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备的三要素,围绕这三要素的考查便是小说阅读题的重中之重。
很多考生觉得作用题的答案要点太过烦琐,其实考生只要学会认真梳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彼此依存即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息息相关,你突出我,我表现你;指向一致即小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一、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简单可以分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以篇幅的长短或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判断主次人物,而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主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而次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以及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等。
【例1】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主要人物)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吁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题)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第一人称)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情节)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次要人物)
【例3】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次要人物)
老师有话说:人物的作用和情节、环境、主题息息相关,考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联系情节、环境、主题,即可得出关子人物作用的完整答案。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内容。
二、情节的作用
因情节处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故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视情节所处的位置而定):
(1)首段或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环境)
(2)中间段: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兼顾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开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3)末尾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与前文照应,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发人深省,强化作者的情感。
2.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情节内容+性格内容):
(1)情节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等。
(2)对人物性格及主题起作用的两个方面:交代前文某情节的内容,与其他情节进行对比,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
3.情节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点明主题,突显主题,深化主题。
【例4】2012年江西卷《报复》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彭恩的身份。(人物)
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 (人物)
④为下文做铺垫。 (开头情节,引起下文)
【例5】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主题)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中间情节,承上启下)
【例6】2014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
(最后情节,总结升华)
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
③进一步体现人际交往中情商十分重要的主题。
(主题)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老师有话说:只要考生找准情节的位置,就可以推出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分析情节展示的内容,并联系人物或主题思想,就可以推出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将前面的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答出关于小说情节作用的完整要点。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包括反映时代特征的建筑、风俗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点明时令、点明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7】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点明地点)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规律。
③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主题)
④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情节)
【例8】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第2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
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主题)
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人物)
老师有话说:人物在环境中生存,情节在环境中推进,主题在环境中展现,所以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情节、主题有关。考生要学会辨析文章中描写的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再联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即可回答出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全部答案。
很多考生觉得作用题的答案要点太过烦琐,其实考生只要学会认真梳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彼此依存即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息息相关,你突出我,我表现你;指向一致即小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一、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简单可以分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以篇幅的长短或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判断主次人物,而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主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而次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以及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等。
【例1】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主要人物)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吁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题)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第一人称)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情节)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次要人物)
【例3】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次要人物)
老师有话说:人物的作用和情节、环境、主题息息相关,考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联系情节、环境、主题,即可得出关子人物作用的完整答案。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内容。
二、情节的作用
因情节处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故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视情节所处的位置而定):
(1)首段或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环境)
(2)中间段: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兼顾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开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3)末尾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与前文照应,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发人深省,强化作者的情感。
2.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情节内容+性格内容):
(1)情节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等。
(2)对人物性格及主题起作用的两个方面:交代前文某情节的内容,与其他情节进行对比,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
3.情节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点明主题,突显主题,深化主题。
【例4】2012年江西卷《报复》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彭恩的身份。(人物)
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 (人物)
④为下文做铺垫。 (开头情节,引起下文)
【例5】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主题)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中间情节,承上启下)
【例6】2014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
(最后情节,总结升华)
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
③进一步体现人际交往中情商十分重要的主题。
(主题)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老师有话说:只要考生找准情节的位置,就可以推出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分析情节展示的内容,并联系人物或主题思想,就可以推出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将前面的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答出关于小说情节作用的完整要点。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包括反映时代特征的建筑、风俗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点明时令、点明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7】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点明地点)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规律。
③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主题)
④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情节)
【例8】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第2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
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主题)
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人物)
老师有话说:人物在环境中生存,情节在环境中推进,主题在环境中展现,所以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情节、主题有关。考生要学会辨析文章中描写的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再联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即可回答出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