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教育观中的中庸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庸”这一概念始见于《论语》,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其教育观中,中庸思想主要体现为:学与思的统一;德与智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关键词】:《论语》;教育观;中庸;思想方法
  《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首次提出了“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中庸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这一标准不仅是孔子伦理道德观念的准绳,亦是渗透在其教育观中的思想精华。
  一.学与思的统一
  《为政》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杨伯峻先生将“罔”释为“诬罔”、“殆”释为“疑惑”。学习与思考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无论是缺失了哪一方面都会带来不足。二者只有和谐统一,兼而顾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与思的统一便是一种中和,不缺此,不乏彼,而是保持一种相融相和的状态。
  《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这亦是中庸思想在教育观念中的体现。程颐说“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則沛然矣。”2引导者倘能把握好事物的度,等到学生有了“愤悱”的状态时再去引导,不过早、不过晚,抓住关键节点,往往能有醍醐灌顶之作用,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对时机恰到好处的把握。“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3便是讲的对度的把握。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也是孔子所认可的求学特性之一。除了《述而》篇有提及,《学而》中孔子对子贡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便是赞扬他能够举一反三。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便证明学生勤于思考、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为己所用,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德与智的统一
  《论语》作为一部集中表现孔子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的著作,无论是专谈教育、教学的言论,还是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训,在本质上都是蕴含教育意义的,因为这些至今仍点拨着现代人心智的至理名言无疑不是促使着人向更好的一面发展。
  《雍也》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文质彬彬”最初是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后来才被引申至文艺范畴。如果朴实多于文雅,就会粗野;如果文雅多于朴实,则会虚浮。只有朴实与文雅相配得当,才能兼具美好操行与智慧,成为一个君子。要做到文质彬彬,德与智便需配合恰当,不厚此薄彼。
  孔子在《阳货》中也说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孔子要求弟子既要注重品德修养,又要重视学习,可见品德与智慧的统一是孔子时常教诲学生的立身标准。这种统一是一种对立中的统一,是矛盾双方维持事物稳定性的相互抗争与联系,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以中庸为支点处在平衡杠杆上。
  三.教与学的统一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并不只是单向传授,而是与学生同进步,坦然承认自己受到了学生的启发,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学习的。
  《八佾》载:“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起”为启发之意,“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1在授课过程中既传授知识,又接受学生的启发,这种互动式教学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是双向的、多元化的。从“教”这一动作而言,老师是主体,让学生通过他的教授来学习知识,但同时老师也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会让老师跳出常规思维,以一种全新或独特的视角来发现、探索问题,从而带来对知识的新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扮演着帮老师“温故”的角色。向学生“学”的过程反过来又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对于教与学的有机把握是中庸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1是孔子对自我的反省。孔子要求自己一能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二能努力学习而不厌倦,三能教导别人而不疲倦。“学”、“诲”并举表明了他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明白教学相长的深刻意义。“学而不厌”既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示范,学生以此获得“知学好学乐学”的动力,再经反向传导,便能促进老师的教。4无疑,孔子是将中庸思想运用于个人与学生的互动中,使教与学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四.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卫灵公》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杨伯峻先生释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差别。”1孔子的弟子中既有华夏人,亦有华夷人;既有贵族,亦有平民;既有乡间童子,亦有四野鄙夫。5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并且被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1。这正是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重要原因。
  在有教无类的同时,孔子又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在《为政》中,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孔子给出了全然不同的回答。并沒有因为是同一个问题而将回答固定化、标准化,也并未将学生“类别化”、“标签化”,而是依据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要求。在《先进》中,子路与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的回答却是“闻斯行之。”公西华对此感到疑惑,孔子向他解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冉有性格懦弱,遇事退缩,因此孔子鼓励他大胆去做;而子路性格急躁,好勇过人,因此孔子对他加以约束。朱熹谓“孔子教人,各因其材”3,正是如此。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统一,是以中庸思想作为中心轴的。《礼记·中庸》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6抓住对立的两方面而使之和谐统一,是中庸作为一种思维形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蕴含辩证法的因素。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既不限制求学者的年龄、职业、个性,一视同仁,又针对学生各自的特性扬其长、补其短,不仅整个教学过程是中庸思想的体现,教学目标也是促使学生向“中庸”这种状态靠近。从孔子对子路、冉有的回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既反对做事冒进、过头,也不赞成畏畏缩缩,只有二者中和方才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朱东根.论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9.
  [5].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1):51.
  [6].(汉)郑玄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全世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常常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一样,中国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是国家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是世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更决定未来国家继承者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进程。在现今时期,影响大学生最大的当属飞速发展的网络设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生提供新时代的讯息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良莠不齐的新世界。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利与弊
期刊
【摘要】:致仕,即古代官员的退休。乞休作为古代官员致仕途径的一个方面,这一现象在明朝中后期更加的突出。本文将通过对明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任职期间的多次乞休进行分析,考辨其在不同时期乞休的前因后果。  【关键词】:明朝;李东阳;乞休;致仕  中国古代官员七十致仕,在未满七十岁之前,因疾病等原因提前请求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1]而乞休一般有因病乞休、因官场失意而乞休等诸多因素。弘治与正德两朝内阁大学士
期刊
【摘要】:法家思想作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社会环境的孕育和滋养。本文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对法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对于充分了解法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法家思想;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滋生和孕育它的“土壤”是息息相关的。法家思想作为
期刊
【摘要】:家长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提高幼儿自信心的策略有如下几种: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环境、锻炼幼儿能力,增强自信心等。  【关键词】:幼儿;家长;自信心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1.1 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支持,积极引导  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是指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想法和行
期刊
【摘要】:中世纪时期,以教皇为主的基督教会发动了旨在收复波罗的海地区异教徒的北方十字军运动。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地区的原生国家在早期有着完善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与之相配的制度,在条顿骑士团相继征服立沃尼亚、普鲁士等国家以后,立陶宛成为最后的有能力抵抗北方十字军的国家。在与条顿骑士团的漫长斗争中,立陶宛迅速的发展,它的领导者通过在基督教与东正教之间的徘徊得到了生存,甚至一度嚴重威胁了条顿骑士团。但在时代
期刊
【摘要】: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动作教学主要包括身体的律动、舞蹈表演、戏剧表演、指挥以及声势活动。在初中的音乐课程上,歌唱课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音乐教师,探索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声势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反应能力,以及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的案例,简要阐述声势活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声
期刊
【摘要】:语法填空是近来高考改革后的一种新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语篇的能力、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和熟练运用语法的能力。针对语法填空中学生出现的困惑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考;分析;解题策略  在2016年的高考中,安徽省将由原来的自主命题转为全国卷的考察。在新增的几个题型中,我就“语法填空”,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语法填空是将语法知识的考察放置于一篇英语短文中,通
期刊
时间过的真的很快,站在这三寸讲台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虽然是执教小学音乐但是其中的心酸和汗水也都一一体会,但是,孩子的笑脸,和一张张奖状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激励,这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在这里我想以文字的形式和我们的同仁,我们的战友来一起分享我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们都战斗在我们的教育第一线,我们都同样的热爱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  做為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平日
期刊
【摘要】:十字军东征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关于这短短一百年历史的研究层出不穷。但以骁勇善战闻名的十字军团却败在了蒙古骑兵之下,本文旨在从武器、铠甲的设计两个方面分析这是一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骑士军团;蒙古骑兵;武器;铠甲  引言  十字军团几乎统一了12世纪的东欧地区。经历一百年的东征,十字军团更是成为一方霸主,其财富累计甚至远超当时的许多的国王、君主。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财力雄厚、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