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家遇到好莱坞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也是娱乐业与学术界融合的历史。对于这类作品来说,真实和虚构的互动是双向的,生活和艺术互为推动力。通过为热门影片建言献策,科学家们检验了自己的理论、思考未来的挑战,并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大众,以此促成科技进步。
  2018年10月12日,好莱坞大片《登月第一人》在美国首映。这部影片以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为主角,重现了“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的真实经历。不少影评家认为,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夸大,但《登月第一人》仍不失为“艺术源于生活”的生动诠释;也有一种观点另辟蹊径,认为对科幻作品来说,真实和虚构的互动是双向的,“艺术同样可以改变生活”。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官方网站刊文称,“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到,阿姆斯特朗当年奔向月球的飞行轨道,与1929年上映的德国默片《月里嫦娥》中描绘的轨道惊人的相似。其原因在于,《月里嫦娥》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有顶级科学家撑腰——演职人员名单中,德国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赫然在列。
  奥伯特把登月飞船的轨道计算得极其精确,以至40年后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把他指导的影片拿来做参考。这位科学家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火箭模型,作为拍摄道具。因为这个模型太过逼真,以至后来被希特勒的手下查抄,用来指导军事科研。按照美国“航天”网站的考证,影片制作团队当时甚至打算请奥伯特做一枚真正的火箭,在首映时发射,为影片造势。科学家未能按时完成火箭,羞愧之下离开了剧组,不过当年晚些时候他还是兑现了诺言。
  奥伯特当时有一位助手,这个年轻人的名气日后超过了老师,他就是韦纳·冯·布劳恩。“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与上千名德国科学家被美国政府招募,他一路平步青云,当上了NASA航天飞行中心主任,还是“土星5号”重型运载火箭的首席设计师,为登月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包括冯·布劳恩和奥伯特在内的许多20世纪上半叶的航天工程师,都深受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作品《从地球到月球》的影响,他们从故事中汲取灵感,服务于科学研究。就这样,科幻影响了科学,科学又影响科幻,循环不止。
  美国通信技术专家、科普作家大卫·柯比曾在专著《当科学遇见电影》中说,即便某项技术是虚构的,它依然可以“促使公众对潜在或新兴的科学领域加以支持”,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以及《少数派报告》中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属于此类情况。这些影片的创作团隊与科学家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现实世界的技术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并不是被动的。他们充分利用为科幻片当顾问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再用验证结论支持自己在现实世界的研究。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曾经提到,物理学家基普·S·索恩受邀为《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后,埋头苦干了好几个月,只为让那些在影片中描绘黑洞运行规律的方程式更严谨,而且由此衍生出了多篇学术论文。《星际穿越》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坦承,索恩和其他科学家十分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
  米卡·麦金农首次尝试跨界,是为电视剧《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当顾问。在某一集里,编剧设想了一场每45分钟重复一次的事故,“肇事者”是一枚定期爆发的脉冲星。为了让剧情更加合理,麦金农构思了一个虚构的双脉冲星体系,一颗星负责提供能量,另一颗星扮演“信号放大器”。这位美国物理学家告诉《大西洋月刊》:“几年后,天文学家真的发现了一个这样的星系,我在《星际之门》中的预言被学术界认可了。”
  站在顾问的立场上,科学家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何应对现实中还没出现的挑战,譬如怎样与地外文明沟通。这正是计算机科学家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和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曾经面对的任务。2016年拍摄的外星人接触类电影《降临》的制片人向沃尔弗拉姆求助,结果,这对父子组合真的造出了一款软件,可以破译电影中出现的外星符号语言。
  科学顾问会尽可能地让影片中的情节引起公众关注。大卫·柯比的书将这一现象称为“《战争游戏》效应”,这部上映于1983年的影片超前地反映了黑客入侵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类似的例子还有《恐怖地带》,它促使人们重视传染病,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还有《天地大冲撞》,它促使NASA出台了近地天体跟踪计划;《超时空接触》则与搜寻地外文明(SETI)计划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部片子用银幕展示了SETI的基本面貌。
  电影还可以为科学家的理论“打广告”。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对此颇有心得。作为《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顾问,通过与好莱坞联手,他的学说征服了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恐龙不是爬行动物,而是温血动物,而且是鸟类的祖先。20多年前,第一部《侏罗纪公园》诞生时,霍纳的观点一度引起激烈争论,如今,这些理论已被视为常识。
  霍纳甚至尝试借好莱坞之手戏弄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同行。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中,有个角色是依照现实中的某位古生物学家塑造的,据说霍纳与此人在理论方面有诸多分歧。于是,电影开场没多久,那个角色就被恐龙吃掉了。
  由此看来,给好莱坞当顾问还有一项特别的福利,那就是有机会戏弄一下对手。谈到自己这样设计剧情的动机时,霍纳幽默地说:“如果你与某人不对付,千万别让他当电影顾问。”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一个人带着一头猪走进酒吧,那头猪有一条木头做的假腿。酒保看到他,说:“对不起,朋友,您不能带那头猪进来。”  “孩子,听着,这头猪很特别。它不会弄坏任何东西的。”  “但是如果有人抱怨,那木腿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这头猪在房后面拱土,结果竟然发现石油,让我大赚了一笔。”  酒保:“哦,那木腿怎么回事?”“这头猪很特别。有一天,我儿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如果不是那头猪救他,他差点就淹死了。猪在他
期刊
每值情人节,在课堂上我便会出“×情人”这样的题目给孩子们书写,一定会惹来想当然的孩子们一阵鬼叫,待我说明这“情人”的范围很广时,他们才会安静下来。我所谓的“情人”,包含了异性、同性,亲朋、好友,甚或是同伴动物,以及不具生命的对象,就像是爸爸妈妈、小狗小猫、玩具书本都可以,只要合乎“分开时,分分秒秒都想念;相聚时,处多久都不嫌腻”的定义,不过,我一定会加一条但书,那就是“电动玩具”不在此列,不然,大
期刊
(小路供稿)
期刊
黄潇潇二年级时,转校到镇上的中心小学。第一节课下课后,有个姓范的男生,绰号叫饭团子的,登登登跑过来问,黄潇潇,老师说你是从乡下来的,你会种地吗?  黄潇潇摇头说,不会。她心想,家里早就没人种地了。  饭团子不死心,你会放牛吗?  黄潇潇说,我家没有牛。  饭团子像發现了新大陆,黄潇潇,你没有红领巾耶,我们都有……你不是少先队员吗?  黄潇潇小声地说,老师说我年龄还没到,不过下个月我就能入队了。  
期刊
有一天,我儿子放学回家,脸上带着傻笑。他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让我坐好了听。  “猜猜我在莱特先生教的公民学第二课学到了什么?今天上的法律课,都是《儿童权利保护法》的内容。其中说,我不需要打扫自己的房间,也不必剪头发。谁都不能告诉我该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穿些什么。我有宗教自由,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用低头,我也不用祈祷。  “我要是愿意,我可以戴耳环,还可以在舌头和鼻子上打洞;只要是我喜欢的书,我就可以
期刊
【内容简介】  《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精选自硬派治愈系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洞见”“十点读书”“有书”“思想聚焦”“慈怀读书会”“水木文摘”等300多家媒体转载,引网友热烈转发,点击量过亿。  作者曾经历过两次创业失败,也曾经历迷茫困惑,也曾在深夜痛哭,所幸最终还是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从青涩懵懂,到成熟智慧,从放浪不羈的四处闯荡,到归田卸甲的从容不迫。这是
期刊
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画笔,为你头顶的苍穹画满星辰;它是音符,让你脚下的海水跳起舞来。晕云  少年時,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躺在草地上,听花草的私语,看天上的浮云。  看着云起、云飞、云聚、云散,渐渐感到晕眩,我坐起来,对老师说:“我头晕。”  有人晕车,有人晕船,那么,我是晕云了。  当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你,怀着羞赧不安的情绪,你用一种奇特的眼光看着我,说:“晕云,天哪。”一面忍不住笑起来。 
期刊
一天,艾萨克开车回家,一辆货车撞上他的车,他还算走运,只受了点轻伤,不过,还是请了两个月的假,不能上班。他咨询了一位律师,律师听取了艾萨克的详细叙述后,建议艾萨克向法庭起诉货车司机,告他危险驾驶,艾萨克点头同意。  过了几个星期,法院传唤艾萨克,要求艾萨克作证,货车司机的辩护律师咄咄逼人,问艾萨克:“艾萨克先生,在事故现场,你是否说过你很好?”  “是这样的,我会确切地告诉你事故现场发生的一切。当
期刊
远远地,传来蝉的鸣叫声。无数的音波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前赴后继地来到我的耳边。  “蝉时雨。”我突然轻声念道。  时雨,时间之雨,哗哗哗地落在我身上的“时间”。是的,在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情。  如果没有记错,那是暑假开始的第一天。那个下午,我就如同站在无限之国的入口。  记忆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物,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能如同導火索一般,鲜明地唤起那些早就应该逝去的过去。也许这也可
期刊
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或者说真正注意他,是在好些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正在外边野营。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停一停,”他说道, “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贾金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这把锯子,”他说,“需得磨快些。”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在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