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变”“实”“美”的课堂交响曲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素梅老师在《体育教学》2010年第11期的文章《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连点》中谈了一种新的“好课”的评判视角。读后,感触颇深,就体育课的“好课”,特别是好的常态课,笔者一直有几点看法,现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好课应有“味”
  于素梅老师谈了一节好课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主观感觉”应不“心虚”。我认为,想不存在任何“心虚”,不管是常态课亦或观摩课或评优课,首先展现出的应该是有“味”。所谓有“味”,犹如厨师做一道菜,值得人去看、去品,从而知道这道菜的好坏,反应出这个厨师的功底,掌握的火候,做出菜的“形、色、味”是否俱佳。一个好的厨师是不会“心虚”,不怕人去“品”的。而一节好的体育课更应如此。一节好课能品出的“味”,首先是教师本人展现的风采,表现为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其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学习能力及学生的情感表现如何;最后是技能的学习和运动量、运动强度等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健康的需要。
  这些“味”最能体现在课堂的氛围上。好课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宽松、民主、融洽、和谐,充满着人文关怀。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善于用心倾听和了解学生的想法,善待学生的不足,尽可能地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一节好课的“味”还体现在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好课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递。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意识、合作意识和人文素养,尽可能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作为好课的执教者,教师会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变化教学等,使学生能学到体育技能和锻炼的方法,让学生心情愉悦,愿意参与活动。
  此外,教师会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评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这样,学生才会快乐,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差异。好课的执教者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认同、欣赏各位学生,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兼顾不同体质、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好课应立足于促进学生长远发展,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好课之“味”值得品。
  二、好课应有“变”
  “变则通”,“变”则有创新,“变”才有活力。变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心理去改变陈旧的体育教学。不管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亦或评优课,其好课之源一定在于“变”。
  许多的常态课怕别人去看,因为它是生搬硬套的。“集合、整队、慢跑热身、几节热身操,进入主要内容,放松、总结”,按部就班,学生感到乏味枯燥,缺乏新意,缺少变化。
  其实体育课之内容,不外是田径、球类、体操、舞蹈以及传统体育项目,而之所以被举荐为“观摩课”或“优质课”,那一定是好课,一定有不同于一般课之处。而这靠的是“变”。前几年推崇的“让学生乐了、热了”就是在原先陈旧的体育教学上有了“变”,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进行技能学习,而变成了轻松参与,快乐学习。
  体育课之“变”是不是很难?结论是:不难!许多时候,我们想让学生投入,想让学生喜欢,想上“有效的课”,“变”又是那么简单。比如“耐久跑”课中的“定时跑”,学生讨厌,教师也不喜欢。特别是常态课,许多时候只有靠“打压”才能完成,原因无非是枯燥乏味,学生怕苦怕累,不积极。如果我们简单的变一下,比如上此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报一下自己大概能跑多少米,且各准备一个小纸旗,然后插在自己的目的地。开始后,每个学生都会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同时又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后面的同学总是去努力达到前面同学的目标,达到了,又获得另一份成就感。这只是利用一面小纸旗收到的效果,其实,许多课的“变”真的很容易。也许,只是一句不生硬的激励,一次不一样的眼神,一次不一样的体态;也许,只需要一张小纸片,一个纸球。只要有心,常态课一定会成为一节理想的“好课”。脱离“放羊”,从而不怕人看,不怕人评,不怕人品。
  三、好课应有“实”
  于素梅老师探讨的是“常态课与观摩课之间的连点”,也就是让“观摩课”回归于“实”。“实”就是真实,也就是说“好课”无需华丽的包装,无需花里胡哨的刻意安排,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哪怕不完美,也就是我们想象的常态课。要的是不研究假问题,不搞假探究,而是以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行为,真实的生命去构筑真实的课堂,造就真实的人。而真实的课堂才会更加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好课”必定是真实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它所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效果,而不是表面的热闹。热热闹闹的课堂往往充斥着些许浮躁和急功近利,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离开了教学效果,一切课堂都将黯然失色。正如于老师所列举的辽宁的一节“仰卧推起成桥”课:“第一感觉很舒服,课很自然,能从中明显发觉亮点和启发性。”这时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小男生去拍了另一个同学的腹部而使其落下——这就是“真实”。那些通过反复演练,且师生配合的“默契”、“非常态”的观摩课,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
  好课应如何追求教学效果呢?第一,教学应突出项目特点。不管是田径、体操、球类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各个项目都有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点,我们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二,关注主要问题并重点解决。课堂上教师集中优势力量和主要精力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纠结于琐碎的、无关紧要的非本质问题,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第四,透明反馈、及时巩固。反馈一直被认为是有效学习的关键,透明反馈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把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锻炼价值,提高身体素质。
  四、好课应有“美”
  一节好的体育课无时无刻都在给人传递一种体育学科特有的美感,它体现在语言、形体、示范、举止等方面。比如,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优雅的举止,抑扬顿挫的语言讲解,优美大方的形体示范,以及学生传递的积极参与和情感,这些无不带给课堂教学的所有参与者以美感,包括学生、听课者,当然也包括做课教师自己。
  好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去寻找好课之“味”“变”“真”“美”,并以此标准去备课、上课,何愁课堂教学不出彩呢?
其他文献
本文以胜利街小学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和速滑两项体育技能训练为主线,从具体做法和经验思考两方面介绍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围绕“提倡快乐读写塑造健康体质”这一特色,经过
提起高仲明老师,广州市中小学的体育同行都不会陌生,作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力量之一的教研员,高老师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工作中。他把
葫芦岛市原名锦西市,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城市,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几年来,葫芦岛市学校体育工作在辽宁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在各县
关键词:喀山世界大运会;首体院;元素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06-02  2013年第27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俄罗斯喀山成功举办。在本届世界大运会中,中国代表团以26金、29银、22铜的成绩,位列金牌榜的第二位,东道主俄罗斯代表团以155块金牌和292块奖牌,分别雄居大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首位。  尽管本届世界大运会在俄罗斯联
体育教案是教师经过教学设计,以课时或单元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也是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笔者结合已有经验,单纯从教学设计来谈谈如何编写表格式体育教案。  一、表格式体育教案的基本格式与内容  体育教案的格式多种多样,有表格式、讲义式、提纲式等。其中表格式教案是体育教师应用最为广泛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清晰、明了、统一、规范(见表1)
目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标准为高中每学期32~36节,初中每学期48~54节,小学每学期48~54节,水平一为64~72节。从表面上看体育与健康课时在增加,而且贯穿中小学三个学段的12年中,但实际上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实际效果和预先设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这么多课时都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学生将真正享受到新课标带来的益处,因此学生能够顺利学会本课技能、实现教学预设目标就是
经过4天96场精彩激烈的比赛,2013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总决赛近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落下了帷幕。这是一次校园足球的盛会,是喜爱足球孩子们追梦的地方,也是孩
2013年4月19日,"情系操场携手前行"《体育教学》杂志社基层送教活动在丽水市莲都区花园中学举行。《体育教学》社外编辑江苏省南通中学潘雪峰老师和浙江省坎门一中叶海辉老师应
2013年4月19日,"情系操场携手前行"《体育教学》基层送教活动来到丽水,笔者有幸聆听了来自浙江玉环坎门一中的叶海辉、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潘雪峰老师以及本地碧湖一小的姜乐美、
学校体育竞赛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借助运动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能、智力和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