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语文课本,积累写作能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这种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就是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教师在讲读课本时,应帮助学生把作者的“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引导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的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善于捕捉身边的花草树木来描绘自然,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在一般人眼中不足为奇,但在作者眼中却视为珍品。它使人们领悟到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让学生思考,平时在欣赏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时,我们会有哪些联想,产生哪些感悟呢。这就不仅要求同学们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大家具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这样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
  
  二、结构是课文的脉络,布局关系作文的成败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结构的合理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
  如:《父母的心》一文,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办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在学完这一课后,我也让学生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表现父母关心自己的文章,情节一定要曲折。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他以“幸福”为题目,写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这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是回家取钥匙,“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当“我”彻底失望时,不料,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真实感人,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三、材料是文章的外衣,选材关系作文的高下
  
  选材,是整个作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的“物质”保证。这一点,大家一定是有体验的。有人说,选好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此话一语破的。为此,在选材这一块,我经常这样启发学生:
  如:《枣核》一文,深刻地表现了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个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之后我就告诉学生,从细微平凡事件中挖掘出的深刻,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关于“父爱”的常见的话题,一学生选取了生活中平凡的事例:父亲在拿到工资后选择看病还是帮我交学费的事情,最后他执意不去看病,让我感动得躲在房间里偷偷地落泪。文章饱蘸感激之情书写父亲,书写对人生的最深切的感受,做到了平淡中见新奇,使材料在文章中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平时选材时,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言语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关系作文的魅力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角度和方法外,令人回味的文章还必须做好“穿衣戴帽,浓妆淡抹”装饰语言的工作。如果一个学生脑中缺乏好词佳句,其表达能力一定很差,要想写出语言丰富、情文并茂的文章来是一定不可能的。因此,拥有丰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来源于课本。为了使学生记住优美的语言,教师可要求学生备一本记录优美词句的笔记本,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经常读自己的摘录本,并且能背下来,使积累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学生记载词句不能成为机械的记录,背诵也不是盲目的背诵,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仿写、将众多词语连缀成文、对优美词句进行评议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才能真正的丰富起来。如《画山绣水》一文,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内容,并以“我喜欢《画山绣水》中的______,因为_______”的范式,让学生从杨朔散文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分层铺叙、笔墨凝练等方面进行点评,然后吟诵文中美的片段。长此以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这些记忆会在习作中自然地得到呈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知识积淀。
其他文献
小说故事情节生动,主题深刻。学生读小说往往只关注故事,而忽略内涵。在小说鉴赏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必须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
期刊
教学“六模块”中的第六模块——迁移应用是为了让学生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地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仿照课文第3、4小节写一小节的诗歌,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家乡。学生讨论后开始动笔创作。接着,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向大家说出自己所写的诗。“我们爱你,四季怡人的连云港——春天,风景宜人的石棚山桃花红
期刊
摘 要:造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执耳之笔,是学生积累并发展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造句教学常遭冷遇,学生语言表达贫乏,形象枯蔫,缺乏自己的个性思想。我们必须重视造句教学,在教学中体现生活性,创造性,趣味性,把机械的造句规则变成鲜活的语言思维,使词能达意,意能蕴情。  关键词:造句教学 植根生活 充满创造 洋溢趣味     造句,不是简单地“顾名思义”
期刊
法国有句古谚:“打铁才能成为铁匠。”乍听,这句话颇似废话;细品,耐人寻味。“打铁才能成为铁匠”,就是说光站在铁匠炉旁看,纵然站上十年八年,也不可能成为铁匠;在教室里听“铁工学讲义”的,即使能把讲义倒背如流,还是不能成为铁匠。要成为铁匠,唯一的办法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在语文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应遵循旧思路、旧观念进行教学,而应十分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
期刊
“朝三暮四”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语》:“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说的是一个人用橡子喂猴子,一开始他跟猴子说,早上每个猴子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都急了,后来他就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都很高兴。这个词后来被喻指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当然,我们的学生不是猴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而且远比猴子聪明。但
期刊
摘 要:辛弃疾闲居江西农村时所创作的田园词,以多彩的画笔描绘农村风光,咏赞壮丽河山,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对辛弃疾的田园词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试从其田园词创作的一个角度探讨其田园词的绘画美。  关键词:田园词 工笔 写意 章法 意境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
期刊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一种鉴赏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本细读与其是有差异的,但也不是现在的把很多文本中的句子“肢解”,把所谓的“细读”以考试的名义模式化、功利化,这样导致的是真正的文本内涵悟出不了多少。这样的“细读”应叫“碎读”。就像欣赏样板房一样,我们把它里面所有的内饰拆下来欣赏,到最后都是没有生命的组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令人联想到阅
期刊
鉴赏式批注阅读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之下的自主阅读,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言语的品味、情意的感受、意蕴的领会,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鉴赏式批注时可以着眼于作品某词、某句、某段,进行旁批;也可以着眼于全篇,在原文的后边进行总评;还可以写课后札记等。鉴赏式批注阅读也
期刊
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进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缺少方法或方法欠妥,便难以在书山自由驰骋,从容“游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阅读的突破呢?    一、“走近”题目:细嚼慢品得其神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气神居于此,全部的美呈现于此,走近题目,感受她的魅力、感受她的精彩,领略其“回眸一笑”的丰姿,她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期刊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而“蛙声”不过是引子,那隐在“蛙声”中的情感,那节奏才是我们要把握的,而“蛙声”要在阅读里被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