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载,刘德华的Fans杨丽娟历经13年追星,如痴如狂,其父因无法为女儿圆梦而最终选择在港跳海自杀,为此一些媒体纷纷炒作犹恐不及。本刊约请了三位专家,从社会、心理、文化三方面进行探讨。所讨论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其原因值得全社会深思。
娱乐盛宴上的一道小菜
□文/顾骏
“粉丝”杨丽娟追星成痴,更不用说连累父亲投海,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到底缘何而起,至今众说纷纭。说杨丽娟自己要负责,等于没说,因为以她不计后果地追星,已经形同没有行为能力。说偶像有责任,也是冤枉,偶像作为艺人提供的服务和作为独立个人享受人格完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说杨丽娟的父母应该搞好早期教育,不让女儿陷入迷乱,情形不对之后应该及早求医,而不是无原则迁就,更是轻飘话,两位吃辛茹苦的老人到底是先是清醒尔后糊涂,还是早早就已一样糊涂,也得专业人士才能分析出个究竟。但从前后一年多的报道和媒体卷入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来看,整个地又是一个娱乐事件。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从中发现了什么“深刻认识”,媒体界都表现出一种高度亢奋,这使得所有牵涉者包括杨丽娟本人及其父母,不管主观上怎么想,行为上怎么做,都成为娱乐事件的角色,区别只在于角色大小。
杨丽娟被曝光始于2006年。近年来,消费品生产行业特别感兴趣于“年份”的炒作,像黄酒也开始标年份一样,媒体也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年份”人物,什么坚持为人服务多少年,什么坚持守墓多少年,什么坚持资助别人多少年,各类人物纷纷登场。杨丽娟就是以追星13年的“年份”人物的身份,进入媒体闪光灯的聚焦。着意渲染的“年份”使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娱乐性质。
现代娱乐业简称“休闲”,说白了就是靠帮人打发时间来赚钱的行当。打发时间的功效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些人的时间本来没有价值,帮他打发掉形同实施安乐死。有些人生命之花刚刚开始绽开,引诱他消磨掉就几近谋杀。媒体和娱乐行业从来不想闹明白他们提供的休闲到底属于正面还是负面,所以才有那么多未成年人包括13年中的杨丽娟,一起被卷进了吞噬他们时间乃至生命的娱乐机器。现在大家专注于杨父的生命湮灭,却开始淡忘了杨丽娟本人13年青春的浪掷,不但淡忘,而且还将其本人和家庭悲剧彻底作为娱乐的原料而大加开发。
杨丽娟对偶像的一厢情愿13载,年近而立,却停留于小女孩的不计后果,甚至不怜惜父亲卖肾,谁都能从中看出其智力的拒绝成长和心理的执意错乱。但不管杨丽娟本人是否有身心病患,不管杨的父亲是否被感染了这种病患,不管杨的母亲是否也有可能被引向另一种意外结局,媒体的热情不会退烧,因为从媒体炒作明星,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将大量未成年人卷入追星迷乱开始,总有身心脆弱者以不同方式崩溃而成为偶像祭坛上的牺牲品,杨丽娟只是其中之一。这种牺牲坦白地说,既不能单纯归之于杨丽娟本人,也不能一般的怪罪于媒体或娱乐界,而更像是所有各种要素“化合”在一起造成的后果。既然牺牲难免,又没有谁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趁热打铁,将这场娱乐盛宴办得更加红火,自然成为媒体的理性选择。在媒体狂轰滥炸下,个人的悲剧成为众人的喜剧,杨丽娟一家也终于成了娱乐筵席上一碟“闻起来臭,吃吃香”的小菜。
悲剧源于深义文化的缺失
□文/金武官
追星女杨丽娟不上学、不工作,13年一心一意“痴追刘德华”,父母为其倾家荡产,甚至想到了卖肾;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令人震惊的悲剧不是仅此一例,此前武汉女歌迷为思念谢霆锋的跳河寻死,17岁的偏瘫歌迷周枫为周杰伦走遍6省、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是什么出了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有的说是心理出了问题。
我认为在这些因迷上偶像而导致悲剧事例中毫无疑问有家庭教育及本人的心理问题,显然,杨丽娟疯星直接原因是因其有偏执人格,然而令人惊的是其父亲,一个退休教师竟然也是如此执迷不悟,父亲的跳海应能惊醒梦中人了,但是其妻子仍然没有醒悟,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寻找在这一切现象后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深义文化的缺失。
“深义文化”是历史学家周一良的观点。他说这是决定一个民族表层言行背后深层的东西,这个深层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核心认知,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认知,即生命与生活关系的认知;二是人文认知,即对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认识;三是哲学认知,即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识。正是这三个核心认知决定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为什么有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言行举止。
杨丽娟及其父母正是缺少了由三个核心认知构成的深义文化,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首先,他们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人的生命是由3万个基因支配着100万亿个细胞进行着120年的过程,在生命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在其体外进行着一个个生活事件,饿了,冷了,去找吃的穿的,这些生理需求满足后,空闲的大脑又有了精神的需求,于是就有了音乐歌唱等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就有了追求偶像的需求。如果把体内的活动称为生命本体,比作是一棵大树的树干,把体外进行的活动称为生活事件,那么它就是树上的树叶。树叶为什么长在树上?难道不是为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叶绿素营养大树吗?人为什么要做这做那?难道不是为了生命本体的需要而去做的吗?杨丽娟为了追刘德华这一种精神需求,舍弃了其他生活需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本体健康,其父亲又为了助女儿实现这一种病态的需求,不惜以命相献,这里还有丝毫对生命幸运、珍贵、神圣的认识和珍惜吗?反过来,如果他们对生命有最起码的认识,他们还会做出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荒唐事吗?
痴追刘德华事件之所以会发生,从根源上是杨丽娟一家人对生命认知的缺失,另则,他们还缺少了正确的人文认知,对人就少了社会责任和感恩之心,多了抱怨仇恨心理。他们缺少了正确的哲学认知,因此不顾别人的情况,总是用自己主观的“应该”去强迫别人。
综上所述,杨丽娟痴追事件的发生,从根源上是深义文化的缺失,因此,要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处构建一个包涵生命、人文、哲学认知构成的深义文化是必要的。■
对杨丽娟追星成瘾的心理剖析
□文/徐岫茹
疯狂“粉丝”杨丽娟13年追星,致使其父跳海身亡——这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青春期,尤其是13~18岁,许多少男少女热衷于偶像崇拜,这是他们在走向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桥梁:寻找人生的理想、目标和梦想,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探索人格独立的道路……当他们到达成人的彼岸,自然就轻松跨过了那座仰望星星的桥梁,而走上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心理正常的追星族,一般是经过“迷恋、狂热、镇定、理智”过程,而趋于平静。
而杨丽娟自初二开始辍学追星的经历与心理行为,说明她有明显的精神障碍症状:
1.强迫症:反复出现的观念、思想、冲突或印象,成为生活中唯一追求,明知无意义,但不可克制地要去想去做。这就是她将“刘德华”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她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结果又是什么。她还有“洁癖”,对母亲给整理房间的苛求和撒香水等。
2.偏执性精神障碍:不与外界交流,不肯做心理咨询,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还有她对父母的不敬不孝,对刘德华和对媒体的傲慢态度,都说明了她“唯我独尊”的偏执观念。
3.反社会人格障碍:她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完全被她控制和奴役,却不考虑家庭和自身的未来,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觉得都是别人对不起她,欠她的。
4.青春幼稚病:虽然杨丽娟已是二十七八岁的年龄,其言行举止还完全像个初中小女生,可见她的心理发育严重滞后,自我意识缺失,其言语常常逻辑混乱,或是蛮不讲理。
根据我国权威的《精神医学》教科书和相关诊断标准,慢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四个方面: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杨丽娟在生活上不能自立,还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②家庭功能缺陷:杨早已成人,而对家庭无任何贡献,反而连累父亡母病,卖房败家;③社交能力缺陷:13年来杨完全脱离了同龄人的群体,无朋友,不关心国内外大事;④职业能力缺陷:杨辍学后至今,既不上学读书,也不求职工作,即使有工作机会恐怕也难于胜任。由此可见,杨丽娟已经完全符合精神障碍的所有临床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治疗,悬崖勒马,她很可能注定要加入“精神残疾患者”的行列。
不能不指出的是,杨丽娟的父母和家庭是造成她追星成瘾致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根据多家媒体的探访和深入报道,笔者认为杨父很可能是早就患上了抑郁症,并一直有轻生意念;而杨母是一位心身疾病患者,有心脏病,也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是“外强内虚”的分裂型人格。杨丽娟则正是这个病态家庭的牺牲品,而她的行为又严重伤害了父母和家庭。
“杨丽娟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追星成瘾”事件,而是关系到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子女,以及媒体和社区如何负责任地为青少年成长与心理健康服务的问题。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创造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家人、子女、朋友,都应多多爱护关注,经常心理沟通,如有异常言行,应及早求助,及早进行咨询和治疗。
娱乐盛宴上的一道小菜
□文/顾骏
“粉丝”杨丽娟追星成痴,更不用说连累父亲投海,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到底缘何而起,至今众说纷纭。说杨丽娟自己要负责,等于没说,因为以她不计后果地追星,已经形同没有行为能力。说偶像有责任,也是冤枉,偶像作为艺人提供的服务和作为独立个人享受人格完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说杨丽娟的父母应该搞好早期教育,不让女儿陷入迷乱,情形不对之后应该及早求医,而不是无原则迁就,更是轻飘话,两位吃辛茹苦的老人到底是先是清醒尔后糊涂,还是早早就已一样糊涂,也得专业人士才能分析出个究竟。但从前后一年多的报道和媒体卷入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来看,整个地又是一个娱乐事件。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从中发现了什么“深刻认识”,媒体界都表现出一种高度亢奋,这使得所有牵涉者包括杨丽娟本人及其父母,不管主观上怎么想,行为上怎么做,都成为娱乐事件的角色,区别只在于角色大小。
杨丽娟被曝光始于2006年。近年来,消费品生产行业特别感兴趣于“年份”的炒作,像黄酒也开始标年份一样,媒体也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年份”人物,什么坚持为人服务多少年,什么坚持守墓多少年,什么坚持资助别人多少年,各类人物纷纷登场。杨丽娟就是以追星13年的“年份”人物的身份,进入媒体闪光灯的聚焦。着意渲染的“年份”使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娱乐性质。
现代娱乐业简称“休闲”,说白了就是靠帮人打发时间来赚钱的行当。打发时间的功效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些人的时间本来没有价值,帮他打发掉形同实施安乐死。有些人生命之花刚刚开始绽开,引诱他消磨掉就几近谋杀。媒体和娱乐行业从来不想闹明白他们提供的休闲到底属于正面还是负面,所以才有那么多未成年人包括13年中的杨丽娟,一起被卷进了吞噬他们时间乃至生命的娱乐机器。现在大家专注于杨父的生命湮灭,却开始淡忘了杨丽娟本人13年青春的浪掷,不但淡忘,而且还将其本人和家庭悲剧彻底作为娱乐的原料而大加开发。
杨丽娟对偶像的一厢情愿13载,年近而立,却停留于小女孩的不计后果,甚至不怜惜父亲卖肾,谁都能从中看出其智力的拒绝成长和心理的执意错乱。但不管杨丽娟本人是否有身心病患,不管杨的父亲是否被感染了这种病患,不管杨的母亲是否也有可能被引向另一种意外结局,媒体的热情不会退烧,因为从媒体炒作明星,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将大量未成年人卷入追星迷乱开始,总有身心脆弱者以不同方式崩溃而成为偶像祭坛上的牺牲品,杨丽娟只是其中之一。这种牺牲坦白地说,既不能单纯归之于杨丽娟本人,也不能一般的怪罪于媒体或娱乐界,而更像是所有各种要素“化合”在一起造成的后果。既然牺牲难免,又没有谁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趁热打铁,将这场娱乐盛宴办得更加红火,自然成为媒体的理性选择。在媒体狂轰滥炸下,个人的悲剧成为众人的喜剧,杨丽娟一家也终于成了娱乐筵席上一碟“闻起来臭,吃吃香”的小菜。
悲剧源于深义文化的缺失
□文/金武官
追星女杨丽娟不上学、不工作,13年一心一意“痴追刘德华”,父母为其倾家荡产,甚至想到了卖肾;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令人震惊的悲剧不是仅此一例,此前武汉女歌迷为思念谢霆锋的跳河寻死,17岁的偏瘫歌迷周枫为周杰伦走遍6省、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是什么出了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父母教育出了问题,有的说是心理出了问题。
我认为在这些因迷上偶像而导致悲剧事例中毫无疑问有家庭教育及本人的心理问题,显然,杨丽娟疯星直接原因是因其有偏执人格,然而令人惊的是其父亲,一个退休教师竟然也是如此执迷不悟,父亲的跳海应能惊醒梦中人了,但是其妻子仍然没有醒悟,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寻找在这一切现象后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深义文化的缺失。
“深义文化”是历史学家周一良的观点。他说这是决定一个民族表层言行背后深层的东西,这个深层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核心认知,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认知,即生命与生活关系的认知;二是人文认知,即对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认识;三是哲学认知,即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识。正是这三个核心认知决定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为什么有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言行举止。
杨丽娟及其父母正是缺少了由三个核心认知构成的深义文化,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首先,他们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人的生命是由3万个基因支配着100万亿个细胞进行着120年的过程,在生命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在其体外进行着一个个生活事件,饿了,冷了,去找吃的穿的,这些生理需求满足后,空闲的大脑又有了精神的需求,于是就有了音乐歌唱等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就有了追求偶像的需求。如果把体内的活动称为生命本体,比作是一棵大树的树干,把体外进行的活动称为生活事件,那么它就是树上的树叶。树叶为什么长在树上?难道不是为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叶绿素营养大树吗?人为什么要做这做那?难道不是为了生命本体的需要而去做的吗?杨丽娟为了追刘德华这一种精神需求,舍弃了其他生活需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本体健康,其父亲又为了助女儿实现这一种病态的需求,不惜以命相献,这里还有丝毫对生命幸运、珍贵、神圣的认识和珍惜吗?反过来,如果他们对生命有最起码的认识,他们还会做出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荒唐事吗?
痴追刘德华事件之所以会发生,从根源上是杨丽娟一家人对生命认知的缺失,另则,他们还缺少了正确的人文认知,对人就少了社会责任和感恩之心,多了抱怨仇恨心理。他们缺少了正确的哲学认知,因此不顾别人的情况,总是用自己主观的“应该”去强迫别人。
综上所述,杨丽娟痴追事件的发生,从根源上是深义文化的缺失,因此,要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处构建一个包涵生命、人文、哲学认知构成的深义文化是必要的。■
对杨丽娟追星成瘾的心理剖析
□文/徐岫茹
疯狂“粉丝”杨丽娟13年追星,致使其父跳海身亡——这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青春期,尤其是13~18岁,许多少男少女热衷于偶像崇拜,这是他们在走向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桥梁:寻找人生的理想、目标和梦想,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探索人格独立的道路……当他们到达成人的彼岸,自然就轻松跨过了那座仰望星星的桥梁,而走上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心理正常的追星族,一般是经过“迷恋、狂热、镇定、理智”过程,而趋于平静。
而杨丽娟自初二开始辍学追星的经历与心理行为,说明她有明显的精神障碍症状:
1.强迫症:反复出现的观念、思想、冲突或印象,成为生活中唯一追求,明知无意义,但不可克制地要去想去做。这就是她将“刘德华”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她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结果又是什么。她还有“洁癖”,对母亲给整理房间的苛求和撒香水等。
2.偏执性精神障碍:不与外界交流,不肯做心理咨询,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还有她对父母的不敬不孝,对刘德华和对媒体的傲慢态度,都说明了她“唯我独尊”的偏执观念。
3.反社会人格障碍:她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完全被她控制和奴役,却不考虑家庭和自身的未来,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觉得都是别人对不起她,欠她的。
4.青春幼稚病:虽然杨丽娟已是二十七八岁的年龄,其言行举止还完全像个初中小女生,可见她的心理发育严重滞后,自我意识缺失,其言语常常逻辑混乱,或是蛮不讲理。
根据我国权威的《精神医学》教科书和相关诊断标准,慢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四个方面: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杨丽娟在生活上不能自立,还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②家庭功能缺陷:杨早已成人,而对家庭无任何贡献,反而连累父亡母病,卖房败家;③社交能力缺陷:13年来杨完全脱离了同龄人的群体,无朋友,不关心国内外大事;④职业能力缺陷:杨辍学后至今,既不上学读书,也不求职工作,即使有工作机会恐怕也难于胜任。由此可见,杨丽娟已经完全符合精神障碍的所有临床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治疗,悬崖勒马,她很可能注定要加入“精神残疾患者”的行列。
不能不指出的是,杨丽娟的父母和家庭是造成她追星成瘾致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根据多家媒体的探访和深入报道,笔者认为杨父很可能是早就患上了抑郁症,并一直有轻生意念;而杨母是一位心身疾病患者,有心脏病,也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是“外强内虚”的分裂型人格。杨丽娟则正是这个病态家庭的牺牲品,而她的行为又严重伤害了父母和家庭。
“杨丽娟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追星成瘾”事件,而是关系到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子女,以及媒体和社区如何负责任地为青少年成长与心理健康服务的问题。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创造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家人、子女、朋友,都应多多爱护关注,经常心理沟通,如有异常言行,应及早求助,及早进行咨询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