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完善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0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的同时,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开始状况百出。1987年“可持续发展”思想被提出,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能源危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得到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我国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到了全世界学者及普通人的深思。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在《1895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强调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赖。当下,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尊敬自然,这一态度的转变主要在于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并意识到违背自然规律做事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注重从人的实践作用出发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1.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依赖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与自然关系密切。从人类起源角度看,无论是“植物演化”还是“动物演化”,人类衍生于自然界这一事实毫无疑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类的起源也做过相关阐述,在他看来细胞是整个有机界形成的基础,这些细胞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和“最初的动物”,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关论述可以得出,“最初的动物”随着环境的影响不断进化,一部分发展为脊椎动物,获得自我意识的脊椎动物就是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水、空气、植物等来源于自然界,一方面,它们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人类活下去的直接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意识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 “肉体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都与自然界密切联系。
  从人类实践角度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在自然界的范围内,并且受到自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界是人类劳动实现的场所,没有自然界这个“感性的外部世界”,人类就不能有所作为。自然界提供土地给人类,土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仅生产植物和动物这些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且提供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劳动、艺术和科学等活动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人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自然界不依赖人类而存在,但是人类的生存却不得不依赖自然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生动地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性描写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并认为劳动是“自然力”,由于人类劳动所需要的劳动资料归根结底是归自然界所有,而人类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所有者,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借助了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这便使劳动成了财富的来源。因此,自然界本身不创造使用价值,但是人类劳动使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料源源不断地转变为使用价值,这就给自然界赋予了不可低估的价值量,人类也就更加依赖自然。
  1.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旧唯物史观的区别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一方面,实践使人与自然分化,使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摆脱了被动的通过接受自然的馈赠而生活的日子,人与人之间不再孤立,相互来往,人越来越依赖于对方。在此同时,人类通过制造各种生产工具、搭建房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变得善于思考,懂得趋利避害,人越来越成为属人的存在,自然界到处烙上了人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马克思认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另一方面,实践不断实现着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类越是靠近文明时代就越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不断改造,从原始人到文明时期的人类,通过一步步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人的智力不断增长,人类有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自然界中繁衍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也就越来越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同时自然界也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回应,实践便成了人与自然沟通交流的“中介者”。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方面,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不是奴役,“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依靠自然而生存,只有自然充满生机,人类才能充满活力。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面积不断减少,海平面的上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出现的地方,野生动物就会减少,生物链不再完整。然而生物链中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个生物链不可缺少的因素,部分的缺失會对整个生物链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从整个自然界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永远不会成为整体。因此,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课题。   “21世纪是注重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和党发展经济的基础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治理好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关系不仅仅是治理好环境卫生,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保护自然的重中之重。人类作为动物界中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生杀大权,许多珍贵的稀有动物都曾遭受了人类的捕杀,这使得有些物种灭亡,最原始的生物链被人类无形的改写,气候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同时影响了人类自身。众所周知地球村是一个大家庭,国与国之家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可分离,正如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所言,“同舟共济”是当下全世界需秉持的共同理念。如今,“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致力于研究自然与人類发展之间的关系,划出最严格的生态红线。
  3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不仅事关生态健康,也是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相处和谐,人类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3.1 环境保护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石
  纵观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哲学观指示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我国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党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各种方针政策,一方面,以法律为支撑,划定生态红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平衡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心,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产业,节约资源,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桥梁
  人与自然关系关乎我国发展,甚至全人类生存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同维护地球环境清洁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一方面,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占有并且使用地球上的资源,地球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物质资料,为了人类后代的长久生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各国合作关系,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合作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幸福,治理好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才会更加健康,人民才会拥有健康生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也包括人类能够自由幸福的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幸福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呼吁全世界的人类联合起来,世界的是一个整体,任何人和国家都不可能孤立,这就要求我们在关乎人类共同财产—环境方面联手共同保护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3.3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支柱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理念,“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同时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协同发展,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发展成果。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为基础,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不能违背规律。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强调,发展要尊重自然,节制性地使用自然资源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致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善待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观点,“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善待自然的意义在于,倡导我们以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努力维护生态和谐,维护生物链平衡,把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重要任务,制定严格的惩戒法规。其次,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灌输到每一代人的思想中。最后,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都是当代发展的重点,牢牢把握“两山论”,改善自然环境,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基础。
  4 结语
  当今,人类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恢复经济发展,我们更要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只有治理好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界,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人类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哲学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哲学观点与具体国情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从容应对自然生态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生态问题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准则。因此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才能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平稳的持续发展,确保人民幸福健康。只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共赢,实现全球生态文明,构造人类适宜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叶鑫.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5]何成宁.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67-69.
其他文献
东营市是我国重要的产油区,属于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调、城市转型的双重任务.本文通过测量东营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分析了东营市产业结构现状,针对东营市转
摘 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作为我国陶瓷文化瑰宝,具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生产性保护成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生产性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本文在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景德镇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生产性保护路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实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复兴提供参考借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中心建设则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作为经济特区和广东省域副中心,汕头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情况与经验对于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 要:社会资本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但实践过程面临政策、运营、项目平衡、融资、统筹协调等方面难点问题,直接制约着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本文在总结归纳城市更新特点、动态变化及社会资本参与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制约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城市更新;困境及对策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渐从增量扩张阶段走入存量提升阶段,
摘 要:在成德眉资同城化视角下,以2016-2019年为样本期,就空间关联对工业升级的影响展开分析。空间关联对工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空间关联会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外溢,推动工业升级;空间关联会加速工业企业的集聚,提升创新效率、推动工业升级。研究结果显示,成德眉资的空间关联不断增强,经济集聚效应凸显,推动了成德眉资的工业升级。为推动成德眉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要增强周边城市之
摘 要:本文阐述了绿色生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平稳实施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未来深化“一带一路”绿色生态发展及科技创新升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生态;科技创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議以来,我国携“一带一路”辐射地带
案例研究是诠释实践的学术表达和研究方法,是以叙事为主要方式,对某一对象特定情境及其意义进行的描述,被广泛地应用在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案例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
期刊
摘 要: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国际社会一直高度关注并希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本文尝试从工作方法论角度切入,总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特征及其规律性,如采用渐进改革的扶贫政策、逐步精准的贫困瞄准、逐步拓展的扶贫手段、长期稳定的施
在经济新常态下,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完善导致就业岗位需求下降;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就业择业;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创业意
摘 要: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以及孤独经济的崛起,萌宠已经成为人们排解焦虑孤独的主要途径。我国宠物行业较国外起步较晚,在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国内旺盛需求与国内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宠物行业各环节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国内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宠物行业;发展方向;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