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的乡村图景

来源 :农家致富顾问·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先生有言:“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传统乡土社会是中国的文化底色,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回首建国70年的历史,中国的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至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留下了变革的足迹。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融合,农村经济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乡村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土文化★★★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乡村的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的匮乏。农民们延续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样板戏、露天电影是当时为数不多而又奢侈的文化消遣。土地私有化后,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闲时节人们常常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宗教祭祀、地方戏台等,乡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电视机、广播、电影等现代媒体进入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样化,大众流行文化冲击着传统乡土文化,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渐渐被人们遗忘。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乡村文化生活凋零,许多传统艺术只有少数年长者掌握,文化传承陷入困境。随着《非遗保护工作意见》的发布,人们意识到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挖掘和整理了许多偏远乡村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比如布依族绣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定期被安排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返回村落后,她们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传统技艺水平,还能够传授给其他手工艺者。农耕文化是“非遗”的土壤,非遗是乡土文化最生动的表达。
  ★★★乡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建设中。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大部分乡村形成了“村村办学、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乡”的布局。然而,由于当时农村教育大多实行集资办学,学校大多处于规模小、教学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的状态。乡村教师的工资很低,上班之余的所有时间都要靠劳动贴补家用。进入21 世纪,政府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了教师制度,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乡村教育逐步向城镇集中,2000年至2010年间,我国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乡村教育“去乡村化”倾向明显,乡土文化逐渐失落,乡村少年“离农”趋势严重。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少年离开农村,加剧了学生与父母、与乡土社会的隔离,也加速了现代农村的凋敝。
  陶行知先生曾言:“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离的教育,而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发展的媒介。2012,国家叫停农村学校盲目撤点,开始着力恢复和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教育,留住农业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政府提高农村一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加强涉农职业培训,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阻点和难点。
  ★★★乡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农村合作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和农村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很难参与市场竞争。1978年后,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农村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等原始产品的生产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
  20世纪末期,中国经济逐渐度过了产业资本调整阶段后,初步表现出资本扩张和资本过剩。1999年,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我们目前己经形成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只有及时地启动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才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以此缓解过剩压力。2005年,我国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2006年,在彻底免除农业税的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本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惠农政策,带动了农民本地化的非农就业。进入21世纪,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在,乡村振兴的力量让寂静的村庄再度热闹了起来,没落的乡村再次繁荣,打工者返回家乡,投资创业落地,政府优惠政策施行,荒芜的土地再现绿色,乡村被重新赋予了更多新的色彩。
  ★★★乡村旅游★★★
  进入城乡互动阶段后,乡村价值回归,乡村旅行成为农村新产业。繁忙的都市生活,让焦虑的都市人渴望乡村的质朴与宁静,推崇原生态、纯自然的食物,形成了“城市人周末、假日就往乡村跑”的景象。所以,许多乡村开始出现复活的现象,各地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区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特点,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提升质量,探索形式多样、功能多元、内容丰富、特色各异、效益良好的乡村旅游模式和品牌,催生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等新业态,以及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中心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26.1亿人次,同比增长约5%,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乡村旅游总收入1.46万亿元,超过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29%。
  乡村旅游将农民的农家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把农业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把单纯务农的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一季两收”“四季不断”。 近年来乡创之旅正在悄然兴起,乡创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新型的城乡发展策略。乡村创客、生活引领、文化再生、发展策略等维度下,艺术集市、田园亲子以及特色农产品均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的构成部分,共同形成乡创产业闭环。   ★★★民宿经济★★★
  民宿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民宿经济是整合农村资源的火车头,联合农村整体发展的大平台。2012年,《纽约时报》评选了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浙江莫干山排名第18位。CNN将莫干山称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你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这都是因为莫干山蓬勃发展的民宿经济。民宿的飞速发展为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机会,2013年,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计划,对外发布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如生态环保型、休闲旅游型等。每种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各自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成功路径。
  莫干山就是休闲旅行型的代表,抓住了自身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等优势,成功打造高端民宿产业。莫干山民宿经营经历3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初期的美式乡村风格,到“洋家乐”精品化、高端化,再到酒店化的管家式服务,实现年收入数亿元。民宿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带动了当地金融、客运、餐饮、建筑装修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拉动乡村的经济转型,成为当地支柱型产业。
  ★★★农业销售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國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通过统购、统销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1992年,计划经济正式结束,开启商品经济时代,粮油实现市场调节、敞开供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农产品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有专家认为,电商的营销模式真正解开了束缚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桎梏,是对第一产业更深层次的解放。
  现在,许多乡村网商聚集,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村”。依托原有产业,淘宝村发挥了产业联合作用,扩大了偏远地区特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原来许多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手工艺品、土特产销售范围只限于本乡本土,电商平台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这些特色农产品对接全国市场,提高了交易效率,增加了农民受益,让一些穷乡僻壤开辟出富有生机的新兴产业。阿里研究院对淘宝村的界定是,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农村电商已经形成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乡村生态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和化学污染较少,农民大多使用自然农家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农业种植开始普遍使用各式各类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同时渗漏挥发污染了地下水和大气。现在,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经居世界之首。还有许多地区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捕杀野生动物,让昔日“田园牧歌”的乡村变成荒山野坡。2003年,国家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环保政策。
  2008年,浙江安吉县在全国首先提出10年时间建设“美丽乡村”计划。这里曾是浙江25个贫困县之一,环境污染严重。安吉积极改善农村生态与景观,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典范。2013年,农业部启动 “美丽乡村”计划,从根本上治理乡村污染,完善乡村基本生活设施,解决生活用水困难、垃圾处理等问题,使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同样便捷。近年来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如今的乡村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普及,农民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70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作为时代变迁的缩影,乡村的发展始终牵动人心。“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人情淡远、情致优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诉说着乡村丰年的喜悦。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勤劳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其他文献
近日,湖南省出台了2019年省委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对今明两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今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的主题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做好“三农”工作。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湖南省实际,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作出的慎重决策。
期刊
“种桑养蚕十几年,家家卖茧大把钱;蒸蒸日上生活好,如笋楼房竖上天。”岁末年初,在“刘三姐故里”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不少农户正在田里忙着砍掉桑树枝条,为桑树过冬和来年桑蚕丰收做准备。  有着“中国蚕桑之乡”之称的宜州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桑蚕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  “蚕儿谢恩来回报,吐丝结茧一包包;蚕农乐得哈哈笑,最美乐曲音飙高。”
期刊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到了一名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的90后女大学生——蔡雪。这让远在吉林小山村的蔡雪很惊喜。  两个月前,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新型职业农民,蔡雪参加了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与总理“面对面”的蔡雪,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提出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块稻田试种水稻品种19
期刊
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梅营”红薯,红薯收获并在储藏库储藏过冬后,第二年春天再开始对外销售,河南省正阳县政协委员、真阳街道办事处乐堂村民兵连连长叶启营的这种经营模式获利颇丰,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红薯大王”。  在乐堂村外的田间看到,叶启营正带领近百名村民收红薯。据叶启营介绍,他从1995年开始研究种植红薯,当年与中国农民大学联手共建河南省第一家以红薯专业为主的绿色作物研究所,承包科研基地300亩创
期刊
“游客们到这里看看古戏台、走走玻璃吊桥、逛逛美丽乡村、尝尝特色美食,我这一个小店每天都能来好几拨客人……”近日,在河北省内丘县柳林镇交台社区恩呐小厨农家乐内,老板刘振梅一桌一桌地忙着给客人点菜。  地处浅山丘陵区的交台社区距内丘县城12公里,社区内的王交台、李交台、乔交台三村相互毗邻。自2016年开始,内丘县将这三个村整合打造成交台社区,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开展通路、通水、改厕等工程,依托当地牛王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变革与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农业发展不仅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其中一些经验弥足珍贵,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基础上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反复探索确定了以
期刊
湖南水库数量全国第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农业基础设施最显著的变化,当属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作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号召全国人民大兴水利保丰收。  时至今日,湖南共拥有大大小小水库14121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绝大多数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一个个水库、山塘,犹如一颗颗明珠,洒落在三湘大地
期刊
“莫队长,今年百合大丰收,我种植了2.4亩,收入一万多,今天说什么也要请你们吃个饭。”8月28日,邵阳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莫海波一行走在洞口三溪村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贫困户刘永清特意等候在此。“谢谢啦,改天吧。”工作队员挥手婉拒,又匆匆赶路。  雪峰山麓,大山深处,脱贫攻坚马蹄急。洞口县月溪镇三溪村位于雪峰山腹地,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三溪村成为省定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
期刊
湖南永顺,地处武陵山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永顺县税务局干部刘莹自2005年参加扶贫工作以来,已参与了6轮驻村扶贫工作,她曾被评为永顺县优秀扶贫工作队员、湘西州建设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至今,她仍然执着地战斗在精准脱贫最前沿。  留守娃的最美“妈妈”  永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贫困村留守老小现象较为普遍,条件清苦,个别留守儿童面临缀学的困境,这是刘莹的心中挂念。  2
期刊
梨中新贵“夏露”揭开面纱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夏露”梨新品种凭借外观美、口感好、产量高等特性,深受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育种企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称赞。  “夏露”由日本砂梨品种“新高”和我国砂梨品种“西子绿”杂交选育而成,在南京地区8月中旬成熟,继承了其父母本的优势,口感细脆多汁,肉质特别细嫩,果个大、表皮光洁,而且糖分控制在更加健康的阈值内,适合更多人群食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