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1岁的景女士,精明能干,因为近几天工作劳累,感觉有些头疼,她也没太在意。这日下班回来,她感觉浑身无力,头痛更加明显,连晚饭都没吃就直接躺下。迷糊之中,景女士见到一个凶神恶煞的大汉,用锋利的斧头恶狠狠地向她的右侧头部猛砍……景女士一声尖叫从梦中惊醒。家人紧急带着她到301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医生怀疑脑出血,立即为她做了头部的全面检查:脑CT、脑核磁等,可是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于是医生开了止痛药,建议她回家休息,再观察病情变化。
回到家里,景女士吃了很多次止痛药,但仍不见好转,慢慢地,可怕的疼痛更加剧烈,撕心裂肺地疼,感觉脑袋和眼睛都要爆炸了!景女士全家恐慌起来,又立即驱车带其前往天坛医院做脑部的详细检查,可是折腾了大半天,还是同样的结论,就是脑部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来几经辗转,患者到笔者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根据景女士的描述,笔者分析她的疼痛特点,怀疑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带状疱疹患者。于是,拿出小电筒,仔细察看其右侧头面部的皮肤,果然在右侧额角和头皮之中,发现了隐隐的就像刚刚出土的嫩芽似的簇集性的红色丘疹,如果不仔细看,景女士的皮肤完全没有异常,既不发红,也不肿胀。凭着对疼痛特点的判断,加上细心的检查,这一次,疼痛的真凶被找到了,原来是“缠腰龙”爬上了景女士的头!随后,景女士在东方医院皮肤科的病房住院治疗,经过总共不到2周的治疗,景女士康复出院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皮疹且疼痛剧烈。
神经损伤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如果恢复理想一般需要4~6周,部分免疫力差的患者,神经损害会非常严重,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恢复,少部分人甚至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若是失治或者误治,有可能长时间遗留后遗神经痛达数年。因此,一旦患上带状疱疹,不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还需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直到神经的损伤完全恢复后才能停药,切不可擅自停止治疗。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出现典型皮疹之前,可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持续1~3天后,多在胸部或腰部冒出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或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伴有神经痛。大多数在发病后2~5天有新的皮疹陆续出现,几天后水疱内容物可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渗液结痂,最终痊愈。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痛,体弱的中老年患者可延续数年。据调查显示,带状疱疹患者中,约有3 0 %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痛。其中,6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病率更是高达50%~75%,7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痛病程超过1年者可达50%以上。所以,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
且本病在皮疹出现之前很容易被误诊,如发在左胸背部的,可能误以为是心肌梗死;发作在腰腹部的可能误以为是尿路结石、胃溃疡等;发生在头面部的怀疑是脑梗塞等。因此,为了排除有关急症,有时候做一些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人们常常“谈龙色变”,民间也长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缠腰龙”如果在腰部缠绕满一圈,人就会被“缠死”。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其实,民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本病是单侧发病,对侧不受影响,也就是说,一般人不会被缠满一圈。但是,如果患者因为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使用激素,或者因为体质过于虚弱,免疫力非常低,疱疹可能泛发全身,甚至引起内脏系统的感染,如脑炎、心肌炎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不管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如果遭遇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建议可以去皮肤科看看是否患了“缠腰龙”!
本病属于病毒感染,有自限性,尤其是在患者身体素质好、病情轻微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自愈的。但是,如果患者皮疹已经恢复,疼痛却持续1个月以上不消失,甚至剧烈疼痛多年,这种疼痛叫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旦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害巨大,患者将痛苦不堪。因此,及早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是避免后遗神经痛产生的唯一正确方法。
哪些人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呢?
1.60岁以上老人: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各种组织功能退化,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所以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因此,若是老年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应该积极到医院治疗。
2.糖尿病患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及管腔狭窄,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使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元可能已有基础损伤。而且糖尿病代谢紊乱使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可引起神经细胞水肿及变性坏死,一旦因带状疱疹发生神经损伤,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血管结构已经发生异常改变和功能障碍,因此周围神经造成损伤、脱髓鞘及纤维化程度会更重且不易恢复,这就导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癌症患者:癌症患者存在免疫下降和抑制,是带状疱疹的易患因素,而免疫力低下对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抵制和清除能力下降,这就使得機体在感染病毒后恢复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因此癌症患者一旦感染带状疱疹,容易产生后遗神经痛。
4.皮疹出现前有疼痛者(前驱痛):有学者认为前驱痛反映受累神经节内病毒早期复制而造成的更显著的神经节损害,而皮损的严重性和更剧烈的疼痛,反映病毒复制对外周神经纤维的损伤。所以,有前驱痛发生的带状疱疹患者需要积极就诊。
5.皮损面积大:皮损类型越严重、面积越大提示侵犯皮肤的病毒复制越活跃,同时侵犯神经节的病毒生长繁殖也越活跃。局部受损及炎症越严重,会使受损神经恢复较慢,疼痛时间延长,从而容易造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急性发作时剧烈疼痛者:急性期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神经损害较重,很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与多样疼痛并存,发作起来患者往往痛不欲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1)钙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除减轻疼痛,也可改善患者情绪和睡眠,但这两种药物均有头晕和嗜睡的不良反应,使用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应注意其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避免使用。
(3)钠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常用的剂型有利多卡因凝胶剂及贴剂,该药起效快(4小时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红斑或皮疹。
(4)弱阿片类药物:曲马多为弱阿片类药物,可同时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有出汗、眩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排尿困难、心悸、口干、疲劳、瘙痒、皮疹等。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同时避免与5-羟色胺药物(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同时使用,以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
(5)阿片类镇痛药:常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等。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旦治疗无效,应立即停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便秘,其中便秘终身不耐受,需要加以防治。
上述药物中前3类为一线药物,后面两类是二线药物。除上述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局部辣椒素、拉莫三嗪也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微创介入治疗
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其中脉冲射频和神经电刺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脉冲射频对神经纤维结构无破坏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是将电极置入硬膜外腔,由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背角感觉神经元,以及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总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药物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疼痛有效缓解后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切莫放松大意。
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患者个人体质等关系较为密切,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增强体质 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预防感染 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口腔、鼻腔的炎症应积极给予治疗,以免病情迁延;
增加营养 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预防发生与本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有效预防。目前有两种带状疱疹疫苗:带状疱疹灭活重组疫苗(Shingrix)、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ostavax)。50岁以上人群都可以接种,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但更建议60岁以上人群接种,因为相对来说60岁以上发病率更高,接种的收益更大。需注意的是,疫苗也有一定时效性,减毒活疫苗在接种8年后疫苗效力会大幅下降。灭活重组疫苗因为使用时间还不长,目前已知在接种4年后疫苗效力≥90%。
专家简介
杨碧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專业,从事皮肤性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参与编写论著5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专长:痤疮、脱发、银屑病、过敏性紫癜、急慢性荨麻疹、湿疹、扁平疣等疑难皮肤病和尖锐湿疣、梅毒等性病。
方健 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师,2010年至今从事用药咨询、药学监护、药学会诊、处方点等药学服务工作;业余时间积极从事药学科普和心脑血管药理学科研工作。
回到家里,景女士吃了很多次止痛药,但仍不见好转,慢慢地,可怕的疼痛更加剧烈,撕心裂肺地疼,感觉脑袋和眼睛都要爆炸了!景女士全家恐慌起来,又立即驱车带其前往天坛医院做脑部的详细检查,可是折腾了大半天,还是同样的结论,就是脑部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来几经辗转,患者到笔者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根据景女士的描述,笔者分析她的疼痛特点,怀疑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带状疱疹患者。于是,拿出小电筒,仔细察看其右侧头面部的皮肤,果然在右侧额角和头皮之中,发现了隐隐的就像刚刚出土的嫩芽似的簇集性的红色丘疹,如果不仔细看,景女士的皮肤完全没有异常,既不发红,也不肿胀。凭着对疼痛特点的判断,加上细心的检查,这一次,疼痛的真凶被找到了,原来是“缠腰龙”爬上了景女士的头!随后,景女士在东方医院皮肤科的病房住院治疗,经过总共不到2周的治疗,景女士康复出院了。
春季高发的皮肤病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皮疹且疼痛剧烈。
神经损伤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如果恢复理想一般需要4~6周,部分免疫力差的患者,神经损害会非常严重,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恢复,少部分人甚至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若是失治或者误治,有可能长时间遗留后遗神经痛达数年。因此,一旦患上带状疱疹,不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还需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直到神经的损伤完全恢复后才能停药,切不可擅自停止治疗。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出现典型皮疹之前,可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持续1~3天后,多在胸部或腰部冒出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或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伴有神经痛。大多数在发病后2~5天有新的皮疹陆续出现,几天后水疱内容物可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渗液结痂,最终痊愈。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痛,体弱的中老年患者可延续数年。据调查显示,带状疱疹患者中,约有3 0 %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痛。其中,6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病率更是高达50%~75%,7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痛病程超过1年者可达50%以上。所以,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
且本病在皮疹出现之前很容易被误诊,如发在左胸背部的,可能误以为是心肌梗死;发作在腰腹部的可能误以为是尿路结石、胃溃疡等;发生在头面部的怀疑是脑梗塞等。因此,为了排除有关急症,有时候做一些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别让“缠腰龙”缠一圈
人们常常“谈龙色变”,民间也长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缠腰龙”如果在腰部缠绕满一圈,人就会被“缠死”。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其实,民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本病是单侧发病,对侧不受影响,也就是说,一般人不会被缠满一圈。但是,如果患者因为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使用激素,或者因为体质过于虚弱,免疫力非常低,疱疹可能泛发全身,甚至引起内脏系统的感染,如脑炎、心肌炎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不管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如果遭遇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建议可以去皮肤科看看是否患了“缠腰龙”!
本病属于病毒感染,有自限性,尤其是在患者身体素质好、病情轻微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自愈的。但是,如果患者皮疹已经恢复,疼痛却持续1个月以上不消失,甚至剧烈疼痛多年,这种疼痛叫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旦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害巨大,患者将痛苦不堪。因此,及早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是避免后遗神经痛产生的唯一正确方法。
哪些人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呢?
1.60岁以上老人: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各种组织功能退化,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降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所以更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因此,若是老年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应该积极到医院治疗。
2.糖尿病患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及管腔狭窄,造成微循环功能障碍,使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元可能已有基础损伤。而且糖尿病代谢紊乱使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可引起神经细胞水肿及变性坏死,一旦因带状疱疹发生神经损伤,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血管结构已经发生异常改变和功能障碍,因此周围神经造成损伤、脱髓鞘及纤维化程度会更重且不易恢复,这就导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癌症患者:癌症患者存在免疫下降和抑制,是带状疱疹的易患因素,而免疫力低下对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抵制和清除能力下降,这就使得機体在感染病毒后恢复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因此癌症患者一旦感染带状疱疹,容易产生后遗神经痛。
4.皮疹出现前有疼痛者(前驱痛):有学者认为前驱痛反映受累神经节内病毒早期复制而造成的更显著的神经节损害,而皮损的严重性和更剧烈的疼痛,反映病毒复制对外周神经纤维的损伤。所以,有前驱痛发生的带状疱疹患者需要积极就诊。
5.皮损面积大:皮损类型越严重、面积越大提示侵犯皮肤的病毒复制越活跃,同时侵犯神经节的病毒生长繁殖也越活跃。局部受损及炎症越严重,会使受损神经恢复较慢,疼痛时间延长,从而容易造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急性发作时剧烈疼痛者:急性期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神经损害较重,很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类药物解疼痛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与多样疼痛并存,发作起来患者往往痛不欲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1)钙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除减轻疼痛,也可改善患者情绪和睡眠,但这两种药物均有头晕和嗜睡的不良反应,使用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应注意其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避免使用。
(3)钠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常用的剂型有利多卡因凝胶剂及贴剂,该药起效快(4小时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红斑或皮疹。
(4)弱阿片类药物:曲马多为弱阿片类药物,可同时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有出汗、眩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排尿困难、心悸、口干、疲劳、瘙痒、皮疹等。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同时避免与5-羟色胺药物(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同时使用,以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
(5)阿片类镇痛药:常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等。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旦治疗无效,应立即停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便秘,其中便秘终身不耐受,需要加以防治。
上述药物中前3类为一线药物,后面两类是二线药物。除上述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局部辣椒素、拉莫三嗪也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微创介入治疗
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其中脉冲射频和神经电刺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脉冲射频对神经纤维结构无破坏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是将电极置入硬膜外腔,由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背角感觉神经元,以及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总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药物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疼痛有效缓解后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切莫放松大意。
3招有效预防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患者个人体质等关系较为密切,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增强体质 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预防感染 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口腔、鼻腔的炎症应积极给予治疗,以免病情迁延;
增加营养 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预防发生与本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有效预防。目前有两种带状疱疹疫苗:带状疱疹灭活重组疫苗(Shingrix)、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Zostavax)。50岁以上人群都可以接种,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但更建议60岁以上人群接种,因为相对来说60岁以上发病率更高,接种的收益更大。需注意的是,疫苗也有一定时效性,减毒活疫苗在接种8年后疫苗效力会大幅下降。灭活重组疫苗因为使用时间还不长,目前已知在接种4年后疫苗效力≥90%。
专家简介
杨碧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專业,从事皮肤性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参与编写论著5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专长:痤疮、脱发、银屑病、过敏性紫癜、急慢性荨麻疹、湿疹、扁平疣等疑难皮肤病和尖锐湿疣、梅毒等性病。
方健 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师,2010年至今从事用药咨询、药学监护、药学会诊、处方点等药学服务工作;业余时间积极从事药学科普和心脑血管药理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