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种下的敌意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563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次和几位爸爸妈妈聊天,当一位妈妈说到自己打孩子的事时,我去饮水机倒水了,我注意到,随后陆续有人去倒水了,感觉上大家都是用脚在投票,听到打人这样的事情,大家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来。
  不管怎么样,打人是不对的,更别提父母打孩子了。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里,好像打孩子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是被提倡的,比如最有名的那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调解节目,当事人是一对母女,妈妈很强势,属于“虎妈”型,她说自己一辈子争强好胜,但是,怎么命就这么苦。她叫苦的原因之一,在于自己的女儿,另一位当事人。这位女儿已经人到中年,自己也做了妈妈,婚姻不幸解体,和她住在一起。这中间有种种曲折,而她们来调解的原因是,妈妈要女儿搬出去,女儿不搬,为此母女俩大打出手。
  看上去房子是矛盾的焦点,但往深处挖就可以发现,这位妈妈当年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她是一个一点就着的暴脾气,情绪燃点很低,孩子不听话就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儿,性格懦弱,没有主见,而且对妈妈怀着深深的不满。这个和妈妈争房产的女儿,多次表达了她内心的愤怒与委屈,而这愤怒和委屈其实早在童年时代,当妈妈向她举起手时,就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底。
  经过一番艰难的调解,这对母女表示和好,当她们拥抱在一起时,女儿边抽泣边问自己的妈妈:“那你以后还打我不?”
  听了真令人心酸,此时40多岁的她就像一个14岁的孩子。
  2
  我在想,我小时候可被父母打过?
  不必努力回忆,我的脑海中就自动跳出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件事,当时,爸爸打了我。
  现在想来,起因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仅仅是为一个作业本。爸爸从镇上回来,却没有给我买到老师指定的作业本,我就哭着不上学,妈妈说她帮我缝一个本子,我也不答应。
  现在想来,自己个性胆小刻板不够变通灵活,视老师的权威绝对超过了父母,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而父母大概有点不能理解。
  当时,就因为没有一个合格的作业本,我哭着不肯上学。现在想来,其实也是在父母面前恃宠而骄。
  看到一向乖乖女的我竟然不去上学,脾气不太好的爸爸生气了,打了我一巴掌,打的屁股,下手也并不是很重,妈妈在一边拦阻,又或者火上浇油?我忘了,但我记得的是,打过我之后,爸爸很快就后悔了,为了表示悔意,背着我去上学。
  当时天空正下一点小雨,路有点滑,爸爸背着我走了差不多一两里路,在爸爸的背上,我觉得舒服,也觉得有点小得意,因为爸爸用行动在向我道歉。后来,快到学校时,在跨一道沟时,爸爸不小心摔倒了。我当时并不觉得爸爸摔倒是因为背着我很累,反而觉得有点解气,觉得就是他打了我所以才受到了惩罚。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够小心眼儿的,但当时我就这样想的,爸爸不应该打我。
  其实我的父母都是爱我的,他们尽自己所能给予我童年的幸福与快乐,我也深深地爱着他们。但是,就那次小小的挨打,我却也同样记在心底。
  3
  我再想,我又打过谁?
  我打过女儿,她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可是,我也打过她。
  当时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学民族舞,有个周末她不愿意去练习跳舞,倒在沙发上耍赖,我不希望她养成畏难、懒散的习惯,一定要她去练舞,她不去,劝说无效,加上气馁之下,我打了她一巴掌,也是打的屁股,有点重,屁股红了,她哭了,我拉她起来出门,去舞蹈学校。
  女儿虽然是屈服了,我还是觉得很愧疚,我终于理解了当年父母打我的心情,当时就有一种父母的权威被挑战和蔑视的感受,孩子怎么能不听话呢?但其实,当自己用巴掌让孩子听话后,却有一种胜之不武的悲哀。
  于是,在路上,我小心翼翼地逗女儿开心,她就是不理我。当我问:“平时你最喜欢看到的那些小蜗牛都哪去了?”女儿横了我一眼,冷冷地说:“它们都讨厌你,躲起来了。”
  我尴尬地笑了,女儿将她的愤怒用童话表达了出来,比我的巴掌和呵斥优雅多了。
  从那以后,我不再打她,实在情急之下,轻轻地拍一下以示警告。
  现在,每当我看到打孩子的父母,或者是听到长大了的孩子控诉当年打自己的父母时,我都会替那些父母悲哀。因为,他们不知道,打孩子可以让孩子一时屈服于你,但却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愤怒、敌意,有一天,他们会以十倍的力量反击,让父母为之伤痛。
  一巴掌下去,不知道轻重。这是我们当地人在劝解那些打孩子的父母的话,简单的一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身体上的疼痛、淤青、红肿可以很快消失,但是心理上的疼痛、淤青与红肿呢?也许会烙在记忆里,相伴子女一生吧?
  所以,慢举手,且三思。
其他文献
一  12岁的儿子爱好广泛,性格开朗,很有责任心,很善于照顾小孩,深得周围加拿大朋友的喜爱。自从去年5月,儿子拿到了加拿大红十字会发放的临时保姆执照之后,已经有5个家庭选定儿子成为他们孩子的临时保姆。儿子每次做临时保姆时都很尽责,常常哄得孩子舍不得他回家。儿子在这5个家庭担当临时保姆,虽然自己玩的时间少了一点,但收获也很多,不仅赚了好几百加币,也变得更有责任心。  上个周末是朋友Maddy和Ale
期刊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是个聪明仗义的人。一天,他路过一家茅草房,看到门上有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赶紧从家里扛去一袋米,还送去几件衣服。那户人家十分感激他。原来,那幅对联打一个成语,告诉了郑板桥茅草房人家的困难。小朋友,你知道这个成语吗?  插图 柴新竹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茅草房人家的困难》答案:  缺衣(一)少食(十)
期刊
她,胖胖的脑袋,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微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温柔地望着你时,你便会觉得全身暖洋洋的。  她,性格开朗,活泼起来很招人爱。有时,她会像小孩子般调皮地眨眨眼;有时,她又会像老虎一样瞪着你,把你吓一大跳。她开心时,眉毛轻轻往上挑;生气时,眉毛一皱,眼睛一瞪……哇,赶快逃!  她的脾气很好,你逗她,她不生气,你笑她,她还是不生气,她的名句是:健健康康就是福!  有一次,她买了一件很宽松的衣服
期刊
每当我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总感觉特别的温暖,因为我就有这样一位好妈妈!  你看,每天晚上,为了让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她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把我的作文打印出来发给老师,还给我准备了热腾腾的牛奶,让我放松紧张的心情。香甜的牛奶不但补充了我的体力,还让我信心十足地与困难“对战到底”。  我天天坚持写日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作文的能力一天比一天提高,妈妈为了指导我,趁我睡觉的时候,悄悄地把帮我买的
期刊
莫愁小记者都是小学生,这与我们以前带的中学生不同。孩子们对基地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敢于挑战,乐于尝试,但韧性和耐力明显不足,独立性也相对差一些。因此,我们几个教官商量了一套训练方案,可以说是为莫愁小记者“私人订制”的,重在培养他们自制自立、勤劳果敢、团结协作等习惯和品质。  我们的方案体现出三个“好”。  主题好。针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特点,夏令营期间,孩子们置身军营,按分班编
期刊
名人小档案: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五四运动”的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曾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之职。代表作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家中伴幼子读书,不仅温馨惬意,而且教育意义深远。  罗家伦之所以成为一代教育大师,是因为,从3岁起,颇具文采的母亲,每天都会把他抱在膝
期刊
朱永新教授在《给您一只金手指》的序言中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实践的磨炼。这三个来源是有序排列的,家庭是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的“爱”是无条件的,有两大特点:绝对的负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使用两种“眼睛”——“牛
期刊
千万不要介意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一定是觉得这个家的成员都很好,他爱每一个家人,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我们大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孩子这样问,我们该怎样回答呢?  不恰当的回答  不是啦,各散东西,谁都不认得谁了。  这是对生命最残酷的解释,还颇有点曲终人散的味道。本来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心中已经充满了焦虑,但父母粗心的回答,更是徒增了他焦虑的心情。噢,死亡多么的可怕,那时我将失去爸
期刊
女儿和和今年3岁半,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小闺蜜姜琬宁。琬宁是我们在北京时的邻居,因为我们出国,两个孩子已经8个多月未见,但依然彼此牵挂。趁着我们这次回国,琬宁妈妈带着琬宁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扬州看望我们,让两个孩子同吃同住同玩了3天。  在琬宁和妈妈到来的那天早晨,和和在窗口看到了琬宁,她立刻光着脚飞奔出来,尖叫着:“姜琬宁!姜琬宁!”她们拉着手又叫又跳,兴奋不已。  强迫分享是会呼吸的痛  琬宁在扬
期刊
白天,我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小记者生龙活虎的身影;傍晚,我将一张张图片上传到莫愁网,让家长们看到自家孩子精彩的生活;深夜,我回到宿舍,看到4个小男生憨憨的睡相,不禁想起一位家长给本刊的来信,他满怀忧虑地描述了自己的无奈——儿子就读的学校将青奥会的宣传流于形式,让孩子画画、写宣传口号,但下课却不让孩子到操场上活动,没有将提升体育运动意识这一重要目标落实到孩子身上。这种现象并不止在这一所学校发生,有些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