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实践课程配置、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教学现状,把角色扮演引入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并探索在同专业同课程、同专业跨课程、跨专业跨课程三个层次应用角色扮演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角色扮演 实践教学 传媒 MIE
当今社会,由于职业的积累和高科技化,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已经是大趋所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进行,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而目前高级技术工人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供不应求。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因此,对于诸如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等以技能为核心的传媒类专业来说,怎样有效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技能的获取和提高,来源于合理的、有目的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对传媒类专业学生进行从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有效地缩短毕业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文章在分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有效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适应角色、胜任角色,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业界对传媒教育的评价远不如我们的期待,主要表现在对传媒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社会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业务能力差;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责任意识淡漠等[1]。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媒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传媒实践教学大都在实践课程配置、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1.1 对实践课程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实践课程配置比例较小。传媒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通常为3∶1甚至4∶1,无法体现专业的实践特性,也无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2]。比如:笔者所在院系开设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就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实践课时的多少完全由任课老师自由把握,任课老师只能从理论课时中抽出一部分课时用作操作实践。现在虽已做了修改,但仍显实践课时不足。
其次,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传媒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上学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需求,从而造成实验室条件跟不上,该有的实验室没有,该有的设备缺乏,影响一些课程的正常开设。此外,对于工科和理科院系,都配备有若干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但对于传媒专业来说,专业的实验室人员匮乏。以我校传媒专业为例,目前尚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两名兼职人员,造成师生借还设备较难,设备检查、维护无法正常落实等。
由于实验条件及师资有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大都局限在课程内部,由任课老师组织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于通常小组人员多、设备少,角色分配较随意,角色要求不明确,学生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实践教学过程重操作技巧训练,轻综合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型实验多、创新型实验少,教师演示操作多,学生练习实践少。比如:在《电视摄像》实验中,教师对专业摄像机的操作演示多,而对摄像机的综合应用讲解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拍摄目的不明确,造成随便晃动、推拉等,不利于拍摄水平的提高。在《新闻摄影》实验中,教师对专业单反相机的操作讲解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创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缺乏。
1.3 学生对实践训练积极性不高[3]
一方面,学生觉得实践教学很必要、很有趣;另一方面,学生又无法摆脱“理论为上”的刻板印象,觉得实践练习没有理论课重要。这就造成在进行实践练习中,有的学生中途离开。当然这也和教师监管不严有关,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往往小组成员多,教师同时辅导的小组数目多,造成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有的学生认为练习了一把,反正下一轮也轮不到了,所以就提前走了。
在实践作业方面,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用专业设备完成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关系、与他人合作,既要花费体力和脑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通常比理论作业更费劲,因此一部分学生只愿意学习理论而不愿意亲手去实践。
2 角色扮演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传媒教育虽然都试图将教学与媒体结合,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主动的把媒体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手段来实施。这不仅造成了媒介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传媒教育的传媒特色。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人提出了MIE的概念,即传媒教育工程(Mass Media in Education),它是由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延伸而来的,指把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MIE工程旨在将传媒专业打造成一个模拟“编辑部”、模拟“演播室”或者模拟“播音室”,把学校打造成媒介环境,并与社会大媒介环境相联系,把学生放置在媒介市场中进行教学。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以媒介的需求为原则和准绳[2]。这样看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也是实现MIE工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传媒类专业主要为传媒行业培养不同角色的人才,比如: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影视编创人员、剧本创作人员等。如果把这些角色引入到相关课程的实践实训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沉浸性”“没入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角色、熟悉角色、胜任角色,定能提高实践实训效果。 2.1 角色扮演的定义和概念
角色扮演源于儿童的戏剧表演,最初是心理学家和戏剧学家使用的工具。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赋予一个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观察、记录角色扮演的行为,评价角色接近程度或胜任力。因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诸多优势,作为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目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等学科领域应用较广泛。
2.2 角色扮演的具体应用
从2008年开始在传媒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大纲,计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以学院实验中心为依托,成立“学生实践创作中心”,从院系挑选精干专业教师为指导老师,将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指导,并把“角色扮演”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即同专业同课程、同专业跨课程、跨专业跨课程三个层次,相关的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层次制定实践教学大纲,针对每一次实践课设计场景,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要求和任务,制定评价标准。
针对在同专业同课程层次的应用,由相关课程任课老师组织进行,选择若干内容,制订具体的实践方案,即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场景、确定角色等。比如新闻学专业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在训练学生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采访主题,提交采访提纲,自行分配角色,比如:出镜记者、被采访对象(专家)、摄像师等,一个题目采访完以后交换角色,让每位学生体会多个角色,在扮演角色中不断提高,从而习得电视新闻摄影能力、镜头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针对同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由教研室主任协调监督,任课老师共同商议实践方案。比如:新闻学专业我们在《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报纸版面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尝试,分别分配学生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报纸主编、编辑等角色;播音主持专业在《电视摄像》《上镜训练》《播音训练》等课程中进行,在演播室中分别分配学生播音记者、摄像记者、灯光师、音响师、字幕设计人员、导播等角色。
针对在跨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主要依托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制订专业实践活动计划,使实践活动规范化。如:定期制作校园电视新闻,每周一次,采取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提前公布参加制作人员名单,并分成摄制组、采访记者组、文字记者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协同工作,同时和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单位协调好,及时提供校园重大活动信息,最后在演播室中完成串词、制作和播出;定期举办新闻实践报,目前办有《新闻实践报》《大学生周末》《清渠》等专业报纸。
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尝试了跨专业跨课程角色扮演。比如在上学期由我们院系承办的大型活动 “中华颂、经典颂”演出晚会上,演员主要来自2009级播音主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晚会节目的拍摄和制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文字新闻的写作及新闻图片的拍摄,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晚会的策划、表演、拍摄、制作和报道,并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2.3 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如何使教学目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营造合适的角色扮演情景。情景设计应尽量接近实际,又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就需要对现实的情景进行预先策划,形成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拟教学情景。
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角色,并通过活动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驾驭传媒行业不同角色的能力。合理分配角色是角色扮演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关键一环。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可分配给小组成员相同的角色,形成竞争;也可分配给同一小组成员不同的角色,相互分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任务[4]。
再次,课堂组织的合理性。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型活动,教师首先明确各种角色的具体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即教师如何操控课堂使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最后,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教师要制订明确的角色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细分为若干项,制成表格,进行量化打分,使评定结果有据可依。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以监控活动进程,并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反思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胜任角色,提前让传媒类专业学生投入到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角色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昆.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 新闻爱好者,2011(11).
[2] 詹小路,王淑华,周玉兰. 传媒教育工程对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J]. 现代传播,2011(3).
[3] 李晋林. 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 当代传播,2008(1).
[4] 钟继敏,蓝鲁平. 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教学参与性分析[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
【关键词】角色扮演 实践教学 传媒 MIE
当今社会,由于职业的积累和高科技化,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已经是大趋所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进行,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而目前高级技术工人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供不应求。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因此,对于诸如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等以技能为核心的传媒类专业来说,怎样有效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技能的获取和提高,来源于合理的、有目的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对传媒类专业学生进行从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有效地缩短毕业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文章在分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有效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适应角色、胜任角色,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业界对传媒教育的评价远不如我们的期待,主要表现在对传媒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社会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业务能力差;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责任意识淡漠等[1]。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媒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传媒实践教学大都在实践课程配置、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1.1 对实践课程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实践课程配置比例较小。传媒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通常为3∶1甚至4∶1,无法体现专业的实践特性,也无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2]。比如:笔者所在院系开设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就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实践课时的多少完全由任课老师自由把握,任课老师只能从理论课时中抽出一部分课时用作操作实践。现在虽已做了修改,但仍显实践课时不足。
其次,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传媒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上学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需求,从而造成实验室条件跟不上,该有的实验室没有,该有的设备缺乏,影响一些课程的正常开设。此外,对于工科和理科院系,都配备有若干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但对于传媒专业来说,专业的实验室人员匮乏。以我校传媒专业为例,目前尚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两名兼职人员,造成师生借还设备较难,设备检查、维护无法正常落实等。
由于实验条件及师资有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大都局限在课程内部,由任课老师组织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于通常小组人员多、设备少,角色分配较随意,角色要求不明确,学生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实践教学过程重操作技巧训练,轻综合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型实验多、创新型实验少,教师演示操作多,学生练习实践少。比如:在《电视摄像》实验中,教师对专业摄像机的操作演示多,而对摄像机的综合应用讲解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拍摄目的不明确,造成随便晃动、推拉等,不利于拍摄水平的提高。在《新闻摄影》实验中,教师对专业单反相机的操作讲解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创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缺乏。
1.3 学生对实践训练积极性不高[3]
一方面,学生觉得实践教学很必要、很有趣;另一方面,学生又无法摆脱“理论为上”的刻板印象,觉得实践练习没有理论课重要。这就造成在进行实践练习中,有的学生中途离开。当然这也和教师监管不严有关,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往往小组成员多,教师同时辅导的小组数目多,造成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有的学生认为练习了一把,反正下一轮也轮不到了,所以就提前走了。
在实践作业方面,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用专业设备完成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关系、与他人合作,既要花费体力和脑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通常比理论作业更费劲,因此一部分学生只愿意学习理论而不愿意亲手去实践。
2 角色扮演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传媒教育虽然都试图将教学与媒体结合,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主动的把媒体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手段来实施。这不仅造成了媒介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传媒教育的传媒特色。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人提出了MIE的概念,即传媒教育工程(Mass Media in Education),它是由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延伸而来的,指把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MIE工程旨在将传媒专业打造成一个模拟“编辑部”、模拟“演播室”或者模拟“播音室”,把学校打造成媒介环境,并与社会大媒介环境相联系,把学生放置在媒介市场中进行教学。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以媒介的需求为原则和准绳[2]。这样看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也是实现MIE工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传媒类专业主要为传媒行业培养不同角色的人才,比如: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影视编创人员、剧本创作人员等。如果把这些角色引入到相关课程的实践实训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沉浸性”“没入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角色、熟悉角色、胜任角色,定能提高实践实训效果。 2.1 角色扮演的定义和概念
角色扮演源于儿童的戏剧表演,最初是心理学家和戏剧学家使用的工具。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赋予一个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观察、记录角色扮演的行为,评价角色接近程度或胜任力。因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诸多优势,作为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目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等学科领域应用较广泛。
2.2 角色扮演的具体应用
从2008年开始在传媒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大纲,计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以学院实验中心为依托,成立“学生实践创作中心”,从院系挑选精干专业教师为指导老师,将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指导,并把“角色扮演”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即同专业同课程、同专业跨课程、跨专业跨课程三个层次,相关的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层次制定实践教学大纲,针对每一次实践课设计场景,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要求和任务,制定评价标准。
针对在同专业同课程层次的应用,由相关课程任课老师组织进行,选择若干内容,制订具体的实践方案,即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场景、确定角色等。比如新闻学专业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在训练学生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采访主题,提交采访提纲,自行分配角色,比如:出镜记者、被采访对象(专家)、摄像师等,一个题目采访完以后交换角色,让每位学生体会多个角色,在扮演角色中不断提高,从而习得电视新闻摄影能力、镜头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针对同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由教研室主任协调监督,任课老师共同商议实践方案。比如:新闻学专业我们在《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报纸版面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尝试,分别分配学生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报纸主编、编辑等角色;播音主持专业在《电视摄像》《上镜训练》《播音训练》等课程中进行,在演播室中分别分配学生播音记者、摄像记者、灯光师、音响师、字幕设计人员、导播等角色。
针对在跨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主要依托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制订专业实践活动计划,使实践活动规范化。如:定期制作校园电视新闻,每周一次,采取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提前公布参加制作人员名单,并分成摄制组、采访记者组、文字记者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协同工作,同时和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单位协调好,及时提供校园重大活动信息,最后在演播室中完成串词、制作和播出;定期举办新闻实践报,目前办有《新闻实践报》《大学生周末》《清渠》等专业报纸。
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尝试了跨专业跨课程角色扮演。比如在上学期由我们院系承办的大型活动 “中华颂、经典颂”演出晚会上,演员主要来自2009级播音主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晚会节目的拍摄和制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文字新闻的写作及新闻图片的拍摄,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晚会的策划、表演、拍摄、制作和报道,并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2.3 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如何使教学目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营造合适的角色扮演情景。情景设计应尽量接近实际,又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就需要对现实的情景进行预先策划,形成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拟教学情景。
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角色,并通过活动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驾驭传媒行业不同角色的能力。合理分配角色是角色扮演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关键一环。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可分配给小组成员相同的角色,形成竞争;也可分配给同一小组成员不同的角色,相互分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任务[4]。
再次,课堂组织的合理性。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型活动,教师首先明确各种角色的具体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即教师如何操控课堂使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最后,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教师要制订明确的角色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细分为若干项,制成表格,进行量化打分,使评定结果有据可依。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以监控活动进程,并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反思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胜任角色,提前让传媒类专业学生投入到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角色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昆.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 新闻爱好者,2011(11).
[2] 詹小路,王淑华,周玉兰. 传媒教育工程对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J]. 现代传播,2011(3).
[3] 李晋林. 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 当代传播,2008(1).
[4] 钟继敏,蓝鲁平. 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教学参与性分析[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