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boy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提起朱自清,如果你只知道《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记得《背影》中的父亲、《春》中的丝丝轻快,那么,不妨读读这本《经典常谈》(江苏文艺出版社)。也许,读过之后,你会更加愿意亲近国学经典,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细品,如同在听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徐徐的、轻轻地告诉你许多关于国学的常识与小故事。想来,应该不错。
其他文献
参加伦敦奥运会的1万多名运动员来自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各个代表团都有着不同的做派,而这种差异在中国、韩国等来自东方的体育强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代表团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奥运村里,个性张扬的欧美国家运动队往往都恨不得把自己居住的单元楼完全打扮成另一个“祖国”。加拿大代表团就把Canada这个国名整个写在了6层高的外墙上,还弄来一头巨大的驯鹿模型摆在门口;法国代表团在驻地挂起
期刊
全世界那么多人观看奥运会,其实也是观看主办方独特的、非凡的文化。古代奥运会同样重视体育和文化,随着时间推移,重点逐渐转向体育。到21世纪,风向一转,奥运会里的文化分量又越来越重。  伦敦主办了3届奥运会,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它的文化基因。  1908年奥运会,本应由罗马承办,但那几年地震火山,灾难不断,意大利放弃了主办权。1948年,伦敦在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阶段主办了奥运会。运动员自带行李,住在空军
期刊
2002年高考后,非常幸运地被清华大学录取,开启了我生命里最难忘的一页。  进校第一天,高中学长来宿舍看望,语重心长地说:“从此以后,你就是我2字班的师妹了。”原来,清华学生的自命名以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为标志,从0字班到9字班,10年一轮回。班级命名则取院系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因为工科院系的名称本已高度浓缩,再取缩写,在不明其义的人看来不免搞笑。例如,电子系因建国初叫无线电系,于是
期刊
这是人民的开幕式,各种各样的普通大众都是演员,没有观众和表演者的严格区分,观众就是表演者,英国是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著名艺术家最多的国家之一,伦敦则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中心和文化产业之都。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很多知名的作曲家、电影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开幕式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从莎士比亚戏剧、经典童话、哈利波特,到披头士乐队的摇滚Party,应有尽有
期刊
法规出台,气候资源受重视  【背景材料】据《法制日报》报道,黑龙江省2012年6月14日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个规范气候资源利用的地方法规。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15日在全国地方气象立法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中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气象灾害偏多,气象立法可超前。地方立法可更多关注气候
期刊
新学年伊始往往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求教学习方法的时期。笔者从事多年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谈点如何学好政治学科的体会,希望能对学生们提供点帮助。  有很多同学认为政治就是背,只要把书本背好就能考出好成绩。其实要想真正学好政治,必须突出五个字,即:“趣”、“悟”、“联”、“忆”、“练”。  1.“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
期刊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同时,运用价值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准确把握题目立意,巧妙解答政治题目具有独特作用。  价值判断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类政治题目之中:  一、现象描述类  该类试题的背景材料通常只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做客观简要的描述,不加以任何评价。学生必须首先依据事情
期刊
“双钩书法”是以笔单线直接写出某种书体的空心字,此法源于唐代,当时由于没有印刷技术,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成为了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并发展成为我国璀璨的书法艺术瑰宝,南宋的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姜夔在《续书谱》中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一代大诗人陆游亦
期刊
一、备考时事  1. 8月14日至1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等地,调研经济运行情况。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经济趋稳的基础不牢固。要求各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期刊
同学们,祝贺你们长大成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公民。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公民,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  几年前,一位四中的学生在自己18岁生日那天去献了200毫升血。他说,这是他成为公民后能够为国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几年来,这个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今天,你们所做的事情也同样令我感动。你们为师弟师妹们捐献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书,而且每一本书中都有你们的赠语。几天来,我每次经过连廊时都仔细地浏览这些书的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