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阅读教学课时最多,任务也最重,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认识模糊,缺乏深层次思考;二是阅读教学缺失儿童视角,忽略了儿童的需要。
一、关于“阅读”“阅读教学”的概念及思考
阅读就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或无声的阅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事物特点、思想情感、人生哲理、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等。
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里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以及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意义认识与价值判断)。
基本弄清了什么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为什么教,实质上就是思考“教”的存在价值。简单而言,当学生在阅读文本遇到了困难,自己难以独立理解或理解达不到应有高度时,就产生了“教”的存在价值,反之,“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对文本“教”的存在价值不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判断,令人遗憾。
关于“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教什么”不等于“学什么”,教的内容不等于学的内容。学的内容很广,文本的每一个字词,每一段话,每一个标点,以及写作特点、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学的内容,但这些不一定都是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要选择那些学生自己不能学会、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才能学会的内容,因此,教的内容一般小于学的内容。当然,教的内容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包括能力层面,以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情感和美的熏陶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切实把握好。
二、基于“儿童需要”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没有基于儿童的需要。
1.没有基于儿童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不是帮助儿童从文中提取自身不能顺利提取到的信息,往往花费不少时间在儿童已提取或自己能提取的信息上实施教学,儿童的认识只能在原地踏步,“教”也失去了应有的存在价值,这就是我们常常感到“教了”等于“没有教”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弄清楚哪些信息是学生提取不到的,哪些信息是学生可以提取但不能完全理解的,将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教了学生也不懂的,现在也不必教。
2.没有站在培养儿童当下及未来阅读所需能力的高度展开教学。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道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却很少涉及。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机械练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突出,值得警惕。
3.没有把指导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最重要内需。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其实就是例子。阅读教学,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例子来带领儿童展开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少仍然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上,枯燥无味,效率低下。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很少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更少引导学生研究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语言,通过怎样的巧妙写法来表达内容和感情(道理)的,阅读课成了琐碎的内容分析课。
三、文本理解和课标达成均应指向儿童需要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指南。教师、文本、课标都是为发展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的。因此,文本需要、课标需要都必须基于并归结于儿童需要。
1.文本
文本需要激活。文本在激活之前是沉睡的,只有具备与之相应的甚至高于文本的知识、阅历、修养背景的人才能激活文本,教师激活文本的能力理应高于儿童。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育素养,能够充分激活文本,并凭借文本对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其次,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把握好文本的激活度。对于那些远远超过儿童的认知水平、阅历背景的内容,可暂时不去激活,等儿童将来具备了与之相应的知识与阅历背景,再由他们自己去激活文本,以达到应有的理解深度。比如,古诗词的教学,要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往往需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甚至还需要结合自己与之相似的经历。因此,对于同一首古诗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要求是不相同的,道理就在这里。
文本需要尊重。当前,在文本解读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度拔高,常常表现为将人物形象神化。比如《“番茄太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中的主人公明明是一个5岁左右、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的小女孩,她性格阳光,爱笑。有好心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眼睛复明机会很大。因此,她说要将自己的腿捐献给“我”,这是一个孩子天真质朴的爱心的传递,但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将之上升到崇高的地步,以此教育儿童知恩必报,这是不可取的。二是理解有误。比如《少年王冕》(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王冕喜欢画荷花,有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归纳出:因为荷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以王冕喜欢画荷花。其实,王冕喜欢画荷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觉得荷花很美。三是过于浅显。比如《月光启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呢?一些教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这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了民间文学的启蒙教育,这种理解比较浅显。其实,这里的月光意象丰满,有母亲对我的爱、故乡对我的爱,就像月光一样,映照着我,使我得到了成长。
2.课标 课标需要理解。目前使用的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理解了课标,就理解了国家对某一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性要求。从大的方面讲,阅读教学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阐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要理解2011年版修订的课标与原来的课标有什么不同,在哪些地方修订了,为什么要这样改动。第三,要理解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领悟课标所阐述的对教学的建议。只有深入理解了课标精神,阅读教学才不会走弯路,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发展服务。
课标需要落实。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要认真落实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三是指导儿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强化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一般而言,课标只提出了保底的目标和要求,有基本学习能力的儿童应人人都能达到。此外,课标具有阶段性与灵活性,应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过于迷信课标、死搬教条也是不足取的。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时俱进,从更高的角度把握课标,那么教学就进入了超出常人的、得心应手的境界。
3.儿童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儿童自主阅读。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给他们留足阅读、思维及表达的时空,引领他们多读多思;要充分地理解儿童,呵护儿童,正确对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多找闪光点,多加点拨和引导,让更多的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活泼、灵动起来,让儿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儿童需要简单。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过于复杂化,可能会使不少儿童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一是目标要简明。努力体现一课一得或一课精得。二是内容要简约。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能够找到儿童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连结点与落差点。三是教学手段要简朴。引导儿童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多开展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四是方法要简便。以读促悟,读中见悟,因为朗读是小学语文最经常也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儿童需要发展。阅读教学的至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要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将文本需要、课标需要统一到儿童需要上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对话,激活文本,让儿童从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沙华中,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关于“阅读”“阅读教学”的概念及思考
阅读就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或无声的阅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事物特点、思想情感、人生哲理、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等。
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里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以及人物、事件、环境等的意义认识与价值判断)。
基本弄清了什么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我们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为什么教,实质上就是思考“教”的存在价值。简单而言,当学生在阅读文本遇到了困难,自己难以独立理解或理解达不到应有高度时,就产生了“教”的存在价值,反之,“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对文本“教”的存在价值不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判断,令人遗憾。
关于“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教什么”不等于“学什么”,教的内容不等于学的内容。学的内容很广,文本的每一个字词,每一段话,每一个标点,以及写作特点、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学的内容,但这些不一定都是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要选择那些学生自己不能学会、需要经过教师的点拨才能学会的内容,因此,教的内容一般小于学的内容。当然,教的内容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包括能力层面,以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情感和美的熏陶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切实把握好。
二、基于“儿童需要”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没有基于儿童的需要。
1.没有基于儿童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不是帮助儿童从文中提取自身不能顺利提取到的信息,往往花费不少时间在儿童已提取或自己能提取的信息上实施教学,儿童的认识只能在原地踏步,“教”也失去了应有的存在价值,这就是我们常常感到“教了”等于“没有教”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弄清楚哪些信息是学生提取不到的,哪些信息是学生可以提取但不能完全理解的,将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教了学生也不懂的,现在也不必教。
2.没有站在培养儿童当下及未来阅读所需能力的高度展开教学。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道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却很少涉及。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机械练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突出,值得警惕。
3.没有把指导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最重要内需。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其实就是例子。阅读教学,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例子来带领儿童展开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少仍然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上,枯燥无味,效率低下。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很少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更少引导学生研究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语言,通过怎样的巧妙写法来表达内容和感情(道理)的,阅读课成了琐碎的内容分析课。
三、文本理解和课标达成均应指向儿童需要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指南。教师、文本、课标都是为发展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的。因此,文本需要、课标需要都必须基于并归结于儿童需要。
1.文本
文本需要激活。文本在激活之前是沉睡的,只有具备与之相应的甚至高于文本的知识、阅历、修养背景的人才能激活文本,教师激活文本的能力理应高于儿童。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育素养,能够充分激活文本,并凭借文本对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其次,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把握好文本的激活度。对于那些远远超过儿童的认知水平、阅历背景的内容,可暂时不去激活,等儿童将来具备了与之相应的知识与阅历背景,再由他们自己去激活文本,以达到应有的理解深度。比如,古诗词的教学,要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往往需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甚至还需要结合自己与之相似的经历。因此,对于同一首古诗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要求是不相同的,道理就在这里。
文本需要尊重。当前,在文本解读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度拔高,常常表现为将人物形象神化。比如《“番茄太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中的主人公明明是一个5岁左右、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的小女孩,她性格阳光,爱笑。有好心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眼睛复明机会很大。因此,她说要将自己的腿捐献给“我”,这是一个孩子天真质朴的爱心的传递,但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将之上升到崇高的地步,以此教育儿童知恩必报,这是不可取的。二是理解有误。比如《少年王冕》(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王冕喜欢画荷花,有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归纳出:因为荷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以王冕喜欢画荷花。其实,王冕喜欢画荷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觉得荷花很美。三是过于浅显。比如《月光启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呢?一些教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这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了民间文学的启蒙教育,这种理解比较浅显。其实,这里的月光意象丰满,有母亲对我的爱、故乡对我的爱,就像月光一样,映照着我,使我得到了成长。
2.课标 课标需要理解。目前使用的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理解了课标,就理解了国家对某一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性要求。从大的方面讲,阅读教学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阐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要理解2011年版修订的课标与原来的课标有什么不同,在哪些地方修订了,为什么要这样改动。第三,要理解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领悟课标所阐述的对教学的建议。只有深入理解了课标精神,阅读教学才不会走弯路,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发展服务。
课标需要落实。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要认真落实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三是指导儿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强化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一般而言,课标只提出了保底的目标和要求,有基本学习能力的儿童应人人都能达到。此外,课标具有阶段性与灵活性,应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过于迷信课标、死搬教条也是不足取的。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时俱进,从更高的角度把握课标,那么教学就进入了超出常人的、得心应手的境界。
3.儿童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儿童自主阅读。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给他们留足阅读、思维及表达的时空,引领他们多读多思;要充分地理解儿童,呵护儿童,正确对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多找闪光点,多加点拨和引导,让更多的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活泼、灵动起来,让儿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儿童需要简单。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过于复杂化,可能会使不少儿童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一是目标要简明。努力体现一课一得或一课精得。二是内容要简约。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能够找到儿童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连结点与落差点。三是教学手段要简朴。引导儿童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多开展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四是方法要简便。以读促悟,读中见悟,因为朗读是小学语文最经常也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儿童需要发展。阅读教学的至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要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将文本需要、课标需要统一到儿童需要上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对话,激活文本,让儿童从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沙华中,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