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致王子只必帖木儿之教诫·宝鬘》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anfly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思巴在元代为蒙古皇室成员撰写的一系列重要的书信是研究元朝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的珍贵史料.1266—1278年八思巴曾为蒙古王子只必帖木儿撰写多封书信,收录在《萨迦五祖全集》中的《致王子只必帖木儿之教诫·宝鬘》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一封,结合了世俗与宗教两方面内容,具有教诫性质.文章通过对此书信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等的简要阐述与分析,认为该书信对于了解八思巴"政教二道"观与当时的蒙藏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王辅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和民族学家.文章对其学术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通过对王先生言行事迹的记述和师生过往学习、生活点滴的回忆,深情追忆了王辅仁先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藏传佛教在欧洲迅速传播与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藏传佛教遭遇了宗教社会学家所描述的"欧洲世俗性",因而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存在方式,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迁.文章以比利时噶举派为例,对藏传佛教在欧洲的传播及其适应性变迁情况作了梳理和分析.
3月21日,安徽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在宿州市举办了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暨“世界森林日”宣传活动,并为宿州市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揭牌.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宿州市
期刊
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之后,其宗教乐舞"羌姆"也逐步流传至蒙古族地区各寺院,并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查玛"乐舞.蒙古族地区佛教寺庙每年定期举行查玛乐舞仪式,其宗教目的在于断除我执、法执,慑服一切内外魔障以祈福禳灾、普度众生.文章从历史角度对蒙古族地区查玛乐舞源流、形式与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阐释当今查玛乐舞在"寺庙"场域与"非遗"场域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章据作者过去30年在西藏农牧区田野调查所积累的大量一手资料,对积累之心得、经验,尤其是从农户处学到的许多"土"方法进行了凝练,以"五字诀"的形式,归纳在西藏农牧区的入户调研和访谈技巧,包括传统计量测度、评价分类方法、访谈禁忌,以及辨识分析方法与相关背景及内涵外延,为在藏从事田野调查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文章简要梳理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认为需要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理论高度助力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心理学视角来阐释国家治理背景下的西藏发展和民族交往,提出历史教育和"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量,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在我国四川、青海和甘肃的涉藏地区及不丹、尼泊尔两国发现了大量的苯教手抄本文献,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些以苯教仪式类内容为主的手抄本文献是青藏高原本土文明传统及其知识体系的主要载体,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记载了本土文明体系的早期内容,也反映了青藏高原本土文化传统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这些内容不仅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当代考古研究、文化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文章透过现存的吐蕃碑铭与《贤者喜宴》所录两件吐蕃赞普弘佛盟誓诏书及与誓官员名录的比较,分析此二文献乃《贤者喜宴》作者亲见原件并忠实抄录于该史籍之中.以二文献所载内容,就有关吐蕃王室对当时佛教的认识,为何心仪佛教以及为何坚持弘扬佛法、当时吐蕃社会为何抗拒佛教信仰、吐蕃王室又以何种方式推广佛法等问题,阐扬其史料价值.该二件文献所附公元779年及公元799—804年间吐蕃官员名录,也提供了今人借以与敦煌古藏文卷子的比较与补阙,修正汉史料记载模糊不清的问题.
西藏乡村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关键转型时期,打造品质优良的乡村景观,不仅能够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而且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东村为例,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与隐忧,并提出达东村乡村景观建设对策:强化乡村产业景观之根、塑造乡村生活景观之魂、打造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
察哈尔部林丹汗为躲避后金军征伐,于1632年率领部众从明宣府、大同边外迁至黄河河套及其迤西地区驻牧.1634年年初,自套西再迁"土白特"(西藏),途中病逝于大草滩.文章认为林丹汗率部众西迁"土白特",是为躲避后金军攻击,寻求立足之地,而不是为了消灭格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