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祯生前以节俭著称,喜简淡,不好繁缛的衣饰,这在朝野内外众所周知。
依宫廷旧制,皇帝的衣裳大都只穿一次。崇祯看不下去了,命人将穿过的衣服浣洗整理好,下次接着穿,如此,一件衣裳要穿许久。一次,崇祯参加经筵,抬手之间,发现袖口居然破了,很是尴尬,一把捏住袖口,将破处藏掖,但还是被负责讲经的讲官发现了,说:“衣服虽破旧,但皇帝也不必尴尬,节俭是美德。”崇祯这才转尬为喜。
过分节俭的人,往往对钱非常敏感。大到安邦经国的规划,小到一碗元宵,在他眼中都自动化为一笔一笔的账目。
崇祯有询问价格的习惯,宫里人都知道。有一回,他宠爱的袁贵妃添置了一只紫檀木纱橱,管事太监报价为700两银子。但太监太了解崇祯了,知道他肯定要碎碎念,于是跟袁贵妃诉苦:“本来对方要价1000两的,我好说歹说,才为娘娘省下了300两,一会儿皇上要是问,娘娘可别忘了。”
后来,崇祯来了,一眼看见那只紫檀木纱橱,果然问多少钱。袁贵妃想了想,自己好歹是个贵妃,1000两银子怕是用得起吧,于是大着胆子如实报价。崇祯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围着橱子研究一遍,故作行家地说:“不错,我看值1000两,前些天皇后也做了只1000两的纱橱,但质量就不如这个。”
崇祯的节俭与他的童年阴影有关,而他的童年阴影由三个人合力打造——他爹光宗、他哥熹宗、太监魏忠贤。崇祯从小亡母,也不受父亲待见,一直被随便养着,虽贵为皇族,平常人家的温暖,他片刻也不曾享有。因此他天生有种不安全感,这使他变得偏执,对他信赖的东西生出极端的占有欲,比如钱。
作为熹宗唯一活着的亲弟弟,虽然年纪轻轻便受封亲王,住在勖勤宫,国库每年都要为他拨出不菲的专项生活费用,但崇祯和哥哥原就疏远,外加熹宗成天倒腾木工、不问朝政,朝野内外由魏忠贤把持,搞得乌烟瘴气,勖勤宫的生活费用自然也遭层层盘剥,最后落到他手上的竟没几个钱了。
由此,崇祯从小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派宫里的伙计去市集购买食物和日用品,因为宫内用度比宫外高出几十倍,他可用不起。伙计购物回来,他会一一询问价格,以致多年后,他做皇帝许久了,对宫外物价都门儿清。
一次,崇祯突然想念幼时吃过的宫外市集上的元宵,便派人去买。经管太监回宫,说一两银子一碗。崇祯当然知道这个太监做了手脚,便故意感慨道:“哎,这元宵涨价了,当年我在信王府时才不过30文一碗呢。”言下之意是,宫外物价我可比你熟悉,少来蒙我。
节俭到极端就是吝啬,把钱看得死死的。崇祯一朝,所有大臣都知道,谁要是提议让崇祯出私房钱,就会上他的黑名单。
崇祯元年(1628年),山海关外的驻军因为军饷被长期拖欠,相继哗变。崇祯让户部出钱,户部哭穷。这时有个叫刘鸿训的老臣请崇祯用私房钱救急,崇祯很恼火,但为了大局还是照办了。刘鸿训因此上了黑名单,不久,崇祯借一起案件把他流放边地。
欠钱的人,崇祯更是一个也不会放过。崇祯七年,华亭知县郑友玄通过考选升为御史,但崇祯研究这人的履历时发现,郑友玄从前曾拖欠过金花银(属于皇宫内库,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2900两。竟敢拖欠皇帝的钱,即使已经还上也不行,这账还得算,不然以后人家都效仿他怎么办?崇祯决定严办此事以儆效尤,甚至不惜触犯众怒,罢免了六部尚书中资格最老、年龄最大的户部尚书。
制造武器、镇压暴乱、军饷、赈灾都得要钱……如此这般,明朝末年,帝国已千疮百孔,每一笔钱投进去都像落入无底深渊,而朝臣的奏章也都在要钱。在众臣的“威逼”下,崇祯偶尔也迫不得已地拿钱救急,但每出一次钱,他的心都在滴血,就会把账记在大臣头上。想办法杀几个人出气。
相反,那些如何省钱的提案,崇祯听着就特别亲切。为了彻底平息农民暴乱,1639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增兵练兵。计划很好,崇祯很赞成,但需要至少400万两白银的经费。一听要这么多钱,崇祯就犯难了。怎么弄到这笔钱呢?这时,一个叫薛国观的大臣给崇祯出了个主意:搜刮官僚,逼京城那些豪门贵戚出钱。
崇祯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向一个叫李国瑞的人开刀,这户人家祖上和万历的生母是亲戚,这些年依靠这个关系攒下不少钱,肯定能榨出些油水。但李国瑞肯定不干,京城其他豪富也兔死狐悲,李国瑞之后就轮到他们挨宰了。于是大家想了个办法,趁崇祯最疼爱的幼子生病时安插人进宫服侍,在小皇子的病床前装神弄鬼,说皇帝待外戚薄情,所以菩萨下凡惩罚皇帝,让崇祯的儿子都死掉。
小皇子本就病着,这么一吓更了不得,没过多久就死了。痛失爱子,崇祯心痛不已,也认为是老天在惩罚他,害怕厄运降到其他皇子身上,便再不敢提让皇戚出钱,还好好安慰了李国瑞一番。
不过,崇祯的一系列“省钱”运动中,后果最严重的还不是间接导致幼子死亡的搜刮富豪提案,而是裁撤全国驿站。
崇祯二年,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裁撤驿站,这样能省下不少钱。崇祯眼前一亮,准奏,省下68万多两银子。这些钱明面上说是充作军费,但最后谁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崇祯更是一个子儿也没得到,却因裁驿站给自己弄出一个叫“李闯王”的劲敌。
但崇祯到底不愧是理财能手,在帝國到处都需要钱补窟窿的穷景荒年,他在位17年,攒下三千多万两白银,还有数不清的黄金珠宝。数年后,李自成领军攻下紫禁城时,用了老大的劲,请了四十多辆车才将这批财宝运走。相比这么大一座金山银山,当年裁撤驿站省下的,连零头都算不上。
(摘自《百家讲坛》)
依宫廷旧制,皇帝的衣裳大都只穿一次。崇祯看不下去了,命人将穿过的衣服浣洗整理好,下次接着穿,如此,一件衣裳要穿许久。一次,崇祯参加经筵,抬手之间,发现袖口居然破了,很是尴尬,一把捏住袖口,将破处藏掖,但还是被负责讲经的讲官发现了,说:“衣服虽破旧,但皇帝也不必尴尬,节俭是美德。”崇祯这才转尬为喜。
过分节俭的人,往往对钱非常敏感。大到安邦经国的规划,小到一碗元宵,在他眼中都自动化为一笔一笔的账目。
崇祯有询问价格的习惯,宫里人都知道。有一回,他宠爱的袁贵妃添置了一只紫檀木纱橱,管事太监报价为700两银子。但太监太了解崇祯了,知道他肯定要碎碎念,于是跟袁贵妃诉苦:“本来对方要价1000两的,我好说歹说,才为娘娘省下了300两,一会儿皇上要是问,娘娘可别忘了。”
后来,崇祯来了,一眼看见那只紫檀木纱橱,果然问多少钱。袁贵妃想了想,自己好歹是个贵妃,1000两银子怕是用得起吧,于是大着胆子如实报价。崇祯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围着橱子研究一遍,故作行家地说:“不错,我看值1000两,前些天皇后也做了只1000两的纱橱,但质量就不如这个。”
崇祯的节俭与他的童年阴影有关,而他的童年阴影由三个人合力打造——他爹光宗、他哥熹宗、太监魏忠贤。崇祯从小亡母,也不受父亲待见,一直被随便养着,虽贵为皇族,平常人家的温暖,他片刻也不曾享有。因此他天生有种不安全感,这使他变得偏执,对他信赖的东西生出极端的占有欲,比如钱。
作为熹宗唯一活着的亲弟弟,虽然年纪轻轻便受封亲王,住在勖勤宫,国库每年都要为他拨出不菲的专项生活费用,但崇祯和哥哥原就疏远,外加熹宗成天倒腾木工、不问朝政,朝野内外由魏忠贤把持,搞得乌烟瘴气,勖勤宫的生活费用自然也遭层层盘剥,最后落到他手上的竟没几个钱了。
由此,崇祯从小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派宫里的伙计去市集购买食物和日用品,因为宫内用度比宫外高出几十倍,他可用不起。伙计购物回来,他会一一询问价格,以致多年后,他做皇帝许久了,对宫外物价都门儿清。
一次,崇祯突然想念幼时吃过的宫外市集上的元宵,便派人去买。经管太监回宫,说一两银子一碗。崇祯当然知道这个太监做了手脚,便故意感慨道:“哎,这元宵涨价了,当年我在信王府时才不过30文一碗呢。”言下之意是,宫外物价我可比你熟悉,少来蒙我。
节俭到极端就是吝啬,把钱看得死死的。崇祯一朝,所有大臣都知道,谁要是提议让崇祯出私房钱,就会上他的黑名单。
崇祯元年(1628年),山海关外的驻军因为军饷被长期拖欠,相继哗变。崇祯让户部出钱,户部哭穷。这时有个叫刘鸿训的老臣请崇祯用私房钱救急,崇祯很恼火,但为了大局还是照办了。刘鸿训因此上了黑名单,不久,崇祯借一起案件把他流放边地。
欠钱的人,崇祯更是一个也不会放过。崇祯七年,华亭知县郑友玄通过考选升为御史,但崇祯研究这人的履历时发现,郑友玄从前曾拖欠过金花银(属于皇宫内库,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2900两。竟敢拖欠皇帝的钱,即使已经还上也不行,这账还得算,不然以后人家都效仿他怎么办?崇祯决定严办此事以儆效尤,甚至不惜触犯众怒,罢免了六部尚书中资格最老、年龄最大的户部尚书。
制造武器、镇压暴乱、军饷、赈灾都得要钱……如此这般,明朝末年,帝国已千疮百孔,每一笔钱投进去都像落入无底深渊,而朝臣的奏章也都在要钱。在众臣的“威逼”下,崇祯偶尔也迫不得已地拿钱救急,但每出一次钱,他的心都在滴血,就会把账记在大臣头上。想办法杀几个人出气。
相反,那些如何省钱的提案,崇祯听着就特别亲切。为了彻底平息农民暴乱,1639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增兵练兵。计划很好,崇祯很赞成,但需要至少400万两白银的经费。一听要这么多钱,崇祯就犯难了。怎么弄到这笔钱呢?这时,一个叫薛国观的大臣给崇祯出了个主意:搜刮官僚,逼京城那些豪门贵戚出钱。
崇祯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向一个叫李国瑞的人开刀,这户人家祖上和万历的生母是亲戚,这些年依靠这个关系攒下不少钱,肯定能榨出些油水。但李国瑞肯定不干,京城其他豪富也兔死狐悲,李国瑞之后就轮到他们挨宰了。于是大家想了个办法,趁崇祯最疼爱的幼子生病时安插人进宫服侍,在小皇子的病床前装神弄鬼,说皇帝待外戚薄情,所以菩萨下凡惩罚皇帝,让崇祯的儿子都死掉。
小皇子本就病着,这么一吓更了不得,没过多久就死了。痛失爱子,崇祯心痛不已,也认为是老天在惩罚他,害怕厄运降到其他皇子身上,便再不敢提让皇戚出钱,还好好安慰了李国瑞一番。
不过,崇祯的一系列“省钱”运动中,后果最严重的还不是间接导致幼子死亡的搜刮富豪提案,而是裁撤全国驿站。
崇祯二年,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裁撤驿站,这样能省下不少钱。崇祯眼前一亮,准奏,省下68万多两银子。这些钱明面上说是充作军费,但最后谁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崇祯更是一个子儿也没得到,却因裁驿站给自己弄出一个叫“李闯王”的劲敌。
但崇祯到底不愧是理财能手,在帝國到处都需要钱补窟窿的穷景荒年,他在位17年,攒下三千多万两白银,还有数不清的黄金珠宝。数年后,李自成领军攻下紫禁城时,用了老大的劲,请了四十多辆车才将这批财宝运走。相比这么大一座金山银山,当年裁撤驿站省下的,连零头都算不上。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