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核心:电子货币

来源 :互联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电子货币的认识趋于一致:电子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讯手段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也就是说,电子货币是一种以电子脉冲代替纸张进行资金传输和储存的信用货币。
  


  一、电子货币的特点与功能
  
  电子货币从面世到现在,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电子货币运行载体和工具,银行信用卡和电子资金传输系统(EFT),则早已有之。它们是电子货币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无现金、无凭证结算的实现,电子货币才得以面世。
  电子货币是在传统货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货币在本质、职能及作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如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脉冲代替纸张传输和显示资金的,通过微机处理和存储,没有传统货币的大小、重量和印记。电子货币只能在转帐领域内流通,且流通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货币的流通速度。传统货币可以在任何地区流通使用,而电子货币只能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使用。传统货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电子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其使用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并且在使用中,要借助法定货币去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结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电子货币对社会的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电子货币在转帐领域内流通,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银行,从而避免了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这样可以筹集信贷资金,支持商品生产和流通。电子货币流通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货币,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电子货币通过微机转帐系统处理各项业务,不需动用纸币。这样可以减少印刷开支,节约流通费用,节省社会劳动,增加营业收入,增加其他行业劳动力,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电子货币凭银行卡使用,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安全可靠,不受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商品交易的实现。
  电子货币的主要特征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通用性、安全性、可控性、依附性和起点高。通用性是指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中的特有简便性,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金额限制、不受对象限制、不受区域限制,且使用极为简便。安全性是指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对风险的排斥性。可控性是指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将电子货币的流向和流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电子货币正常流通。依附性是指电子货币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依附关系。起点高是指基础高,即经济基础高、科技水平高以及理论起点高。
  电子货币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转帐结算功能:直接消费结算,代替现金转帐;
  2、储蓄功能:使用电子货币存款和取款;
  3、兑现功能:异地使用货币时,进行货币汇兑;
  4、消费贷款功能:先向银行贷款,提前使用货币。
  
  二、电子商务与电子货币
  
  70年代以来支票和现金支付方式又逐渐将主导地位让给银行卡,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支付过程的“现金流动”转变成“票据流动”。伴随着银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银行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上述“现金流动”、“票据流动”进一步转变成计算机中的“数据流动”。资金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以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方式进行转帐和划拨,是银行业推出的一种现代化支付方式。这种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商务中。
  在电子商务中,银行是连接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电子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以一个简单的网上交易流程为例,首先买方向卖方发出购物请求;卖方将买方的支付指令通过支付网关送往卖方的收单行;收单行通过银行卡网络从发卡行获得授权许可,并将授权信息再通过支付网关送回卖方;卖方取得授权后,向买方发出购物完成信息。如果支付获取与支付授权不能同时完成,卖方还要通过支付网关向收单行发送支付获取请求,已把该笔交易的资金由买方转账到卖方的账户中。银行与银行之间通过支付系统完成最后的行间结算。从上述交易流程中不难发现,网上交易可以分为交易环节和支付结算环节两大部分,其中支付结算环节是有包括支付网关、发单行和发卡行在内的金融专业网络完成的。因此,离开了银行,便无法完成网上交易的支付,从而也谈不上真正的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通常在专用网络上传输,通过POS、ATM机器进行处理。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上金融服务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网络金融服务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包括网上消费、网上银行、个人理财、网上投资交易、网上炒股等。这些金融服务的特点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及时的电子支付与结算。此时,电子货币的种类和形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Internet上的电子货币系统包括信用卡系统、电子支票系统和数字现金系统等。
  
  三、电子支付工具
  
  1、电子信用卡(电子钱夹)
  信用卡支付是电子支付中最常用的工具,信用卡可在商场、饭店、车站等许多场所使用。可采用刷卡记帐、POS结帐、ATM提取现金等方式进行支付。在电子商务中最简单的形式是让用户提前在某一公司登记一个信用卡号码和口令,当用户通过网络在该公司购物时,用户只需将口令传送到该公司,购物完成后,用户会收到一个确认的电子邮件,询问购买是否有效。若用户对电子邮件回答有效时,公司就从用户的信用卡帐户上减去这笔交易的费用。现在更安全更先进的方式是在Internet环境下通过SET协议进行网络支付,具体方式是用户网上发送信用卡号和密码,加密发送到银行进行支付。当然支付过程中要进行用户、商家及付款要求的合法性验证。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用卡的卡基由磁条卡发展为能够读写大量数据、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卡,人们称其为电子信用卡或电子钱夹。电子钱夹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WWW浏览器或与WWW浏览器结合的电子支付工具,它可以显示使用者还有多少钱存在自己的智能卡上,并且在相互认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多个电子钱夹之间划拨资金。有一些电子钱夹还可进行无线数据通信,使电子支付更具生命力。
  使用电子钱夹时,通常要将电子钱夹接入银行网络,还要综合应用电子钱夹软件、电子钱夹管理器、电子钱夹记录器和电子钱夹系统等。
  2、电子支票
  电子支票包含三个实体,即购买方、销售方以及金融机构。当购买方与销售方进行完一次交易处理后,销售方要求付款。此时,购买方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一个唯一的付款证明(相当于一张支票),这个电子形式的付款证明表示购买方账户欠金融机构钱,购买方在购买时把这个付款证明交给销售方,销售方再转交给金融机构。整个事务处理过程就像传统的支票查证过程。当它作为电子方式进行时,付款证明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出示证明的电子流。更重要的是,付款证明的传递和传输、以及账户的负债和信用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购买方和销售方没有使用同一家金融机构,通常将由国家中央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协同控制。
  电子支票方式的付款可以脱离现金和纸张进行。购买者通过计算机或POS机获得一个电子支票付款证明,而不是寄张支票或直接在柜台前付款。电子支票传输系统目前一般是专用网络系统,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设备、软件及一套完整的用户识别、标准报文、数据验证等规范化协议完成数据传输,从而控制其安全性。这种方式已经较为完善,主要问题是如何扩充到Internet 网络,以Web方式操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将逐步过度到公共互连网络上进行传输。
  3、电子现金(电子钱包)
  电子现金是以电子化数字形式存在的现金货币。电子现金比现有的实际现金(纸币和硬币)有更多的优点,实际现金要承担的较大的存储风险、高昂传输费用、较大的安全保卫和防伪的投资。电子现金的发行方式包括存储性质的预付卡(即电子钱包)和纯电子系统形式的用户号码数据文件等形式。
  电子钱包:用户可以购买特定销售方可接受的预付卡。预付卡和储蓄卡一般是用于小额支付,在很多商家的POS机上都可受理,而且为增加系统的可受理性。例如银行发行的具有电子现金功能的智能卡,各种储蓄卡等。
  纯电子系统:纯电子数字化现金没有明确的物理形式,它将以用户的数字号码的形式存在,这使它适用于买方和卖方上处于不同地点的网络和Internet事务处理中。付款行为就是从买方的数字化现金中扣除并传送到卖方。实际的数字化现金的传输过程通常经过公钥或私钥加密系统以保证只有真正的卖方才可以使用这笔现金。
  仅从技术上讲,各个商家都可以发行电子现金,如果不加以控制,电子商务将不可能正常发展,甚至由此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电子现金的安全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包括限于合法人使用、避免重复使用等。对于无国界的电子商务应用来说,电子现金还在税收、法律、外汇汇率、货币供应和金融危机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潜在问题。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经济金融管理制度,保证数字货币的正常运作。
  4、其他各种电子货币
  除了上述的电子信用卡、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外,还有电子零钱、安全零钱、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这些支付工具的共同特点都是将现金或货币无纸化、电子化和数字化,利于在网络中传输、支付和结算,利于网络银行的使用,利于实现电子支付和在线支付。
  电子货币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它将在国际金融活动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刚刚开始,建立电子货币系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保证。作为电子商务资金流中的电子货币,必须在安全性、及时性、保密性、灵活性和国际化等方面均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才能保证在电子商务中可靠地应用。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又称为智能大厦)的概念和实践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的主要特征是,在建筑的弱电系统中引入数据通信的技术,建立可以向用户提供共享的数据通信的设施以及实现大楼设备自动控制和集成管理。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适应了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因此发展迅速。在信息化社会中,一个现代化大楼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