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5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精神基础和前进动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人们牢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思想观念,培育和形成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背信弃义、享乐主义滋长,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淡漠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精神,综其要旨主要有: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修养观;爱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使命感;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崇高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1.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修养观。在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中,基本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格局,即旨在“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为了社会发展和反省社会缺失,总是把目标集中到人的身上,寄托在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上。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人类具有世界其他物类不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在世界上人最伟大。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他们普遍认为,人类之所以在世界上崇高和伟大,最根本的是在于人具有其他生命体所不具有的道义的本性。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他给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具备了仁的本性才是人。韩非子说:“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安固”(《韩非子·解老第二十》)。这就是说,“德”是无为的集合体,是无欲所构成,无思虑得以安宁,不用力得以安固。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人心”,即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并认为这“四心”是人人皆有之,是人固有而非外铄也。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总是把社会的治乱兴衰与人自身的修身联系在一起,把修身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强调“诚意”、“正心”、“修身”,注重个人的内省工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反思自我,提高完善自我。和谐人格的塑造,从外在说,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在说,则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日益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
  2.爱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使命感。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位卑未敢忘国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3.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把人与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坚持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趋同意识,这是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的又一基本精神。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依赖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虽然这三者各有其特质,但总的来说三者是一个整体。比如人离不开天地,因为人类扎根于大地,大地孕育和生养着人类,大地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样,天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雨露阳光,还给人类带来了精气,“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七章》),天地这种“不自生”的无私品德,给人类以极大的贡献,如果人类离开了天地,就不能生存。因此人类必须效法天地,必须维护人与天地之间的协调关系。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明确告诉人们,人们必须遵循天命,要从四季时令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生灭灭中去体会天命,人道离不开天道。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炎黄子孙的灵魂之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的烙印。《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说:天体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的,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在肯定和渲染“天行健”自强不息时,也特别强调“行健”的另一侧面:“刚毅”,因为行健与刚毅总是分不开的。《论语·子路》上说:“刚毅木调近仁”,意即人要不畏困难,不怕逆境,乐于在逆境中磨练,方能培养出刚毅的品格。用《孟子·告子》上一段话便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反映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所认同,并发扬光大。
  5.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整体观念、奉献精神的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持与牺牲是顾及整体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或杀身成仁,或舍生取义,或立足于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贡献着光和热。就是这种奉献精神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奉献有形也无形,可以穿透国度,超越生死,成为永恒。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奉献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耀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与丰富
  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遭遇,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三元里抗英,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从康梁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是与我们民族精神的巨大支撑作用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不衰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来看: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或者说是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的内容。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的进程中,切不可忽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当代中国,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在全社会牢固确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个理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及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文化包容精神;勤劳俭朴、实干力行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营养。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要以世界眼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早就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丰富。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维护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民族特色,还要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壮大自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有世界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注重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尽早进入国际先进之列。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结合时代和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历史性的,它带有过去的因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更是时代性的,它带有开放的向度。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恰恰是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态势中丰富和发展着,完善和壮大着。拒绝开放、拒绝发展恰如完全割裂、抛弃历史一样,都是不健康的,也是非常有害的。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应该对改革这一实践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应该对开放中所碰撞的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加以吸收,更应注意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与创新,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迎接新的民族精神的生成。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弘扬民族精神的开放性、进步性和融合性,不断对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诠释,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时代的神韵,更好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单元教学法的改革实践,深深领悟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集体智慧,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培养他们与人融合的心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说单元;师生互动;方法探究     从事教学多年,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满堂灌,学生安静听;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长此以往,学生到底
期刊
摘 要:历史教科书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是教师的“教本”,是学生的“学本”。树立“用教材教”和“学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一课一中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不等于教学内容,只是学生学习的中介和教师用来教的媒介。同时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必须对教材进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采取对案例的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方法,巧妙利用幽默智慧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天空;课堂是向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敞开温
期刊
摘 要:“可爱的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语文实践为载体,转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同学们在学语文的同时将知识加以实践,在实践的同时又收获了语文及其它方面的新知识。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爱的家乡     一、活动背景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想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就要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亲身实践、学做合一。新课改增加了
期刊
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学校体育的本质决定了学校体育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
期刊
不像中国的许多作家把作家看成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说出什么“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样的话来,海明威对别人问他在创作中的问题而做的回答都是实打实的。就关于如何作为一名作家,他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首先你要有才华,而且是很大的才华,然后你要刻苦的训练,对生活的观察还有对文字的把握。   真正的神秘主义不应当与创作上的无能混淆起来,无能的人在不该神秘的地方弄出神秘来,其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指导思想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充分说明了生存、安全、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我园开展的“幼儿积极生存、安全自护教育研究”从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出发,从以人为本的幼儿需要出发,培
期刊
摘要:质检机构在检测受检企业产品质量时,首先要保证好质检机构自身的“产品”质量,只有搞好质检机构内部的质量管理,才能更好的履行其职能和发挥其作用。当前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都有巨大的变化,这些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采用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其质量管理提供对策,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使其在日益激烈的检验认证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关键词:新
期刊
摘要:中职院校遍布全国各地,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较前几年有明显的增多,造成中职生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尽管技术在身,但仍是被很多企业拒之门外。要想让中职生就业率提升,要从中职生本身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两方面努力,共同促进就业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共赢。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对策    前言:古语有言:一计在手,吃穿不愁,可是现在对很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境况却不是如此,很多学生毕
期刊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科学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合理确立自身办学定位;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