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与课程思政的成效息息相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并重。在坚守师德底线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育德功能,提升育德能力。高校教师应修立身之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修立学之德,具备宽厚扎实的学识和恪守学术道德;应修施教之德,课堂内外将育德理念转化为育人行为。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作者简介] 韦金伶(1987—),女(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韦福斌(1985—),男(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统计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党务管理、行政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018-04     [收稿日期] 2021-03-11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融入各类专业课教学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紧密相关。课程思政的关键内容是价值塑造与价值引导,高校教师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息息相关。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石
   (一)课程思政关乎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当前,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形势,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广大高校教师的不懈努力。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二)师德师风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
   课程思政强调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德乃做人之根本,课程思政将价值引导、价值塑造和德育传导列为教学目标之首。《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排在教师工作的第一位。《周书·列传·卷四十五》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好老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体,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同时精于“授业”和“解惑”。《说文解字》云:“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实践,教育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德育与教育活动本是一体的。课程思政改革旨在打破原来思想政治课育人与专业课育才“两张皮”的现象,使每门课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德育传导并重,使每门课程都体现出浓郁的“德育味”,提升各个学科专业的育人成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育有德之人,必先有德之师。《朱子治家格言》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教师若德行有失,将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三观”若存在偏颇,将影响学生正確“三观”的形成。德必配位,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道德,教师的道德水准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教师要将“德”传导给学生,完成价值塑造与德育传导,自身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必须坚定不移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
   (三)师德师风建设关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
   课程思政建设依靠高校教师扎实地推进落实。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价值塑造和德育传导不能凭空实现、自动实现,需要教师推进落实。《礼记·文王世子》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任何价值教育的实行,在实施过程中都经过了教师的“筛选”和“加工”。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经由教师的理解与诠释,在教育实践中传递给学生。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而师德师风建设又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关键的关键。
   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5]2021年1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要求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引导教师自觉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6]。《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部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足见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高校教师的德行和作风的好坏,对高校人才培养、育人成效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可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效,进而最终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身负价值塑造、价值引领、德育传导的重任,应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应包含“有所不为”与“有所为”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坚持“有所不为”,坚守师德底线
   “有所不为”,指高校教师“一定不做不该做的事”,从低处用纪律规矩约束行为准则,坚守不可触碰的行为底线。对高校而言,严格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不应当做什么”的禁行性要求,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和“一票否决”,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对于师德败坏的个别“害群之马”零容忍,从快、从严、从重处置,决不姑息,保持高压态势,形成震慑力。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把师德师风关。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对教师而言,心中时刻保持警醒和敬畏,坚持守住师德底线、不要越过师德红线、不得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切实维护好高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
   (二)坚持“有所为”,注重高位引领
   “有所为”是指高校教师“一定要做该做的事”,在坚守师德底线的基础上追求全面而高尚的道德自觉,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何为好老师?好老师应坚持“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即不断充实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内涵;身体力行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对高校而言,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突出教师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教育,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强化师德师风学习培训,增强教师师德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格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强化师德考评结果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运用;加强师德正面典型宣传,大力宣扬新时代高校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师德高尚的新形象。
   对教师而言,应向榜样模范学习,自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不断追求师道尊严,塑造兼具高尚的道德意识、纯洁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雅正的道德行为的形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要使各门专业课程在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同步实现价值引领目标,就必须要求高校教师尽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相符合来引导学生。而高校教师个体自身的价值认同,在无形之中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选择与加工,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解构和重建。育人先育德,育德者先修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在坚守“有所不为”底线的基礎上,注重在“有所为”上积极发力,做好“一定要做该做的事”。高校教师作为育德者,积极发挥育德功能,应列入“一定要做该做的事”清单的首选。通过发挥高校教师的育德功能,提升育德能力,促进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三、提升高校教师育德能力,助推全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有“育人”的庄严使命感,更要有“育己”(提升自身育德能力)的内在觉醒力。高校教师作为育德者,需要不断苦练内功,通过修立身之德、立学之德、施教之德,不断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助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一)修立身之德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德。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作为高校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二)修立学之德
   具备宽厚扎实的学识和恪守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的立学之德。课程思政,“思政”侧重育人,“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强调回归以往教育实践中被忽视的“育人”功能,但并不意味着弱化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所授专业课程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宽厚扎实的学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深入浅出地输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恪守职业道德,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要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教师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底线,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三)修施教之德
   课堂内外将育德理念转化为育人行为,是高校教师的施教之德。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育德能力对课程思政的能动作用,确保教师的师德师风通过课堂教学恰如其分地传递和渗透给学生。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除了课堂上的直接影响,还要重视课下交流的间接影响。教师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待人接物良好的言行举止,都能在无形中给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引领与示范,给予学生感悟与启发,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德行为。    高校教師教育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须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课程思政才能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才能实现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进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1-04)[2021-0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fulfi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for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ul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y should focus on the things they should do and avoid doing what they shouldn’t do. Equ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higher-level requirement of lead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ow-level requirement of keeping the bottom line.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bottom line of teachers’ ethics,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should be improved.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own moral cultivation, hold on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besides,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have broad and solid knowledge foundation, and abide by academic ethics; in addition,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put the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in and out of clas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17位特级教师的访谈数据,探究他们对中学英语教材的感知,可以发现:中学英语教材的突出优点是“一纲多本”,且有些部分图文并茂、内容恰当、选材合理;缺点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差、教材体系不完整和教材使用不当三个方面;改进方向包括强化资源建设、优化材料选择、改进教材布局和建设数字教材。特级教师们特别强调教材的创新使用,树立了“用教材”的理念并开展了增补教学材料的实践。这些发现为推进中学英语教材建
如何探索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新路子,创新培训主题,拓展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深化培训考核,提升培训质量等,浙江省湖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从“面向全体教师,严守师德第一标准”“发挥传统优势,传承超越打造品牌”“创新培训模式,激发教师参训内驱”三个层面进行了实践,这是值得点赞和鼓励的“湖州样本”.我们要努力总结这方面探索的更多经验,从中提炼出一些切实可行和可以复制借鉴的程序,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在“十四五”期间得到明显的跃迁.
期刊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储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高中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开展自主提问,激发阅读内驱力;创设多重对话,提高阅读理解力;深化主题探究,提升意义建构力;言说思维成果,强化读后生成力.
摘 要:现行初中英语教材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其口语活动的设计注重与听力教学相结合。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多注重应试背景,侧重按照考试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而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其实,在听说课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问题链,并以此为引领对学生听说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将得以稳步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摘 要:聚焦信息加工的自主阅读教学活动具有交互性、层次性、自主性及综合性等特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无干扰阅读的时间,尊重学生的理解,并采用激活认知图式、加强策略引导、尊重自主生成等策略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从浅层到深层、从理解到表达的自主信息加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信息加工  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优质师资与生源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重建教师、学生、家长对农村学校的信心,才能破解这一难题.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初级中学在提质强校行动中,以多层次专业引领、多维度信息互动、多向度成长表达为主要特征,构建了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新样态.
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素养关乎学校的教育品质.淳安县汾口镇初级中学在提质强校行动中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通过纠正观念,唤醒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让研修成为教师的行动自觉;二是强化指导,为教师搭建研修平台,积极拓展教师的研修途径;三是找准专业发展落脚点,进行订单式培训,增强教师的研修自信.
摘 要: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试题,还存在着问题设置零散浅显,设问缺乏针对性,设问层次单调、角度单一等诸多问题。命题人应根据文本特点分别从主题、内容、语言、文体、作者等五个视角来解读文本,灵活设置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文本解读;试题设计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理解题目,不仅能真实、全面地考查学生对
[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对于学校的改革发展、人才培养等意义重大。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整体职业价值观稳定,师德师风状况良好,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坚定,但也有小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职业目标错位、对师德相关规范学习践行不够,价值观异化等问题。建议从促进职业成长、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从而造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媒体融合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媒体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传播体系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先、坚持媒体融合多功能一体化技术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内容为王、坚持传媒人才和专业人才融合发展培育为宝,创新铸牢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