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这种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就是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教师在讲读课本时,应帮助学生把作者的“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引导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的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善于捕捉身边的花草树木来描绘自然,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在一般人眼中不足为奇,但在作者眼中却视为珍品。它使人们领悟到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让学生思考,平时在欣赏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时,我们会有哪些联想,产生哪些感悟呢。这就不仅要求同学们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大家具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这样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
二、结构是课文的脉络,布局关系作文的成败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结构的合理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
如:《父母的心》一文,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办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在学完这一课后,我也让学生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表现父母关心自己的文章,情节一定要曲折。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他以“幸福”为题目,写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这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是回家取钥匙,“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当“我”彻底失望时,不料,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真实感人,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三、材料是文章的外衣,选材关系作文的高下
选材,是整个作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的“物质”保证。这一点,大家一定是有体验的。有人说,选好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此话一语破的。为此,在选材这一块,我经常这样启发学生:
如:《枣核》一文,深刻地表现了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个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之后我就告诉学生,从细微平凡事件中挖掘出的深刻,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关于“父爱”的常见的话题,一学生选取了生活中平凡的事例:父亲在拿到工资后选择看病还是帮我交学费的事情,最后他执意不去看病,让我感动得躲在房间里偷偷地落泪。文章饱蘸感激之情书写父亲,书写对人生的最深切的感受,做到了平淡中见新奇,使材料在文章中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平时选材时,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言语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关系作文的魅力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角度和方法外,令人回味的文章还必须做好“穿衣戴帽,浓妆淡抹”装饰语言的工作。如果一个学生脑中缺乏好词佳句,其表达能力一定很差,要想写出语言丰富、情文并茂的文章来是一定不可能的。因此,拥有丰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来源于课本。为了使学生记住优美的语言,教师可要求学生备一本记录优美词句的笔记本,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经常读自己的摘录本,并且能背下来,使积累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学生记载词句不能成为机械的记录,背诵也不是盲目的背诵,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仿写、将众多词语连缀成文、对优美词句进行评议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才能真正的丰富起来。如《画山绣水》一文,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内容,并以“我喜欢《画山绣水》中的______,因为_______”的范式,让学生从杨朔散文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分层铺叙、笔墨凝练等方面进行点评,然后吟诵文中美的片段。长此以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这些记忆会在习作中自然地得到呈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知识积淀。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这种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就是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教师在讲读课本时,应帮助学生把作者的“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引导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的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善于捕捉身边的花草树木来描绘自然,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在一般人眼中不足为奇,但在作者眼中却视为珍品。它使人们领悟到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让学生思考,平时在欣赏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时,我们会有哪些联想,产生哪些感悟呢。这就不仅要求同学们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大家具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这样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
二、结构是课文的脉络,布局关系作文的成败
局,即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结构的合理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把握写作的一般规律。
如:《父母的心》一文,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办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在学完这一课后,我也让学生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表现父母关心自己的文章,情节一定要曲折。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他以“幸福”为题目,写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这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是回家取钥匙,“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当“我”彻底失望时,不料,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真实感人,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三、材料是文章的外衣,选材关系作文的高下
选材,是整个作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写好文章的最重要的“物质”保证。这一点,大家一定是有体验的。有人说,选好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此话一语破的。为此,在选材这一块,我经常这样启发学生:
如:《枣核》一文,深刻地表现了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个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之后我就告诉学生,从细微平凡事件中挖掘出的深刻,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关于“父爱”的常见的话题,一学生选取了生活中平凡的事例:父亲在拿到工资后选择看病还是帮我交学费的事情,最后他执意不去看病,让我感动得躲在房间里偷偷地落泪。文章饱蘸感激之情书写父亲,书写对人生的最深切的感受,做到了平淡中见新奇,使材料在文章中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平时选材时,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往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言语是思想的载体,语言关系作文的魅力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角度和方法外,令人回味的文章还必须做好“穿衣戴帽,浓妆淡抹”装饰语言的工作。如果一个学生脑中缺乏好词佳句,其表达能力一定很差,要想写出语言丰富、情文并茂的文章来是一定不可能的。因此,拥有丰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来源于课本。为了使学生记住优美的语言,教师可要求学生备一本记录优美词句的笔记本,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经常读自己的摘录本,并且能背下来,使积累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学生记载词句不能成为机械的记录,背诵也不是盲目的背诵,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仿写、将众多词语连缀成文、对优美词句进行评议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才能真正的丰富起来。如《画山绣水》一文,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内容,并以“我喜欢《画山绣水》中的______,因为_______”的范式,让学生从杨朔散文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分层铺叙、笔墨凝练等方面进行点评,然后吟诵文中美的片段。长此以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这些记忆会在习作中自然地得到呈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知识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