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附法治疗银屑病的初步经验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用血吸附法(Hemsorption)治疗8例皮损广泛,有红皮病倾向的银屑病患者,其中3例且伴有大小关节损害.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1~46岁.病期9~27年.所有病例过去均经多种药物治疗,其中2例接受过MTX治疗.灌流速度每分钟50~70毫升.吸附过程中及其后均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治疗次日出院,在门诊观察.在灌流时即可见银屑病损害变平,色变淡.次日皮损开始消退.治疗结果,4例在治疗后2~3周皮损完全消失.4例显著进步(观察时间未超过3周).3例伴关节炎者主觉症状如疼痛、关节绷紧感也很快消失.

其他文献
并发于带状疱疹的脊髓炎很少见,它可渐进性地导致严重的麻痹和死亡.本文报告一例患带状疱疹引起的上行性麻痹合并脊髓炎,应用阿糖腺苷治疗迅速获得改善.
25例慢性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5组,在中波紫外线全身照射的同时,采用两侧对照法,分别单独或联合涂用氟新诺龙脂软膏、5%粗制煤焦油软膏、白凡士林,以观察药物对皮损消退的影响.紫外线的照射每周5~7次,自疗前两周至治疗期内禁用可能引起光敏和可能影响疗效的其他任何药物.结果几乎所有的对比在同样次数紫外线照射下,银屑病斑块均得到消退,虽然涂用氟新诺龙脂软膏的皮损见效较早,但最后斑块的消退几乎与其他
朗格罕氏细胞是位于表皮内的树枝状细胞,其功能尚有争论.以往认为它是衰老退化的色素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表皮免疫系统的一个主要成分,似乎有免疫巨噬细胞功能,参与皮肤免疫反应.鉴别朗格罕氏细胞最早用氯化金染色法,此后一系列方法中最常用ATP酶技术染色,但此法有重大的缺点:(1)对朗格罕氏细胞无特异性,可将朗格罕氏细胞和黑素细胞均染成树枝状深褐黑色.(2)染色不均匀,不持久.故此法不能用来确定朗格罕
期刊
肢端黑变病(Acromelanosis)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又非痣细胞性的表皮黑素细胞增生性疾病.本病好发肢端甲周,不具有自然消退趋势.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基底层黑素细胞显著增多.作者报告一例2岁白种儿童.主诉肢端异常的色素沉着.皮损为蓝黑色斑点,呈喷溅状不规则地分布于右手指端甲周,指间关节背侧以及右眼巩膜侧面.未累及指甲,粘膜及其他部位.随访期间,发现类似损害出现于右手掌大鱼际隆起部位.病理活组织检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假性或非典型化脓性肉芽肿(PPG),在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了观察,并就皮质类固醇对微血管系统的形态学影响进行了讨论.患者30岁,男性,因头皮左侧有红色皮损一年半而首次就诊.皮损用电干燥法治疗无效,数目逐渐增多.体检示头皮有10余个红色浸润丘疹和斑块,直径3~8毫米,斑块中心隆起,无主观症状,除左枕骨区淋巴结肿大外余未扪及.实验室化验除轻度和暂时血中嗜酸性细胞增高(6%)外
露西奥现象(Lucio phenomenon,简称LP)是属于Ⅱ型麻风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严重,仅见于弥漫性瘤型麻风病例.1852年墨西哥大学医学教授RafaelLucio等著的麻风小册子中,曾记载过他们在SamLazaro医院诊疗中所见到的特殊麻风病变.
期刊
小儿皮肤肿瘤的分类:一、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性增殖:1.疣赘性母斑,上皮性母斑;2.皮肤附属器肿瘤,有来源于汗腺、皮脂腺,毛囊(毛发上皮瘤、钙化上皮瘤)的肿瘤。二、非上皮性肿瘤:1.结缔组织性肿瘤、纤维瘤,2.脂肪瘤,3.肌瘤,4.血管瘤,5.淋巴管瘤,6.神经性肿瘤,7.淋巴组织、网状组织、组织细胞瘤。三、来源于黑素细胞的肿瘤:1.色痣,2.幼年性黑素瘤,3.恶性黑素瘤,4.褐青色痣。四、痣。
期刊
作者对Dahl(1979)提出的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可能是瘢痕性类天疱疮(CP)的一个变型的看法持有不同意见,因此作者对1例66岁女性经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证实的CP患者进行了免疫电镜的检查,显示IgG沉积于基底膜(basal lamina)上方,可能在基底细胞浆膜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热可以由并发感染而起,也可因本病的恶化所致,但常难于即刻判定.血沉在SLE并发感染及恶化时均可升高,而且影响血沉的因素甚多,不能依其进行鉴别.作者们通过测定SLE病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判断发热原因.方法:对41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的SLE病人进行观察.
本文主要目的着重在常见的妇女脱发的诊断要点方面,因为很多病例是可以治疗的,因此早期诊断是必要的.病理变化:组织学改变男女无差别.由于最早出现的是毛发生长初期缩短,所以可见毛发生长终期毛根数量增加.靠下部的结缔组织鞘局灶性变性,伴有血管周围嗜硷性变.随着毛发生长初期进一步缩短,许多终毛毛囊变小,一部分退化为毫毛状态,一些最后完全消失,遗留一道玻璃样或硬化的皮束,竖毛肌形态变小的速度显著慢于毛囊萎缩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