,“朽木不可雕”,乐天派则坚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态度。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有片面性。第一,“学困生”原本就不是“朽木”,何况“朽木”也可雕。第二,“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对后进生的激励,无可厚非,但它无助于学困生问题的解决,因为不正视学困生的缺陷所在,等于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
用水培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 N O-3 的动力学参数 Vm ax、 Km 和生长速率对小麦品种(系)间吸氮量差异的影响。用水培方法测定的根系重量、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
摘要: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然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  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
摘要: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单纯的教与循规蹈矩的学,已适应不了二十一世纪音乐教学的需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当前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前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那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
摘要: 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初中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初中音乐新课程在不同方面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反映了音乐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创造性和显著的综合性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音乐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本质为主体,将音乐与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初中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