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入境 回归诗性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古诗文内容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诗歌篇幅短小精悍,意象、意境模糊跳跃,诗歌文字含义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等等特点,都让诗歌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让相当一部分学生视诗歌鉴赏为畏途。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诗歌鉴赏部分往往要一个半月时间,但高考试卷中7分的诗歌鉴赏题,本校学生实际得分平均不过3分左右。而且有资料显示,每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学生平均得分基本上都在3分到4分之间浮动,诗歌教学为什么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究其原因,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高二年级诗歌教学模式里,功利化教学现象比较突出,以考试为指向,多是把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形成以解题为方向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最终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大大弱化。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基本是相关内容的复习,主要是关注学生应试时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提升。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学生自身的诗歌相关知识的积累、情感世界的丰盈细腻、审美情趣的体悟涵泳等,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长时间的积累。
  要改变当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们认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必须一盘棋,从高一年级开始,统筹规划整个高中三年的诗歌教学。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借学校开展岗位竞技月活动,重点关注了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教学,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要依据学生年龄小、诗歌欣赏积累少的特点,课堂教学要“缘情入境、 回归诗性”,引导学生关注意象,读懂意象,感知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以意逆志,以情感人
  诗歌理解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通过本学期开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的诗歌教学更多看重读读背背,基于年龄的特点,更多地强调诗歌本身的记忆,更多看重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而教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体察情感、学会鉴赏的部分较少,学生更多地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很难做到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准确捕捉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蓄的细微的情感倾向。基于以上的考虑,起始阶段,不宜太多传授相关表达技巧,而是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带着孩子沉浸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尤其是针对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带学生慢慢去咀嚼,去引导深入,去感受文字下面蕴积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寻找作品意义,使学生自己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譬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生:青青河边草,诗人如何从青草想到自己的丈夫的?
  师:有同学能帮忙解决吗?
  师:老师先提示一下。青草,还有刚才解读的枯桑、海水,这个在诗歌的表现手法里属于什么手法?
  生:起兴。
  师:那在这首诗中,这样起兴,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你怎么感觉到好了?
  师:在你们众多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你来说一下。
  生:我感觉就是可能丈夫离开的时候,小草还没有那么多,现在河岸边的小草变多了,说明时间过了很久了。
  师:哦,说明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我们来关注一下写草的形容词,有哪些?
  生:青青、绵绵。
  师:好!丈夫刚离开的时候草没有那么多,现在长得很多,沿着整一条河,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还有更深层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青草长得绵延不绝,说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
  师:很好!青草绵延不绝代表“我”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还有一个形容词呢?青青什么意思?
  生:草长得很好,
  师:说明思念怎么样?
  生:思念也很好……(生大笑)
  师:还有没有别的形容词?
  生:浓烈。
  师:对了,浓烈,对丈夫的思念可不是淡淡的,可不像泉水一样,而是非常浓烈,非常绵长,绵延不绝,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能从丈夫离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然后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不断完成自己的新发现,学生思维在不断补充中互相启发,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诗歌的情感体察正是在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歌营造的情境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诗人那微妙的思绪流动和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感知,被挖掘。
  二、追流溯源,丰盈情感
  鉴赏诗歌,一定要读懂意象,诗人通过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特定意象承载相应内涵,如“望月怀远”“红豆相思”“松菊高洁”等等,要能完全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指向,就要了解诗歌实体形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理解某种类型的诗歌情感倾向,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刘剑平老师的《短歌行》教学设计(片段):
  初读
  (1)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读诗2分钟)
  (2)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画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4分钟)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幻灯展示)
  点出关键词(难忘、杜康、断绝),明确“忧”的长久持续,萦绕心头。
  拓展:那酒和悲有关系吗?你能想到与酒有关的诗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结:
  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厚重深沉。
  这种引导就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情意识,就能很快地理解曹操在面临大战前的那份复杂深沉的情绪,理解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再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片)我们说世间唯有情难诉,情中只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在这首诗歌中,思妇的情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诗歌是随着思妇的思绪曲折回旋的。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才算真正读懂。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表达相思的诗歌呢?
  生:《氓》
  师:这个不是相思之情,还有吗?《短歌行》中引用的《子衿》,(展示《子衿》)齐诵。
  师:(解释《子衿》诗句)注意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即使我不来,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消息嘛?即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来看我吗?女子的情感在这里很复杂,而且很浓烈,对心上人非常想念。非常想得到心上人的消息。这时我们可能会想,女子是有多久没有看到心上人呀,但是我们往下看。
  师生齐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原来只有一天没有见而已。
  师:再看来下一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表达这种相思之情。大家齐诵一遍。
  师:今天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再推荐一首相思诗歌《夜雨寄北》,齐诵。
  师:这里也是先表达相思之情,再想象相聚时的欢乐场面。相聚时,我们秉烛夜谈,灯芯被烧黑了,一起来剪掉,继续夜谈。
  朱丽琴老师把三首不同时间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感知,尽管时间在流逝,时代在更迭,但人类的某些情绪是共通的,它们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这种体验感悟式的情感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文本所独有的环境中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也在这一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和升华。
  三、看重逻辑,感化心灵
  一篇好的课堂设计一定有思维流动的过程,一定要能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向未知推进。教师是否高明,就在于能否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问话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意象层层深入的诱导中,从表层意象到深层意蕴的概括、分析、推断中,就是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但诗歌的理解困难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它的多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痛无味”,如何析出诗歌具体、真实的情感指向,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创设情境,拨开层层的语言迷雾,通过意象的品味咀嚼,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最终能靠近作者的思想内核。
  朱丽琴老师教授《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思路就是从意象入手,感知情感,最终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抵达诗歌的思想内核,既让学生沉醉于诗的意境,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请看备课组最后的课堂反馈总结:
  首先整体诵读全诗,然后,由学生讨论生成问题,再由学生回答,由起兴意象与题目互相应和,来串起整首诗歌的理解,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既表达思妇感情思苦喜愁的情绪变化流动,也展示了不同表现手法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同时,放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同类诗歌如何微妙精准地表达情绪,让学生初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用自己语言改编意境,落实内化能力的要求。各环节衔接自如完善,课堂气氛热烈积极。
  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体现年级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关注文本所反映的人物命运、时代特点,引导他们去感受浓厚的文化韵味,以完成自我的精神世界构建,形成自我的生命意识,是所有高一阶段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是最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通过意象,感知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精凝含蓄的诗歌文字营造的抽象迷濛的世界里,缘情入境,通过问题激发兴趣,互相启发深入,互相质疑问难,最终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体察诗歌的意境,使诗歌解读回归其诗性,才能引导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为高二阶段的古典诗歌散文的选修课程做好铺垫和积累。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的具象化目标,是课程以及教育规划制定的基础,生物學科具有独特的学科品质,体现了生物学科与育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众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生物学是对各种生命现象以及活动规律形成正确认知的科学,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以及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以及逻辑关系的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创新精神也是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树立科学意识必不可少。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数学]  科技的发展需要科学,而科学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不断挖掘总结,而这些思维能力是从小锻炼培养的。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学生所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引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语文阅读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课外阅读的拓展和积累尤其重要。为了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和积累,许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最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总结前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与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课外阅
[摘 要:此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敲响了生物安全警钟。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意味着生物安全治理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治理战略高度,野生动物是生物物种重要组成部分,对
何谓“微写作”?顾名思义,“微写作”就是微型写作,是一种根据表达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事物、论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形式。由于这种写作形式具有迅捷反映社会生活、适应不同场合不同群体需要、能激发写作者热情、开放性强等特点,因此不仅受到命题者的垂青,而且受到中学师生的欢迎。  事实上,“微写作”这种命题形式,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虽不能说年年亮相,但也可以说是屡屡出现。远的不必说了,就今年而言,就有3
[摘 要:兴趣是人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于幼儿来讲也是如此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探索中调动思维与想象力,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活动融合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获得满足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融合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关
近几年来,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和题型变化较大。尤其是对字词考查的试题,变化更加显著。2009年的题型为填空题 ,2010年以后则变为选择题。2010年、2011年的选择题内容为单个词语的字音及字形的考查,2012年则注重字音与字形的辨析与比较。题量也有变化:2009年考查的数量为4个词语,2010、2011年增加至24个字词,2012年又增加至28个字词。由此可见,现在的中考试题对学生字词识记
[摘 要: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之一,因其开启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大幕而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拉丁文代表作《秘密》(Secretum)通过内心反省的方式重新探讨了人生幸福、人的意志、死亡、恶习、美德、尘世之爱、尘世荣耀等重要主题,抒发了具有明显人文主义特色的伦理观念。其中在论“贪婪”的部分,作者首次正视人对于财富的欲求,为“贪婪”正名,提倡顺从本性,有节制地满足人的
[摘 要:本文对基于智慧环境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线上线下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英语教学理念,拓展学生英语视野以及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营造良好智慧教学环境等实施方法,希望能为提高大学英語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智慧”环境;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改革,智慧教育理念被逐渐深化,推动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强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亦是如此,而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将以“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启示与思路”为题展开讨论,帮助教师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中有效地展开劳动教育活动,并根据所获得的启示来丰富进一步的探究思路。  关键词: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