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及成因分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limi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疲劳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长期存在还会引起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甚至严重者会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关键词:学习 心理疲劳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79-0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善,臻至良好的状态。”按上述说法,一个健康的人,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的要求,即身体保健、心理保健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训练。然而,现实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多只是注重了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躯体和训练有素的社会行为,而缺乏对学生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培养,事实上,中、小学生的生理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处在关键期,因此教育工作既要注意他们的生理疲劳现象,也不可忽视他们的心理疲劳现象。
   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体验,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中小学生的心理一旦产生疲劳,就会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课堂学习;情绪抑郁倦怠,焕发不起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上课萎靡不振,不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下课反而生龙活虎;作业勉强应付,不愿意努力思考和认真完成;有的则可能导致厌学,一进学校就头疼,看见教师就反感,害怕,躲避。甚至严重者还会伴随一系列的不良生理反应。
  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本人就教学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学习者和教育者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从学习者本身来看,导致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学习者过多的焦虑。“焦虑是一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许多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于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过高的焦虑则会干扰和影响学习结果。我们在对中小学生的观察和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生的焦虑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不少学生感到读书太累,没有意思。甚至还会泛化到正常的生活中,没有兴趣来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部分学生还有逃学,厌世,甚至自杀的想法。中小学生感到焦虑的普遍的缘由:(1)升学压力太大,从小学生就接受着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有前途和出息的教导。还有就是频繁的考试压力,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毕业班尤为严重。考试结束之后的成绩和名次排列使学生处在深深的焦虑之中。(2)环境的压力,自己的竞争伙伴考分很高,邻居的小孩考上了好学校,形成周围环境和气氛的压力。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学生之间学习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一直被家长、老师、同学所称赞,因此保持这种荣耀的想法十分强烈,就会对自己主动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较重。(3)家庭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常常提出过高要求,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做法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产生心理疲劳。同时一些家长还经常用“考不上学,你将来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来不断刺激学生,使孩子背负着严重的心理负担。(4)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手段,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特别看重分数和成绩,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就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教育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跟平行班争高低,用个人考不好,就会拖全班的后腿,败坏全班的声誉来刺激学生,使学生心理上背负很大的压力。(5)在考试和作业中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自己的成绩和自我形象不一致。(6)竞赛既可以促进人的学习动机,也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学生心理负荷本来就差,频繁的比赛带来的压力也是造成心理疲劳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7)自身原因。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压力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造成的心理疲劳程度也不一样。
   第二,学习者学习的动机的缺乏。动机是直接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动机的缺乏,势必造成对学习的冷淡态度,这也是产生心理疲劳的常见的因素之一。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学习动机理论论述很多。强化动机理论更多的强调学习行为的塑造要靠外界的不断强化来实现,强化的手段包括鼓励,支持,欣赏等积极手段也包括批评,责罚,侮辱等消极手段。积极的强化手段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我们很少看到这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最多在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能够看到一些,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更多得到的是消极的强化,而这样的强化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厌学,逃学的心理;成就动机理论更多的强调成就感在激发学生上进好学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在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学生每天都在面对偏难,偏怪的习题,很少有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就感,成就感的丧失使学生焕发不出学习的热情,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归因理论则更多的强调归因的重要性,一个人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合理的归因对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而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更多的来自教师的评价,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很主观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失败的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脑子笨,不用功等之类的消极词语,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脑子笨之类的评价让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了学好的信心;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和正确的归因有紧密关系,而且还和自我效能感有关系,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当学生感觉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时就会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时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面对竞争中的失败,考试中的不理想成绩,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都会作出过低的评价,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和实际能力不相符合。
   第三,学习方法不妥。由于学习经验的缺乏再加上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重复和机械的记忆,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劳动量,造成心理疲劳。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一些主要原因:
  1、给学生的信息刺激不当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升学政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1)信息刺激过少,课堂容量太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缺乏新意和时代性;(2)刺激的信息过旧,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刺激的信息过简,学生感觉太容易;刺激的信息过难,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教学方法不当
   方法的单一化,语文课教学总是时代背景、人物介绍、分析段落、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五大程序成了五大程式,自然常识课教学则是就书本讲书本,“笔记本上做实验”,把本来丰富的、有趣的教学内容讲成了干瘪的、抽象的东西。再就是教学速度过慢,本来一节课就能讲完,却用三四节课讲授,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厌烦学习,影响了学习兴趣,阻碍了智力发展。强调“实”是必要的,但一味的为了巩固而降低速度绝适应不了当今的形式。
   3、教师的课堂行为不当
   教育心理学根据教师的不同类型,一般认为教师课堂行为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冷酷的和过严的
  (对比温和的和宽厚的),其课堂行为是活动很有秩序,过多的直接控制,不大给学生权利,缺少交往的动机,经常处罚学生,刻板,固执,对学生的主动性持否定态度;第二种是精明的和生动活泼的(对比迟钝的和沉静的),其课堂行为是刺激的,流动的,支持的,活跃的,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明显;第三种是不安的和焦虑的(对比自信的),其课堂行为是犹疑不决,组织不良,常有情绪挫折,迟钝呆板,容易激动;第四种是过多学者的行为,其课堂行为是有条不紊,强调学习,强调权威,常成为知识之源。我们曾试图以这种课堂行为类型的分类,对一些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心理疲劳情况做详细的分析,初步的研究表明,第一种类型的教师的课堂行为最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种次之,第四种再次,第二种较好。分析起原因,中小学生日益具有独立的倾向,教师过多的课堂行为控制,学生被动性和主动独立学习之间的矛盾易引起情绪危机,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感染学生,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兴趣不浓,学生对这一科的学习兴致也难以提高;教师过多的惩罚和持否定的态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难免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是心理疲劳的前奏。
   以上我们从学习者和教育者两方面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疲劳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提及的是,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的发生还跟学生的神经类型,学生的意志品质等因素有关。要避免和摆脱心理疲劳现象,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促进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我们不仅要找出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更应该找出预防和解决心理疲劳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师大
其他文献
摘 要:弹性分组是差异教学的核心,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动态分组和科学教学、管理的过程。弹性分组教学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讲究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本文从弹性分组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出发,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小学数学弹性分组方式和教学管理方法。  关键词:弹性分组策略 差异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农业标准化生产也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文章基于提出的两个假设,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入手,分析农业生产标
本文通过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系团学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群众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找到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68-01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
摘 要:图形是颇受关注的创意表达视觉语言,图形的表达直接指向广告设计、插画设计等各种视觉领域,图形创意课是现代设计教育训练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本文结合了我近几年在“图形创意”教学中的经验,阐述了在教学过程发现的问题,并对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培养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审美意志,独特的表现形式有机糅和的能力。  关键词:图形创意 创造力 课程整合  中图分
1植物名称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Ledeb.)。2材料类别植株的茎段。3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芽诱导培养基:(1)MS+6-BA 0.5 mg·L~(-1)(单位下同)+IBA 0.2;(2)MS+6
摘 要: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网络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予以防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活动中学习而广受学生的喜欢。作为祖国经济前沿深圳特区的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其天然的优势,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深圳所具备的各种优势,挖潜、开发课程资源,并合理组织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72-01     近几年,我在农村小学进行美术兴趣小组辅导时,尝试让学生画一些黑白画,通过对黑白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写实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黑白画是用黑色进行描绘的一种单色画,在农村小学美术兴趣小组中进行黑白画教
摘 要:本文结合心理调查问卷提出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健康特点为缺乏自信心、对大学生活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目标迷失与徘徊而导致迷惘,但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培养自信心、培养竞争中的合作心理品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等方式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