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的应激性变化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dy_go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应激性变化及其发生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4只,均分为创伤性脑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再分别按术后6、12、24和48 h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n=8);偶氮显色法鲎实验定量测定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荧光显微镜检测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胰、肺和肾组织匀浆中标记的大肠杆菌移位率;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及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 损伤后6 h,脑损伤但大鼠内毒素水平即开始升高,为(0.382±0.014)Eu/ml,12 h为(0.466±0.018)Eu/ml,24 h达高峰,至(0.478±0.029)Eu/ml,此后回落,48 h为(0.412±0.036)Eu/ml,仍未降至正常,与对照组各时相点内毒素水平(0.102±0.007、0.114±0.021、0.112±0.018、0.108±0.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脏器荧光标记检出大肠杆菌的大鼠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光学显微镜下脑损伤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较对照组增宽.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即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可能是其形态学基础。

其他文献
国内外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病变活动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肠壁可能有微血栓形成[1]。
期刊
期刊
患者女,63岁,4 d前出现发热、畏寒,咳嗽咳痰、胸闷气急,2 d前恶心呕吐,咖啡色物,每天5~6次,每次10~20 ml.经输液等治疗,患者呼吸道症状缓解,但呕吐症状逐渐加重。
期刊
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症状重叠现象很常见,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和胃食管反征和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存在症状重叠现象[1].但慢性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现象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对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症状评分、胃电图和胃排空研究,初步探讨和分析重叠症状、胃电活动和胃动力障碍的特点。
期刊
门脉高压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5%~35%曲张静脉会发生出血.生长抑素(14肽)作为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线用药,已在国内应用10余年,其疗效已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国产生长抑素(时士太)系由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期刊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 HVOD)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肝肿大、肝区疼痛、腹水、体重增加等,最早由Willmot和Robertson[1]在1920年报道,与饮用千里光茶有关.近年来,随着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HVOD成为其最常见的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67%[2].相比之下,中草药引起的HVOD较为少见.我们近日遇到1
期刊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型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其中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占40%。
期刊
目前公认的能引起大脑基底节区豆状核变性的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只有Wilson病[1],少见其他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脑基底节区豆状核变性.我院消化科近日收治1例先天性门静脉狭窄并脑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先天性疾病值得重视。
期刊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炎性细胞因子增高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时结肠黏膜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NO),加重黏膜损伤。有研究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出现异常,并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肠功能调节作用。本研究观察UC患者血清、肠黏膜中NO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变化,探讨ICC与其的关系。
期刊
器官簇移植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复杂多变,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并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是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现结合我院施行的两例器官簇移植的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