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木活字特点的分析总结,意在把已被时代淘汰的古老木活字印刷术通过设计创新再次将它带入现代人的生活,在融合“模件”和“永字八法”的基础上来探究汉字笔画笔势特征和组合形态,并衍生到产品应用设计,从而实现对传统木活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木活字;创新;模件;“永字八法”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在这个社会发展迅猛的时代,很多古老的、传统的东西逐渐被淘汰,木活字也在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甚至濒临失传。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宁化和浙江瑞安的东源村等一些不知名的小村落。随着人们对宗谱的淡忘和激光照排印刷术的发展,“木活字印刷”就像个垂暮之年的老者,在黄昏下中边走边回望,仿佛希望找到自己留下来的意义,却要面对被大众遗忘的现实。[1]本文利用“模件”的概念将字体进行笔画拆分,把原本的单个字块变成独立的笔画模块,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对汉字笔画进行提炼,探究汉字笔画笔势特征和组合形态,并设计出与之相关联的诸多应用产品,设计出满足实际需要、符合现代视觉审美并具有传播功能的创新设计。
一、传统“木活字”特点分析
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传统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发明之一,具有排版机动、纠错便利、结实耐用等特点。在现代,木活字之所以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因为其工艺的繁杂性和对使用人的文化考验:需要掌握反写、雕刻、检字口诀等木活字印刷方法。现今掌握这项技术的不超过20个人。写字和刻字都是细心活,传统木活字又都是老宋体,对字体字形非常的讲究,在这个每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的时代,输出全靠打印,平时大家都写不了几个字,要在纸上规规矩矩写手好字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对书写要求有扎实功底基础的老宋体字。更不要提在方寸之间的小木块上反手书写并雕刻这些字体。浙江瑞安曹村木活字的第5代传人林初寅说:“学着写‘反字’和雕刻,是整个工序中最难的地方。我们刻的字都是老宋体,从字典上找出来的。学徒刚开始学的时候,光是写反字和学刻字就要一年。并且刻字都是用我们专门的刻刀,用一个盒子一块块夹紧,然后才开始雕。”[2]可见制作工艺之难。
在这个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激光照排、丝网印刷、油墨印刷等逐渐占据大众视野,这种不要几分钟就可以印制一本成品书的快速印刷手法开始主导我们的生活。没有人会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工艺如此繁复的木活字印刷方法,没有实际的利益,木活字很难再维持发展下去。
二、“木活字”的创新设计
(一)汉字系统中“模件”概念的出现
传统意义上的模件指的是序列中可以组合和变换的标准单元,是用于工业大生产的一种标准零件概念。[3]在这里把模件这个词引入到字体设计中,目的是让人更易理解。汉字结构种类繁多,字的笔画有多有少,最少仅有一画,而最复杂的“龘”(dá)字则高达48画之多。在差异如此之大的汉字里,字与字之间的纽带不是偏旁也不是部首,而是笔画。笔画作为汉字中最为基础的部件,且不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拆解,从古至今在汉字文化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绝不夸诞地说没有笔画就没有汉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模件”来替换“笔画”这一概念,即一个“笔画”为一个“模件”。可以理解为,原本“活”字的概念转变为“活”笔画。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话中,“关”字的“、”在“雎”中再次出现,与“河”“之”“洲”中的“、”也是同一个笔画,即“、”可以成为一个模件。同理可得每一个笔画都可以作为一个模件出现在字体中。虽然相同的笔画出现的位置稍有不同,如“之”中的“、”与“河”中的“、”不在同样的位置上,但是作为模件它的形式感是一样的。所以说笔画是汉字最基本的元素这句话也就可以被理解成“笔画模件是组成汉字的最基本部件”,即所有的汉字都可以被拆分成为笔画模件,且不会有任何无法解释的多余部分。
(二)汉字框架:永字八法
千百年来,书法学家建立了72种不同笔画类型的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即八种笔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可以证明,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由这八笔组成,如“万”就是由“横”“长撇”“竖”和“钩”组成。汉字的结构和笔法是十分复杂的,结合永字八法的概念,笔者做了解构性的尝试,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笔画,如图1即一点、一横、一竖、一钩和四种不同斜向的笔画。可以总结为全部汉字都是仅由这八个基本笔画(即模件)组成的。
(三)“模件”对木活字设计产生的意义
传统木活字工艺复杂琐碎,既要写反字,还要背检字口诀,字要按字典的排列顺序,木活字里常用的汉字就有500—700个,叫出俗字,加上入俗字共有3000多个。可是,在这个讲究速度的年代,如果把原本需要刻到500乃至3000的木活字缩减到8个模件去完成,不仅制作时间和工序将得到大大的简化,成本更低,而且也不需要记大量的口诀,用8个笔画模件就可以组合出大量的文字。如图2,“桃”字“木”字旁的竖笔本不够长度,影响汉字的美感,便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竖笔,构成了一个“木”字;又如“之”字的捺笔与“桃”字“木”字旁的竖笔其实都用了同一个笔画模件,而且都分别进行了叠加,却可以产生相同的形态效果。使用哪一种模件去组成每一个汉字都看字体原本的样子,我们只需要用这“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仰横、长撇、短撇、一捺”八个模件即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成任意我们想要的汉字,方便又实用。
三、木活字的应用设计
(一)组字印章
因为汉字庞大的字量和传统木活字技艺的复杂与制作工序的繁琐让其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那么對木活字进行简化创新就变得很有必要。剔除木活字难以上手,工艺复杂的地方,设计的时候笔者一直在考虑怎样能让“永”字的八笔在之后任何汉字的应用上都可以变得适用且美观。如图3即是笔者设计了许多种“永”字的样式后提炼、修整而成的。既保留了“短撇”“捺”里细致纤长的感觉,不至于让这个字显得非常笨重;又改进了原本笔画里“长撇”收尾时的尖锐感。然后将他们进行拆分形成八个独立且不同的笔画模件。 如图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都是由这八笔组合而成,拿其中的“倩”字举例:单人旁的竖笔是通过“永”字的短撇叠加拼合而成的,而不是“永”字原有的竖笔,“青”字的上半部分中三横均不是统一形状,最上面的横与最下面的横方向也不一样。通过这八个模件组合而成的汉字不仅在信息传达上有识别性使人一目了然,在设计上,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和小点与大块面之间的对比使得字体设计更丰富有趣,模件组合自然形成的字体外形有的瘦长有的宽扁,大大小小的编排起来错落有致,更富有节奏的美感。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通过将“永”字进行拆解再设计后进行的使用。
本文研究的组字印章是在传统木活字的传承下设计的,我们知道,传统木活字在印刷时对用墨量和印墨的力度要求很高,即便是技艺精湛的老谱师,印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大小、深浅的区别。而铅活字不需要印刷技巧,印出来的字大小统一,墨色均匀。所以,为了体现木活字讲究的古意,保留了木活字的主要材料:棠梨木。这种木头够细,刻起来便当,质地硬,并且不出水,能保留很长时间,不容易损坏变形。适生性也强,喜光、耐涝、耐寒、耐旱,产量大。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木活字的刻字技术,此套模件印章避免了木活字的刻技之难,使木活字在制作的技术上面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或手工或机雕皆可。如图5,只八个笔画模件,批量生产使这套组字印章作为汉字教学工具或是游戏的玩具成为可能。
(二)“模件”的互动与乐趣
现代社会,传统的、常规的文字字体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对设计的需求,所以如何把字体设计得打破传统、有趣成了设计师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组字印章是希望在传统木活字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简洁、轻快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模件的视觉设计风格给大众带来的体验是多变的,不同的使用者使用相同模件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每一个人在组合文字的时候,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都能产生不一样的形态。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自由的排列组合模件,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如此的互动设计会使不同使用者的造字风格产生不同的个性,激发使用者的创意,期间所伴随的偶然性与个性会使字体的肩架结构呈现出相当有意思的状态,这不是用电脑就能展现的,而是需要现实中动手实操的互动,最后呈現出属于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化字体,在这创造过程中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笔画模件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造字专业的门槛,使得非专业设计人员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互动。简而言之,模件体系作为一个平台,任何人可以在这个既定的平台上任意发挥,组合模件,所得到的结果是多样的、有趣的、变化的。[3]每个人都可以是字体设计师,此作品所展现的已不再是所谓的字型美感,而是每个人参与其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但愿通过此行为能提升使用者对中文汉字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木活字模件”这个印章玩具或教具来茁壮中华文化的目的。
结 语
通过对传统木活字特点的分析,从模件和永字八法的角度来探讨木活字的解构与重组,并衍生到产品应用设计,使之更容易上手,方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本文研究的这套字体是将字体拆解到最简的八个单位,使用此组笔划模件即可以盖印出所有汉字,从而实现了木活字文化传承与字体设计表现形式的双重突破。这套字体设计本身具有中华传统的文化性,特别是它的互动性及趣味性是此作品的最大特色。展现了字体设计的独特魅力,也为字体设计的形式拓展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探访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活字墨谱[EB/OL].FOTOMEN.(2013-9-18).
https://fotomen.cn/2013/09/18/ruianmu/.
[2]颜亮.木活字印刷术: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维持[N].南方都市报,2011-11-24.
[3]陆赉.“模件网格化”风格系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关键词】 木活字;创新;模件;“永字八法”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在这个社会发展迅猛的时代,很多古老的、传统的东西逐渐被淘汰,木活字也在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甚至濒临失传。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宁化和浙江瑞安的东源村等一些不知名的小村落。随着人们对宗谱的淡忘和激光照排印刷术的发展,“木活字印刷”就像个垂暮之年的老者,在黄昏下中边走边回望,仿佛希望找到自己留下来的意义,却要面对被大众遗忘的现实。[1]本文利用“模件”的概念将字体进行笔画拆分,把原本的单个字块变成独立的笔画模块,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对汉字笔画进行提炼,探究汉字笔画笔势特征和组合形态,并设计出与之相关联的诸多应用产品,设计出满足实际需要、符合现代视觉审美并具有传播功能的创新设计。
一、传统“木活字”特点分析
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传统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发明之一,具有排版机动、纠错便利、结实耐用等特点。在现代,木活字之所以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因为其工艺的繁杂性和对使用人的文化考验:需要掌握反写、雕刻、检字口诀等木活字印刷方法。现今掌握这项技术的不超过20个人。写字和刻字都是细心活,传统木活字又都是老宋体,对字体字形非常的讲究,在这个每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的时代,输出全靠打印,平时大家都写不了几个字,要在纸上规规矩矩写手好字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对书写要求有扎实功底基础的老宋体字。更不要提在方寸之间的小木块上反手书写并雕刻这些字体。浙江瑞安曹村木活字的第5代传人林初寅说:“学着写‘反字’和雕刻,是整个工序中最难的地方。我们刻的字都是老宋体,从字典上找出来的。学徒刚开始学的时候,光是写反字和学刻字就要一年。并且刻字都是用我们专门的刻刀,用一个盒子一块块夹紧,然后才开始雕。”[2]可见制作工艺之难。
在这个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激光照排、丝网印刷、油墨印刷等逐渐占据大众视野,这种不要几分钟就可以印制一本成品书的快速印刷手法开始主导我们的生活。没有人会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工艺如此繁复的木活字印刷方法,没有实际的利益,木活字很难再维持发展下去。
二、“木活字”的创新设计
(一)汉字系统中“模件”概念的出现
传统意义上的模件指的是序列中可以组合和变换的标准单元,是用于工业大生产的一种标准零件概念。[3]在这里把模件这个词引入到字体设计中,目的是让人更易理解。汉字结构种类繁多,字的笔画有多有少,最少仅有一画,而最复杂的“龘”(dá)字则高达48画之多。在差异如此之大的汉字里,字与字之间的纽带不是偏旁也不是部首,而是笔画。笔画作为汉字中最为基础的部件,且不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拆解,从古至今在汉字文化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绝不夸诞地说没有笔画就没有汉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模件”来替换“笔画”这一概念,即一个“笔画”为一个“模件”。可以理解为,原本“活”字的概念转变为“活”笔画。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话中,“关”字的“、”在“雎”中再次出现,与“河”“之”“洲”中的“、”也是同一个笔画,即“、”可以成为一个模件。同理可得每一个笔画都可以作为一个模件出现在字体中。虽然相同的笔画出现的位置稍有不同,如“之”中的“、”与“河”中的“、”不在同样的位置上,但是作为模件它的形式感是一样的。所以说笔画是汉字最基本的元素这句话也就可以被理解成“笔画模件是组成汉字的最基本部件”,即所有的汉字都可以被拆分成为笔画模件,且不会有任何无法解释的多余部分。
(二)汉字框架:永字八法
千百年来,书法学家建立了72种不同笔画类型的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即八种笔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可以证明,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由这八笔组成,如“万”就是由“横”“长撇”“竖”和“钩”组成。汉字的结构和笔法是十分复杂的,结合永字八法的概念,笔者做了解构性的尝试,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笔画,如图1即一点、一横、一竖、一钩和四种不同斜向的笔画。可以总结为全部汉字都是仅由这八个基本笔画(即模件)组成的。
(三)“模件”对木活字设计产生的意义
传统木活字工艺复杂琐碎,既要写反字,还要背检字口诀,字要按字典的排列顺序,木活字里常用的汉字就有500—700个,叫出俗字,加上入俗字共有3000多个。可是,在这个讲究速度的年代,如果把原本需要刻到500乃至3000的木活字缩减到8个模件去完成,不仅制作时间和工序将得到大大的简化,成本更低,而且也不需要记大量的口诀,用8个笔画模件就可以组合出大量的文字。如图2,“桃”字“木”字旁的竖笔本不够长度,影响汉字的美感,便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竖笔,构成了一个“木”字;又如“之”字的捺笔与“桃”字“木”字旁的竖笔其实都用了同一个笔画模件,而且都分别进行了叠加,却可以产生相同的形态效果。使用哪一种模件去组成每一个汉字都看字体原本的样子,我们只需要用这“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仰横、长撇、短撇、一捺”八个模件即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成任意我们想要的汉字,方便又实用。
三、木活字的应用设计
(一)组字印章
因为汉字庞大的字量和传统木活字技艺的复杂与制作工序的繁琐让其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那么對木活字进行简化创新就变得很有必要。剔除木活字难以上手,工艺复杂的地方,设计的时候笔者一直在考虑怎样能让“永”字的八笔在之后任何汉字的应用上都可以变得适用且美观。如图3即是笔者设计了许多种“永”字的样式后提炼、修整而成的。既保留了“短撇”“捺”里细致纤长的感觉,不至于让这个字显得非常笨重;又改进了原本笔画里“长撇”收尾时的尖锐感。然后将他们进行拆分形成八个独立且不同的笔画模件。 如图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都是由这八笔组合而成,拿其中的“倩”字举例:单人旁的竖笔是通过“永”字的短撇叠加拼合而成的,而不是“永”字原有的竖笔,“青”字的上半部分中三横均不是统一形状,最上面的横与最下面的横方向也不一样。通过这八个模件组合而成的汉字不仅在信息传达上有识别性使人一目了然,在设计上,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和小点与大块面之间的对比使得字体设计更丰富有趣,模件组合自然形成的字体外形有的瘦长有的宽扁,大大小小的编排起来错落有致,更富有节奏的美感。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通过将“永”字进行拆解再设计后进行的使用。
本文研究的组字印章是在传统木活字的传承下设计的,我们知道,传统木活字在印刷时对用墨量和印墨的力度要求很高,即便是技艺精湛的老谱师,印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大小、深浅的区别。而铅活字不需要印刷技巧,印出来的字大小统一,墨色均匀。所以,为了体现木活字讲究的古意,保留了木活字的主要材料:棠梨木。这种木头够细,刻起来便当,质地硬,并且不出水,能保留很长时间,不容易损坏变形。适生性也强,喜光、耐涝、耐寒、耐旱,产量大。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木活字的刻字技术,此套模件印章避免了木活字的刻技之难,使木活字在制作的技术上面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或手工或机雕皆可。如图5,只八个笔画模件,批量生产使这套组字印章作为汉字教学工具或是游戏的玩具成为可能。
(二)“模件”的互动与乐趣
现代社会,传统的、常规的文字字体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对设计的需求,所以如何把字体设计得打破传统、有趣成了设计师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组字印章是希望在传统木活字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简洁、轻快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模件的视觉设计风格给大众带来的体验是多变的,不同的使用者使用相同模件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每一个人在组合文字的时候,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都能产生不一样的形态。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自由的排列组合模件,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如此的互动设计会使不同使用者的造字风格产生不同的个性,激发使用者的创意,期间所伴随的偶然性与个性会使字体的肩架结构呈现出相当有意思的状态,这不是用电脑就能展现的,而是需要现实中动手实操的互动,最后呈現出属于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化字体,在这创造过程中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笔画模件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造字专业的门槛,使得非专业设计人员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互动。简而言之,模件体系作为一个平台,任何人可以在这个既定的平台上任意发挥,组合模件,所得到的结果是多样的、有趣的、变化的。[3]每个人都可以是字体设计师,此作品所展现的已不再是所谓的字型美感,而是每个人参与其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但愿通过此行为能提升使用者对中文汉字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木活字模件”这个印章玩具或教具来茁壮中华文化的目的。
结 语
通过对传统木活字特点的分析,从模件和永字八法的角度来探讨木活字的解构与重组,并衍生到产品应用设计,使之更容易上手,方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本文研究的这套字体是将字体拆解到最简的八个单位,使用此组笔划模件即可以盖印出所有汉字,从而实现了木活字文化传承与字体设计表现形式的双重突破。这套字体设计本身具有中华传统的文化性,特别是它的互动性及趣味性是此作品的最大特色。展现了字体设计的独特魅力,也为字体设计的形式拓展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探访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活字墨谱[EB/OL].FOTOMEN.(2013-9-18).
https://fotomen.cn/2013/09/18/ruianmu/.
[2]颜亮.木活字印刷术: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维持[N].南方都市报,2011-11-24.
[3]陆赉.“模件网格化”风格系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