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j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条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描述的河,它竟然没了。
  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以不应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作河的水流会干涸,这比一个朝代的覆灭更让人吃惊。
  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失去了孩子,她们的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消灭一条河比创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具尸体。
  当大街上出现一具带刀痕的尸体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查破案,因为“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却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了什么,因为它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人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正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结果却没有。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5月22日)
  閱读思考
  1.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和
  。
  2.根据要求赏析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3.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任鸿雁/供稿】
其他文献
【技法点睛】  古人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云锁其间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这种烘云托月的作画技法,用在文章中便是衬托。在写作文时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衬托,可以突出和深化事物形象,使作品含蓄深刻,并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衬托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一、正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
期刊
我的家在迎光一个偏远的地方,那里没有集市,没有商场,但附近有一个农家书屋,它叫“车塘书屋”。  又放假了,我又有时间光临我的农家书屋了。这是一间简单的房子,没有城里的书店豪华,却显得朴素而简单。书屋里干净整洁,几排桌子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上面放着各类整整齐齐的书籍:有科技方面的、有生活常识方面的、有文学方面的……我最喜欢的是经典诗文、现代文学名著、作文书等。  我很高兴,在农家书屋,我可以尽情品味读
期刊
我是一个转学生。  没有同学愿意跟我玩——尽管我尽力去与他们交好。他们讽刺我、排挤我——“瞧她那蠢样,会有人跟她玩?”“嗯。不过就是一个土包子,以为转到城市来就能改变那土里土气的模样?算了吧!”“就是,生在哪就是哪的人。”  听着他们的话语,我不语,只是从此不再接近他们。直至她的到来。  她也是一个转学生,不過她是阳光底下众人呵护的花朵,而我则是躲在黑暗中的蛤蟆。  记得那天下午,老师按号数安排分
期刊
又是新的一天,抬头仰望,天空晴朗,阳光耀眼,而我的心,却怎么也无法灿烂……  考试果然是最烦人的事!被老师和妈妈不住摧残的心灵早已积压了太多的怒火,想发泄却一直没有充足的理由,看着眼前只写了题目的试卷分析,又生出一股烦躁无法释然。  无聊地看着窗外,一个男子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应该是在晨练吧!我心中暗想道。看着他接了一个电话,然后神情巨变。看样子,应该是有什么棘手的事情发生了。也许是怒火和烦躁增大
期刊
【作品导读】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描写的是邓肯号游船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得知两年前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船前往营救,英国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格里那凡爵士毅然决定亲自组织营救队,与夫人海伦一起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游船出海寻找格兰特船长。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克服了千难万险,环绕地球一周,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小说情节惊险曲折,想象神奇丰
期刊
文字从铭刻到书写,刻写之物从龟甲兽骨、金鼎器皿、简牍绢帛到纸张,书写工具从刀具、毛笔到钢笔,书籍从韦编简策、印刷装订到电子图书,可谓沧海桑田,道不完“书”之演绎。  一、“书”之本义  “书”,本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书”上部是“聿(yù)”,即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下部为“口”,表示书写之物。金文上部仍为“聿”,下部变成了“者”字,成了“从聿,者声”的形声字了。小篆与金文相似。隶变后写作“書”,汉字
期刊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務:即“惟务读书”
期刊
■  阅读描写物品的记叙文,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读文章,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状写物品的记叙文一般会写到物品的样式、图案、结构、用途等,阅读时有意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根据物品形象的特征,把握作者的感情及对物品的思想态度,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3.合理联想,品评文章。在阅读状写物品的文章时,既要排斥主观臆断,又要有合理的联想。
期刊
《与朱元思书》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这就收到了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但文章又有别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使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其二,文章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句,与一般散文无异,
期刊
【话题导入】  从古到今,有多少徜徉于学海的故事?萤火点点的夏夜,晋朝的车胤,将萤火虫装在袋中,照亮书卷;悠长的山路上,汉代的朱买臣,负薪挂角,最后成为了会稽太守;草木青青的乡村,苏步青远行百里,到学堂求教,就这样,乡村里走出了著名的当代数学家……我们的灵魂,因在学海遨游而变得更加丰满。泛舟学海,我们捧起一朵朵智慧的浪花,留下一个个难忘的足迹。  【写作指导】  思路一:讲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