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荷塘月色》的解读上,对每个年代的文艺特色和文艺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且从各个侧面真实、全面的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在我国经典的历史文化中,不仅要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和体验性阅读,还要充分重视历史中的虚无主义形式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足等,而且要秉承着育人和立人的态度,从而显示出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精神。本文对《荷塘月色》在每个时期的文艺特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荷塘月色》 文艺特色 赏析
《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在1931年时被选中编入了《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在1936年时又被选中编入了《国文八百课》,从那之后就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点的文章。如果说《红楼梦》对后世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荷塘月色》就可以称为中国的典范,在历史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荷塘月色》,对其中的文艺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民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
在20世纪初期阶段,我国发生了一场非常庞大的文化运动,主要是以文学领域中胡适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宣言,重点提倡了新文学运动。其中胡适的“八不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点强调通过文学内容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做到言之有理、有情感、有思想等,进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第二,逐渐建立以白话为主的文学形式。正是由于一场这样的改革,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在文学改革的背景下,在10年之后出现了《荷塘月色》以及《背影》等以白话为主的文学散文,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另外,也是因为新文学领域的诞生,导致在1949年时我国的作家以及评论家等对《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进行了评析[1]。
在杨振声的《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一文中,比较系统的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进行了评价,他非常肯定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中的作为,对于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他评价到“文如其人、风华自朴素中来以及腴厚从平淡中来等。另外,除了对朱自清散文的风格进行赏析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进行了重点的关注,朱光潜先生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佩弦先生碰上了真正的语体文的大陆”。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点做作,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对于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而言,有一点做作之嫌,太过于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显得不是特别自然。”
二、建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政治化和实用化
在建国时期的初期阶段,我国的文学指导思想主要以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其中主要内容为“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而在1956年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落实,直到1958年才提出将政治标准作为语文教育的最有效标准,促进了文艺发展的脚步,一直坚持到文学改革结束。
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首先,被赋予了无产阶级文艺中的政治功能。我们可能非常了解,在1948年6月时,朱自清带着一身重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许买配售的面粉。在那之后,毛泽东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虽有一身重病,但是宁愿被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英雄气概。”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解放之后,《荷塘月色》始终被编入中学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教材;其次,在1962年时,《荷塘月色》被选中编入了人教版十年制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供我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深刻认识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和文艺特色。而且在进行教材处理时,仍然是按照《国文八百课》中对《荷塘月色》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且还要注重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因此,这充分体现出了《荷塘月色》的实用性价值[2]。
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荷塘月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该是经过文学改革之后的时期,当时正处在思想解放和混乱的时期。在1980年时中共中央提倡“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进而代替了以前的“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对《荷塘月色》的分析各种各样,有政治方面的分析、现实情感方面的分析以及自由个性方面的分析等,在这其中政治方面的分析应该占据主流位置,大部分的学者都通过分析朱自清先生的《那里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对《荷塘月色》的政治性进行了分析。
钱理群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评价到,经过“4·12”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导致像朱自清这样的自由类型的知识分子存在性格和时代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芥蒂,不知道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而《荷塘月色》便成为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是一个开放性和多元性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本解读出现颠覆的时代,由于受到新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对我国现代的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导致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历史倾向。
四、新时代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文学批判
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来说,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而进行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解读,那么2000年的新时代,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而言,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文学批判和纷争众多的反思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荷塘月色》解读展开了一次重大的文艺争议,这场争议是在2004年杨朴在《文学评论》中所发表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一文显示出来的,在那之后程世和、吴周文等人相继在学术月刊以及其他的刊物上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将对江南为指引的情感过程和中国历代文学人士的以中国为精神故乡的情结结合在了一起。对于杨朴的评价吴周文等给出了强烈的反驳,指出朱自清先生的婚姻是有爱情存在的,而且根本不存在没有爱情婚姻的“艺术女人”的“爱欲”的幻想[3]。
而杨朴又对其进行了回应,提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情感表现,但是并不是夜游荷塘时而表现出的真实感受,是他潜意识中将自己的愿望进行了对象化、客观化和直观化,并不是文学的反映论、再现论和模仿论。对于这场争议来说,实际上是中西文艺批判方式之间的饿综合较量,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历史社会受到了西方解构主义文艺的批判和挑战。在这场战争中,文学阅读已经超过了文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成为了与田间考古之间的战争,而在这背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捍卫和守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荷塘月色》面世以来,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文艺特色,而且在每个年代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教育等都不仅相同,通过详细分析每个时期的《荷塘月色》,从侧面充分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现状,从而真实的反应出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由此可见,《荷塘月色》的教育意义和文艺特色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和赏析。
【参考文献】
[1]陈发明.《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22-128.
[2]蔺雪楠.《荷塘月色》的阅读史[J]. 名作欣赏,2014,14: 91-
92.
[3]张卫中.《荷塘月色》解读中的“意图谬误”[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1-56.
【关键词】《荷塘月色》 文艺特色 赏析
《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在1931年时被选中编入了《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在1936年时又被选中编入了《国文八百课》,从那之后就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点的文章。如果说《红楼梦》对后世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荷塘月色》就可以称为中国的典范,在历史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荷塘月色》,对其中的文艺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民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
在20世纪初期阶段,我国发生了一场非常庞大的文化运动,主要是以文学领域中胡适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宣言,重点提倡了新文学运动。其中胡适的“八不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点强调通过文学内容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做到言之有理、有情感、有思想等,进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第二,逐渐建立以白话为主的文学形式。正是由于一场这样的改革,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在文学改革的背景下,在10年之后出现了《荷塘月色》以及《背影》等以白话为主的文学散文,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另外,也是因为新文学领域的诞生,导致在1949年时我国的作家以及评论家等对《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进行了评析[1]。
在杨振声的《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一文中,比较系统的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进行了评价,他非常肯定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中的作为,对于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他评价到“文如其人、风华自朴素中来以及腴厚从平淡中来等。另外,除了对朱自清散文的风格进行赏析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进行了重点的关注,朱光潜先生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佩弦先生碰上了真正的语体文的大陆”。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点做作,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对于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而言,有一点做作之嫌,太过于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显得不是特别自然。”
二、建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政治化和实用化
在建国时期的初期阶段,我国的文学指导思想主要以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其中主要内容为“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而在1956年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落实,直到1958年才提出将政治标准作为语文教育的最有效标准,促进了文艺发展的脚步,一直坚持到文学改革结束。
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首先,被赋予了无产阶级文艺中的政治功能。我们可能非常了解,在1948年6月时,朱自清带着一身重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许买配售的面粉。在那之后,毛泽东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虽有一身重病,但是宁愿被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英雄气概。”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解放之后,《荷塘月色》始终被编入中学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教材;其次,在1962年时,《荷塘月色》被选中编入了人教版十年制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供我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深刻认识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和文艺特色。而且在进行教材处理时,仍然是按照《国文八百课》中对《荷塘月色》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且还要注重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因此,这充分体现出了《荷塘月色》的实用性价值[2]。
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荷塘月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该是经过文学改革之后的时期,当时正处在思想解放和混乱的时期。在1980年时中共中央提倡“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进而代替了以前的“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对《荷塘月色》的分析各种各样,有政治方面的分析、现实情感方面的分析以及自由个性方面的分析等,在这其中政治方面的分析应该占据主流位置,大部分的学者都通过分析朱自清先生的《那里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对《荷塘月色》的政治性进行了分析。
钱理群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评价到,经过“4·12”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导致像朱自清这样的自由类型的知识分子存在性格和时代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芥蒂,不知道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而《荷塘月色》便成为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是一个开放性和多元性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本解读出现颠覆的时代,由于受到新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对我国现代的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导致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历史倾向。
四、新时代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文学批判
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来说,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而进行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解读,那么2000年的新时代,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而言,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文学批判和纷争众多的反思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荷塘月色》解读展开了一次重大的文艺争议,这场争议是在2004年杨朴在《文学评论》中所发表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一文显示出来的,在那之后程世和、吴周文等人相继在学术月刊以及其他的刊物上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将对江南为指引的情感过程和中国历代文学人士的以中国为精神故乡的情结结合在了一起。对于杨朴的评价吴周文等给出了强烈的反驳,指出朱自清先生的婚姻是有爱情存在的,而且根本不存在没有爱情婚姻的“艺术女人”的“爱欲”的幻想[3]。
而杨朴又对其进行了回应,提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情感表现,但是并不是夜游荷塘时而表现出的真实感受,是他潜意识中将自己的愿望进行了对象化、客观化和直观化,并不是文学的反映论、再现论和模仿论。对于这场争议来说,实际上是中西文艺批判方式之间的饿综合较量,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历史社会受到了西方解构主义文艺的批判和挑战。在这场战争中,文学阅读已经超过了文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成为了与田间考古之间的战争,而在这背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捍卫和守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荷塘月色》面世以来,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文艺特色,而且在每个年代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教育等都不仅相同,通过详细分析每个时期的《荷塘月色》,从侧面充分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现状,从而真实的反应出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由此可见,《荷塘月色》的教育意义和文艺特色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和赏析。
【参考文献】
[1]陈发明.《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22-128.
[2]蔺雪楠.《荷塘月色》的阅读史[J]. 名作欣赏,2014,14: 91-
92.
[3]张卫中.《荷塘月色》解读中的“意图谬误”[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