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与启示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媒介素养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在西方,面向媒介使用者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一般认为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ER.Leavis)和桑普森(Denys.Thompson)发表的论文《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诞生。德国媒体教育学之父迪特·巴克(Dieter Baacke)将媒介素养的内涵分为媒介批判能力、媒介知识、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创作能力。他用“生活的世界就是媒体的世界”[1]来描述媒体化的日常生活。
  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后又发表了我国首部关于媒体与儿童的专著《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之后的相关研究发展比较缓慢,自1997年第一篇关于媒介素养的论文发表到2004年,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实质的进步。[2]
  二、 调查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以西安交大二附中和杜陵镇杜陵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深入了解他们接触媒介的情况。此外,还走访了学校的老师和一些学生家长。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经编码后,输入Excel数据库中,并使用SPSS17.0软件数据统计功能对数据进行了频数、百分比等统计。
  三、 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1.媒介拥有情况
  本次调查在两所学校各发放问卷200份,其中,男生219人,占54.8%;女生181人,占45.2%。
  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受调查学生家中拥有媒介的情况如下:在400份问卷中,电视是拥有率最高的媒介,达到95.8%;其次是手机,达到79.8%;最少的是收音机,有36%。从图一可以看出:城郊家庭在拥有收音机和手机等媒介的情况基本相同,而在报纸杂志和电脑上相差较大。
  图一
  在400人中有17人家中没有电视,其中8家是城市家庭,全部是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把电视搬出了家门。
  报纸杂志的拥有率,城郊差距明显。城市有132人填“有”,而郊区只有35人。
  拥有比例最小的是广播,64%的人表示从未接触过广播,即使家里有收音机也很少听过。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城郊家庭的拥有率几乎没有差别。但城郊学生的拥有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学生有122人有自己的手机,而郊区学生只有52人有。而在所有有手机的学生中,只有44%的人知道手机报。
  由于经济因素,电脑拥有率在城郊家庭中相差也较大。155户城市家庭有电脑,而郊区家庭只有62户。
  2.大众媒介发展不均,电视媒介深入人心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介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
  无论从媒介拥有率还是从接触频率上看,电视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大部分学生在最常接触的媒介中选择了电视,在选择两种以上媒介的学生中,又以电视和其他媒介搭配居多。由于郊区学校在课业负担、学校竞争以及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视程度等方面要小于城市学校,郊区学校学生看电视的频率高于城市学校学生。广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影响力很低,即使拥有收听终端但很少人经常收听,在受调查者中高达63%的人平时不接触广播;只有10.8%的人每天收听广播,其中大部分是在上下学路上用手机收听。手机、网络这类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印刷媒介,这一点在郊区学生中体现较明显。(图二)
  图二
  3.媒介内容选择以娱乐为主
  在对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中学生选择媒介内容以娱乐类为主。
  电视节目中影视剧、综艺类、益智类、科教类、动画类的排名靠前;只有83人每天看新闻节目,其中大部分人表示对内容记忆不深,受访者中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走访的16位老师中,只有5位要求学生看“新闻联播”。古装玄幻剧、青春偶像剧,“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这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最受学生欢迎,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收看此类节目是为了放松心情。
  在接触报纸的学生中,54%的人选择经常看娱乐版;其次有34.6%的人经常看社会新闻,他们认为本地社会新闻比时政要闻有意思。只有18%的学生经常购买自己喜欢的杂志。
  在收听广播的学生中,音乐台是他们的首选。
  调查显示,上网的学生中,聊天、玩游戏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查找资料、音乐;还有一些学生会在线看电影、看网络小说;有49.3%的学生偶尔写网络日志。
  学生使用媒介多用于娱乐,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媒介获取知识、缓解学习压力、排除心中烦恼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4.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价缺乏理性
  在四大媒介中,学生对电视的信任度最高,其次是网络、报纸,对广播的信任度最低。这与学生对媒介接触频度等有关。
  在对媒介传播的内容评价能力较低,大部分学生满足于自己的媒介拥有现状和所接触到的内容。有59.7%的人认为媒介提供的信息能够影响自己的判断,有30%的人说不清对自己有没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15.8%的学生表示对网络上的信息完全信任,缺乏判断力;而9.8%的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轻信他人,他们表示“会与网友见面”;另外,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在网吧上网,这些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 启示
  “媒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介宣传。”[3]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多元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中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培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参与者,让他们更好地接触、分析、评价媒介提供的各类信息。
  1.学校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目前,英、美、日等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中。但我国,在中小学还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根据我国中学课程繁重,师资、设备、教材缺乏等原因,单独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条件尚未成熟,建议先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学校实行试点教育,逐渐推广。改变传统教育思维,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是现阶段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将电视评析、报纸分析加入到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判断力以及对媒介的认识。因此,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意识。
  2.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与措施保障
  媒介素养教育的持续发展,政策保障必不可少。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中,大力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等。
  2004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文明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委在上海组织召开“2004年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发表《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迈出了切实的一步。[4]2005年,深圳市推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进入中小学系列活动,在全国首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些都将成为范例供其他省市学习。[5]
  3.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宣传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作为信息传者,应自觉加入到学生媒介素质教育的行列中来。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制作青少年喜欢看的节目等方式,加强宣传媒介素养教育。如中央台的“新闻袋袋裤”就是一档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的少年新闻栏目,深受青少年喜爱。此外,广播在媒介接触中数量较少说明了广播电台缺少能吸引中学生的特色节目。随着手机中接收广播功能的设置,广播电台拥有大量的潜在用户,所以广播电台应加强针对性的宣传和节目制作。
  参考文献
  [1]吕巧平:《媒介化生存》[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同[1]
  [3]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年第9期
   [4]http://learning.sohu.com/s2004
  /jiaoyuluntan.shtml
  [5]遥云:《率先在中小学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深圳:《晶报》,2005年6月23日
  (作者陈丹系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韩春艳系昌吉学院讲师;马林系兵团日报社记者)
其他文献
潘忠党,1958年生于北京,安徽黄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3年赴美求学。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今年5月,潘忠党教授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为
期刊
2010年5月,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土,全面整合政府和媒介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出了“5·12中国娇子·中国力量”大型主题活动及特别节目。借助此次活动,四川广电力图从多维角度建立媒体报道框架,以增强全社会对灾区重建的信心,汇聚成共同的社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广电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透视其在此次报道中如何进行媒介策划,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影像手段,实现社会力量的建构。  一、媒
期刊
我们常把传媒刊登批评报道视为“舆论监督”,其实不然。就是仅从字面上看,舆论监督也不能等同于传媒的批评报道,尽管两者有很密切的关联。  一、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不是传媒  “舆论监督”的概念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是1987年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当时对于舆论监督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似乎介于政务报道和群众批评之间,没有人追问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谁。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
期刊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经常性策略,常见的有:记者(主持人)进社区、观众互动见面会、观众建议征集会、电话(短信)评点以及大型的观众节等。这些活动帮助媒体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人气,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也产生了不小的成本开支。据我们的经验和调查,这类活动开销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给媒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媒体在观众互动活动中处于“赔本
期刊
编者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撰写的新著《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闻事件以及媒体对此的评论。书中涉及以下话题:“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稳定是为了发展”、“也要重视程序的科学化”、“建
期刊
一、楼市的舆情预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提出了他所理想的社会生活景观:“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安居方可乐业。孟子讲“居者有其屋”列为榜首,在于群居时代住所乃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城镇住
期刊
日前,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地产市场的“新华时评”,多角度评解楼市问题,剑指土地财政以及腐败酿生的高房价。新华社批评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主流媒体继续跟进。[1]这样针对某一行业、由主流媒体领跑的强势监督报道,就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而言,尚不多见。  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重磅推出主旨鲜明的批评性报道,触及当前社会“
期刊
微博客在2009年风靡全球。微博客结合了互联网和手机功能,在一定字数限制内,允许使用者用手机短信形式,在网络和手机上传文字和图片,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微博主不受时间、地点、写作语法格式的限制,以一种类似口语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手机、电脑等上传到自己的微博客,或者记录生活点滴,或者对时事发表看法,这种简单而又率性而为、随意的信息发布方式,非常适合现代都市
期刊
一、网络炒作之刍议  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盛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回家”到“犀利哥走红”……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时髦的名词。纷繁复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际,使得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目前,中国业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中国网民的总数为3.6亿,互联网
期刊
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和楼市价格的波动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热点。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房地产报道在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热点。  然而,有些媒体的房地产报道存在房价信息失真、新闻广告化、平民视角缺失、爆炒奇谈怪论、将谣言视为卖点、报道方式娱乐化等问题,让报道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切实提高房地产报道的质量,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