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项目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浙江省在信息技术选考试题中,力求依托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从深度学习中获得分析、综合应用、解决问题、迭代优化的能力,而项目学习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和途径。下面,笔者以“‘蒲丰实验’算法实现”项目学习为例,说明深度学习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中的应用。
  ● 基于复杂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求解能力
  高阶思维的活动对象是非结构化、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在项目设计时,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现实问题,以知识情境化来实现知识问题化。同时,也要把握好项目的规模与难度。例如,在“‘蒲丰实验’算法实现”项目中,笔者通过如下一段史料,引出项目主题——用计算机模拟投针验证蒲丰投针实验,同时,界定此项目采用随机数即蒙特卡罗法证明pi,通过统计分析让学生体验随机现象中隐藏的确定性,为后续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学习做引子。
  1777年的一天晚上法国数学家蒲丰先生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被邀请来见证一个神奇的实验——地上放着一张纸,纸上画着等间距的平行线(间距D=1),宾客们一轮一轮往纸上随机投针(针长L=1/2D),蒲丰先生在一旁记录。如此忙碌了一个小时,蒲丰先生宣布结果:“大家一共投针2212次,与线相交704次,相除结果正好是3.14。”蒲丰提高嗓门说这正好是“pi的近似值”,宾客们一片哗然,纷纷议论。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调试优化”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构建问题处理的有序思维。
  第一步:抽象与建模
  (1)提炼核心要素加以确定。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针与并行线相交的因素,如下页图1所示。
  在提炼核心要素的环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分解问题,降低问题复杂性与思维难度,如通过“如何确定针在平面中的位置”和“如何判断针与线是否相交”问题串引导学生提炼核心要素。在交流分析中,要素不断得以明确,大家发现针的位置可以通过两端坐标(x,y),(x’,y’)或一个端点坐标(x,y)和水平方向的夹角θ来确定。针与线的相交可以通过判断y与y’是否处于不同的区间实现,如图2所示。而方案二程序实现较为简单,确定关键要素:纵坐标与夹角(y,θ)。
  (2)使用数学符号描述解决问题的计算模型。由图2可知D=1则针长为1/2,则y’=y 0.5×sinθ。与平行线是否相交需考虑纵坐标y与y’是否落在同一区间内,如图2中y落在区间(0,1),y’落在区间[1,2),或y正好落在线上(y=1),则针与并行线相交,反之不相交。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解决该问题的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第二步:设计算法
  算法设计是人机适配的过程,需要将问题解决过程流程化,并按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形式进行分解与明确化。引导学生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策略,迭代的思想将问题的求解步骤进行反复梳理细化成最终的算法:①输入模拟投针次数n;②投针计数器i,初始化为1;③若i≤n,则转④,否则转⑧;④随机产生y[0,10000]坐标;⑤随机产生与x轴的夹角θ(0≤<360°);⑥当y 1/2sinθ」不等于y」或y」等于y,m=m 1;⑦i增加1,转③;⑧pi=n/m,输出pi。
  第三步:算法实现与调试
  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编程,程序实现能力较弱,因此可以通过流程图,引导学生梳理算法思想,进一步细化算法步骤,使执行过程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如图4所示。
  学生经历了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程序实现及调试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起点是明确问题,算法的形成过程是自顶向下不断迭代的过程。
  ● 通过反思与改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算法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尝试—验证—修正—再尝试”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对算法不断反思、评价与改进的过程中,势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高阶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模拟随机投针项目教学中,项目小组对上一步的模拟投针实验程序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质疑,并进行了多维度的验证。
  1.模拟投针实验程序中含有π,存在结论证明结论的问题
  细心的学生发现在程序中使用了常量math.pi(π)即存在结论证明结论的逻辑,好像不适合,通过网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原因是Python三角函数采用的是弧度制。通过分组学习探究,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样化的,下面引用几种比较典型的改進策略。
  改进一:采用角度随机数替换弧度随机数。
  在程序改进过程中,有的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浙教版《数据与计算》中第85页的“math模块中常用常数与函数”表中找到了math.radians(x)函数,将弧度随机数改成了角度随机数,程序改进如下页图5所示。
  改进二:采用随机斜率k代替弧度。
  产生随机数坐标(a,b),a∈[-1,1],b∈[-1,1],得到随机斜率。设针长为l,一端坐标为(x1,y1),另一端坐标为(x2,y2),得:(q>0),得到y2=y1 aq,x2=x1 bq,于是l2=(x2-x1)2 (y2-y1)2=(a2 b2)q2,q=,,,程序中只需考虑y2即可,改进的部分代码如下页图6所示。
  2.增加投针次数是否能使实验结果更加逼近3.14
  学生容易想到的是将上一步的代码封装为pi(k)函数,即使用列表记录不同k值下的抛针结果值pi(k),并使用matplotlib将结果可视化,代码略,程序执行结果如图7所示。
  ● 开展追求本质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验证增加投针次数是否能消除随机不确定性,使实验结果逼近3.14的问题时,由于需要重复调用投针pi子程序,程序的执行效率为O(n2),随着运行规模的增加,程序执行时间成倍增长,效率越来越低下。此时就引出了能否将程序优化为O(n)的问题。在项目分组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优化策略。
  优化方案一:分组抛针求平均概率法——以抛针1000枚为一组,计算多组平均概率(代码略)。
  优化方案二:一边抛针一边统计计算pi值,代码如下页图8所示。
  在算法的改进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优化策略,学生在各自的思维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出改进型问题拓展。例如,验证完整的蒲丰公式pi=2l*n/(m*D),还可以引导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抛针过程可视化。
  模拟投针的问题模型类似于蒙特卡洛方法求解pi值,可以引导学生将蒙特卡洛算法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中,如使用投点比例来算π值、求定积分或利用随机数解方程等。
  依托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高阶思维实践的载体与空间,在项目主题的生成性发展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和优化算法的能力,并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解构到重构的过程,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对知识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其他文献
计算思维就是像一个计算科学家一样思维。在计算思维学习过程中,一个人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的概念。我使用“计算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编程”,那是因为更多的是计算机科学而不是计算机编程。  ——周以真  记者:周教授,您最早提出了计算思维,那么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计算性思维?  周以真:计算思维是思维过程参与制定问题,并给出它的解决方案,在一台电脑上以人或机器的方式就可有效地开展。简单地说,计算思维就是
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小小的工蜂却嘲笑了这个著名的结论。  进化论包含着残酷的丛林法则,也隐含着生命的自私自利性。一个生命个体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须要将自己变得更优秀,学会“排他”,否则被淘汰的只能是自己。  不过,人们在观察工蜂时,惊讶地发现,它们并未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它们混沌若当初,或者说它们完美地保持着一种纯粹而崇高的精神。这使它们成为生命进化中的另类,它们遥远的传奇故
入了冬,我很少赶集。我们这儿的集说起来就是一处农贸市场。有的地方说场,有的地方说圩,我们这儿说集市。后来嫌带着个市拗口,就干脆把后面的市省略了,叫集了。  集是老集,年代很久了,具体起于什么年代,也无从考证了。集在我们闵楼村的西面,十天四个,一、四、六、九。  恰巧是九的这天,妻子要烙煎饼,早早地就去打糊子了。妻子在走之前安排说,我分不开身了,你去赶集吧,这两天,儿子想吃鱼,你看着买一条吧。领了老
四十年,能改变世界什么?四十年,能改变生活什么?四十年,能改变你我什么?……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道路长且阻;四十年,沧海变桑田……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上,我感慨改革开放之必然,国家发展之迅速,生活变化之巨大。也因此,庆幸自己生活在了这个最好的时代,成为见证者、获益者。  身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从事的工作与教育有
看刘欢演出,对他很简单的着装和打扮总是不解,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与莎拉布莱曼一起演唱奥运主题歌,竟然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我更感迷惑。  之后的一期《艺术人生》里,朱军问刘欢,为什么在那么重大的场合,还要和以前一样的穿着,怎么就没想变换一下呢?刘欢笑笑说,我问过张艺谋导演,上场时我该穿什么服装?张导说,只要把歌唱好,穿什么衣服随便。这正符合我的秉性,我不愿意把自己弄复杂了,所以就那么上去了。  “简单
在旅途的火车上,翻过山,越过河,只为看一眼初春的梅。  记得小时候在破旧的教室里摇头晃脑地念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个时候是不懂的。直到后来渐渐长大读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感叹,多么美,多么美,像幅隔着烟波的画。  不知是因了这句诗,还是因了那枝疏影横斜在清浅水面的梅,那以后,我便爱上了梅。可生在北方的我,从未见过暗香浮动的梅是什么模样。  这个
古人说,夫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但是,镜像的喻意不足以体现反思的特征。作家博尔赫斯将镜子比喻为迷宫,镜子交织的影像内部空虚、深不可测。  反思,应以树为喻,根须—树枝,以土地为界,相互观照,共同刻画一棵树的形状。  这棵树就是“整合”,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本期“整合”专题共分三个层次进行反思。第一个层次虽然谓“整合课堂在线”,但是,冯辉老师个人历时性触角延伸了十多年,对整合课堂的掌控由生涩到成
前言: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复,6月份北京又一次停课,教委宣布2020年秋季学期也要做好线上教学或线下教学的双重准备。长期的在线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们的信息化水平,当然,前提是教师们必须通过思考进行实践和总结,北京小学的谭老师已经开始这样思考了。  面对也许要长期进行的“线上 线下”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线上程序设计的学习,有效整合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跨案例”“填空式”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线上居家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宏观课程微观、三大板块和参与式学习三大特征,其运行方式集中表现为独特的教学模型,又由系统设计“三剑客”,即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把教学模型转化为教学现实。这使得微课程教学法有了“设计决定学习质量”的力量。  2019年4月1日,笔者的“三剑客”经遴选获得在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首次汇课活动中开课的机会,课题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冬天游览纪王崮的时候,在悬崖边的一棵酸枣树上,我发现了一个螳螂籽,兴奋地把它连枝摘了下来。  有一小会儿,我不再专注于欣赏周围的风景,而是混在同游的人群中,边走边埋头摘除酸枣枝上的尖刺。我要把这些尖刺一一除去,好把螳螂籽带回家给女儿玩。我有一个小小的计划:借这个机会,不仅让女儿认识什么是螳螂籽,还要让她跟踪观察螳螂籽的变化,看看螳螂籽是怎样变成小螳螂的。我相信,这个过程,一定很美。  回到家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