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木衣拉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12345678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武定县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武定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想千方,设百法,努力去啃少數民族脱贫这块“硬肯头”。全县许多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人员,为了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能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把满腔的热情洒在了工作的地方。到木衣拉支教的王美芬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武定县高桥镇木衣拉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高寒、宗教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全村38户,全部是建档立卡户,人口187人。全村信仰基督教,村里有1名党员,有初中生3名,小学生14名,学前教育10名,其余学生通过入户施教的方式进行履行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全村一半以上妇女听不懂汉语。脱贫攻坚之前是一个经济滞后、思想落后的苗族村寨,一些村民不愿与外界交流,生病不上医院,办事不超出村委会,对扶贫干部心存戒备,不理不睬,也不愿让孩子读书。正因为如此,该村被省州列为2020年脱贫攻坚挂牌督战重点村。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解决适龄儿童少年失辍学问题,木衣拉小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学前教育、职初班、入户施教等措施,以促进失辍学儿童销号清零的工作。
  在香水中学工作的王美芬老师认为,作为一名苗族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到木衣拉村为我们同胞的“义务教育有保障”献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了积极响应县委政府配齐配强具有民族情怀和教育情怀教师的指导意见,她毅然放弃城区学校优越的工作条件,于2020年3月夫妻双双来到高桥镇木衣拉小学,从事支教工作。
  除夕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王美芬老师踊跃参加了全县村村通战疫宣传的苗语翻译和录播。她不图名,不图利,只为了大山深处,听不懂普通话的苗族阿爹、阿婆,听懂疫情的严重性,准确了解防疫的措施,降低疫患风险。录播工作刚结束,她就来到了木衣拉小学进行教学工作。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的:乡村是新的,学校是新的,面孔也是新的……第一晚,她失眠了!翻来覆去,不禁反复自问:一个中学老师,你能胜任山里的工作吗?你毅然离开县城,到这么远的山村来,到底图什么呀?
  遭遇疫情,学生暂缓开学。三个老师最初的工作是每天不变地打扫卫生,进行全方位消毒,再到群众家进行调查、摸排孩子读书的情况。由于专班组驻村人员和老师搭伙,不定人数的驻村工作人员也经常到学校来就餐,四五十人来就餐是常事。为此,她们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天天帮厨,烧火、做饭。还抽空到村里走访、调查,做孩子开学前的动员工作。
  第一次家访的印象很深刻。她选择了带亲戚关系的一户,所以很顺利,动员不多久主人就同意让孩子来上学。离开时,男主人善意地提醒她:“你来到我们村,村里人不是家家都会好好说话,都会客气待人的,不论遇到什么,你都要有思想准备啊!”听了亲戚的坦言,她很感激,但也隐约料到了往后工作的艰难。
  一个月后的一天,她们三个老师又去入户动员学生,经过一位老大爷家门口,她们客气地打招呼,老大爷却很不屑地大声说:“你们怕是来一百次了吧,都还不开学,娃娃也叫不到,真是辛苦了!”听了大爷的话,她的心情沉重了很久很久。王美芬想,即使往后的工作再苦再难也要去做,要尽最大努力动员孩子来读书。
  2020年5月6日,他们迎来了木衣拉小学的第一批学生,三个老师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心情依然很沉重,也知道工作可能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果不其然,这些孩子一听到上课铃响都会跑去躲起来,更不愿意进教室,哪怕想方设法动员他们进了教室,孩子们也不愿意写字,一说到学习他们就说要回家。他们不会洗手,不会排队,有时为了玩具和食物还会争抢,甚至动手打人,被打的睡在地上哭叫,打人的也站着哭喊。
  这样,他们艰难地度过了两个星期,三位老师在一起商量: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得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孩子爱画画,他们就天天带孩子们画房子、画小树、画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
  孩子们天性爱活动,尤爱音乐、舞蹈,老师们就播放一些动听的儿童歌曲,听到歌声孩子们都会兴奋地舞动着小手跳起来。他们加以点拨,孩子就能完整地跳《嘀哩嘀哩》《采蘑菇的小姑娘》《虫儿飞》等等歌曲的舞蹈了。过了不久,孩子们每天早晨来到学校就开始吵着要跳舞了,还会跟他们说“老师,你不用跟我们跳了,我们已经非常会跳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着他们爱美的样子,王美芬老师就用课余时间给孩子缝制了一套苗族服装。这下更了不起了,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洗脸、刷牙,再叫老师帮着扎上两个漂亮的小辫子,把刚缝制好的新衣服穿起来,美美地跳上一段舞蹈。
  孩子们爱上了画画,爱上了舞蹈,也就爱上了进教室,也爱上了到学校读书的习惯。他们不需要大人叫他们起床,都能早早地来到学校。
  记得7月份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就有人敲门。当王美芬老师带着蒙眬的睡眼打开门的时候,两个小女孩站在门前,“老师,我们想你了,天一亮我们就往学校里跑”,那一刻,她把泪水藏在了微笑的背后,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孩子们真的爱上学了”。
  开学后,她一边做好在校读书的小朋友的常规工作,一边入户动员新的小朋友前来上学。龙晓花是她成功动员的第一个学生,当天去的时候,只是龙晓花妈妈在家,她妈妈的意见是想等到九月份再送孩子来,经过耐心劝说,龙晓花妈妈终于同意把孩子交给王美芬老师带到学校读书,还把三岁的小弟弟也一起送到了学校。虽然只劝成功了两个孩子,但王美芬的心里还是比什么都甜。
  做好在校小朋友的家访也是她的工作之一。每次家访都给她留下深切的感受,她深深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期望,也明白了老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争取到家长的全力支持,大大增加了她教好小朋友们的信心。
  刚开始,小朋友们见到她们都不会喊“老师!”不久,在学校对面的龙晓花姐弟俩在家玩耍着,老远见到她都会像叫妈妈一样喊:“老师!老师!”每次和小不点远远打招呼,她的心里都由衷地高兴!   在武定县教体局陈菊局长,高桥镇中心校冯刚校长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职初班民族服饰裁缝制作课也开起来了,王美芬老师利用课余,教村里的妇女们学习民族服饰的裁剪、缝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不忘记给这些妇女们宣传孩子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沟通,她们都表示回去争取丈夫,早晚会把孩子送来读书的。
  为了能够带动更多村民的发展和进步,让村民们能感受到每一份温暖,她还亲自去看生病的村民。当听说村里张明家媳妇生病已经去县城住了院的消息,她的第一反应是:“他们不识字,也听不懂汉语,到县城怎么办?”终于到了周末,她匆匆赶到了县城。在病房里,她把还带着体温的两百块钱塞到家属手里的时候,生病的阿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口口声声夸奖她:“你真好,有文化就是好。”确实,有文化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我们要一起努力学习,一起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了让苗族同胞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王美芬老师用自己熟悉的苗族语言,在空余时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翻译成苗文,并在早晚时间利用学校的广播进行汉、苗双语宣传。汉、苗双语的广播,不但在木衣拉,也在整个武定县苗族地区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7月31日,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从没有出过家门的孩子们,在王美芬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到了县城,还登上了梦想已久的狮子山。走在比家乡大得多的县城,看着琳琅满目东西,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争抢着问这问那。一个孩子拿出妈妈给的小钱包,掏出裹着的5元钱,“老师,我要买一把漂亮的伞,够吗?”在狮子山,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在台阶上跳上跳下,還摆出各种造型,让老师给他们留下美好的瞬间。在王美芬老师家,孩子们吃着可口的饭菜,争抢着说;“老师,对我们真好,你像妈妈一样,以后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也像你一样来城里读书、工作、生活……”。夜里,王美芬久久不能入睡:她想起了自己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说读大学的时候可以到食堂打早点端到教室边吃米线边看书,就为了能够吃到米线,自己才努力读书,才上了大学,也才有了今天的生活。现在,孩子们也有了他们的梦想,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去努力实现。
  从县城回来后,孩子们变得更听话更懂事了。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仔细洗手、相互关心,穿上新衣服跳舞也特别认真。看着他们真正爱上了读书,老师们心里无比的甜蜜。
  辛勤的付出,总会换来收获的喜悦。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培养,孩子们养成了饭前洗手,排队吃饭,按时午休,按要求进教室,认真听课、画画、写字的习惯。最难得的是,他们在一起玩耍时会相互谦让,大的照顾小的,见到老师也会主动问好,见到外来的人都会跳起优美的舞蹈来欢迎。慢慢地,一部分村民也不再排斥老师们,有时他们还会主动与老师们交流,还说也要将孩子送来读书。
  金色的八月,对王美芬老师来说,又面临艰难的选择。与她在一起工作的丈夫因工作需要,调到了石腊它中心小学。按教体局的要求,她自己已经完成了支教工作,只要新的老师来,就可以回到原来工作的香水中学,不需要再去支教了。有的人说,她去那儿支教,不就是为了以后到xx局工作,不想再教书了……关心她的朋友也说,你去那么远,路途那么艰辛,生活那么不方便,家人也照顾不了,该奉献的也奉献了,没必要再去奉献了……但是,听到在校学生“老师”“妈妈”的叫喊声,看到学校那么好的读书条件,却有在外四处玩跑不来读书的孩子,她的心情沉重了。是啊,自己可以一走了之,但这些孩子会怎样呢。新来的老师在这地方会在得了多久,他们会有自己一样的耐心和爱心吗?自己走了,这些孩子是否会继续读下去?那些未到校的孩子会来上学吗?夜深人静中,她想:我是千千万万的老师中最平凡的那一个,我做不了大事,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我愿意顺着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去实践,终究有一天,我老了,没有觉得自己白白活一回。我所做的都是一些细微的平凡小事。为了不让我们的民族,不让任何群体掉队,我应该一如既往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我应该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好自己的初心,不能半途掉队。
  九月的第一天,她又驾着车,迎着风雨,驶向木衣拉,她知道,那里有等待着她的孩子们,有她的使命,也有她的梦想……
  责任编辑:李学智
其他文献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猿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全面挖掘、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助推楚雄州文化旅游
期刊
入秋后,稻草人的使命在雨中瓦解  在割完稻子后,横尸荒野  棕色的骨头、黄色的皮肤在烈日灼后  褪去了颜色,悲悯的结局  是不该被人记住的  季节的反常性,让万物有了喘息  的机会  母亲坟头的野草,忘了衰败的时令  像稻草人挡住了尘世的悲喜  麻痹起母親对外物的情感  黄土的压力、生活的忧虑、子女  的惦念  在秋天,解释着悲伤  母亲多雨之秋,我在床上给你写信  写父亲从矿井到小城的工地  写
期刊
每到春天,我就想起故乡摘花的往事,想起了苦刺花,想起了采摘苦刺花的母亲,缕缕暗香萦绕心头。  今年的春天特别冷,来得也特别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家蜗居太久,竟不知道春风来叩门窗,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突然发现久违的庄稼地,农人已经开始耕作。有的地方庄稼已经绿了起来。  疫情形势渐渐减缓,复工复产的通知在网上也陆续发布,尽管还需戴着口罩,但街上的人渐渐多了。已经一个多月没出城了,突然想到城外走走
期刊
我的命得以在  石碑山脚,绿汁江边的某一间  土掌房里落地  是大红公鸡叫的魂  把我镶嵌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为了让我走出大山,过好生活  我的祖父祖母父親母亲  日出始耕,直面皇天后土  他们的每一滴汗水  都加速了我的肉身离开这里的脚步  关于石碑,关于山  关于某一条河流的故事  却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甚至有人说过  在绿汁江妖怪洞里烧一堆火  火烟会从石碑山的马缨花林冒出来  神从来没
期刊
戏剧总是轰轰烈烈的上演  我静坐草地中央  看天空蔚蓝,白云逍遥  游客在花丛中赏花或采摘  几个女子在摆拍,自说自话  和鲜花比娇妍,晒彼此的太阳  总想攀高枝是多么危险  三千繁华不过弹指刹那  我以春风为马  我以花瓣养鸟  把勤劳汗水献给土地  把忠贞赤诚献给爱人  把美丽善良留给自己  终究圆成一个好梦  几粒现实主义的鸟鸣淋下来  我在菩提树下顿悟  蚂蚁卑微,蜜蜂勤劳,蝴蝶多情  我
期刊
阳光晒透企盼的日子  撷一季浓秋  寄给远方的你  痴痴地等待  忘不了  你一往情深的双眼  不安而兴奋地放飞了风筝  原想一定会落在你的手心  眼前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也圆不了我甜美的梦  心事沉重  载不动飞跃的情感  钟声已响  想必你  又误了行程  你撒播的春雨  随着洁净的邮票  进驻我的土地  种子早已备好  很快就会冒芽  长高,开花,结果  让风儿吹  让阳光浴  让雨水淋  
期刊
几日来淅淅沥沥的几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渐渐冲淡了今年令我心有余悸的旱情。想想今年抗旱的场景和扶贫路上的人和事,心路历程的变迁仿佛一年当作十年过,哎,真的长大了……  弹指一挥间,我到村委会工作已有6个年头了,实打实参与扶贫工作已有5年了,“认几个穷亲戚,交几个穷朋友”是我5年来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扶贫路上的辛酸与困惑不知侵染了多少华发?催生了多少次英雄壮志不言愁的豪情?争过、吵过、泪流过、绝
期刊
全国上下不乏优秀的年轻作家,他们赋诗作文,给读者以愉悦的视觉欣赏盛宴。而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则盛产少数民族作家,不同民族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往往体现着别样的真与美。作为云南彝族作家代表,米切若张以写散文独具特色而为人所知晓。彝族人喜火,米切若张就似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新时代的文学领域燃起了自己的一片火海,激情创作不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得到了当代文坛的高度赏识。  米切若张,云南武定人,彝族作家。汉名张
期刊
自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元谋县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启动以来,在元谋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11255名汉、彝、傈僳等各族移民群众和近千名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在元谋这块人类发祥地的沃土上为建设大国重器作出了将被历史铭记的贡献,而世居金沙江元谋段沿岸的直过民族群众也从此一跃千年,通过搬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金沙江畔的傈僳族村寨以进嘎村风景如画,但受金沙江的桎梏,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村民都有一个搬迁的梦想
期刊
外头来了三个记者,上头和莲池乡的乡长已经打好招呼,让我带他们去采访莲池绣娘村的绣娘。这样的事情我干了不少回,已心生厌倦。这回,我话都不想多说,准备把他们领到李绣娘家一句话交代了事。三个记者都对永仁不怎么熟悉,陌生感驱使他们对这里的什么东西都感兴趣,问这问那,我有些心烦,就把他们交代给绣娘,只身回城。  绣娘姓李,家里有间宽敞的绣房,兼做彝绣展览室和彝绣销售部。农闲时间,全村的绣娘大都聚集在她家绣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