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我不能置身事外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的感觉,是可穷尽。
  ——梁宁
  在IT界,梁宁被誉为“神一样的产品经理”,雷军说她是“中关村第一才女”。从2000年至今,她历经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风大浪,见证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与更迭。

理想幻灭寻找光


  1995年6月30日,200名联想中高层被召至公司六楼会议室,共同见证了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最终输给了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的职务,柳传志掩面而泣。
  这场影响联想未来发展路线的会议发生时,20岁的梁宁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是联想程控交换机部的一名实习生。一年后,毕业的梁宁正式入职联想,做了部门经理。与枯燥的写程序相比,她更擅长与人打交道。工作两年,23岁的梁宁做了事业部的副总。
  2000年,梁宁决定离职。她想干一件大事,对整个IT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时间放在每天进货出货计算毛利上。这是受倪光南影响。1999年,倪光南离开联想,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中,主张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建议政府采购应倾向国产软件。梁宁深受其鼓舞。
  2000年至2002年,作为倪光南的助手,梁宁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但最终,芯片做出来后却溃败于整体系统生态。2003年,倪光南还在坚守,但梁宁选择了离开,她非常难过,觉得自己是一场伟大牺牲战里的逃兵。
  在外人看来,梁宁拥有很高的起点,而且还算成功。可她说那是理想幻灭,走向庸俗的开始。也是从那时起,梁宁觉得自己无问东西的青春期结束了。

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梁宁特别想做记者。于是,她找到CNET(美国CNET Networks国际媒体旗下的业务,以业界公认的领先旗舰媒体覆盖IT行业和数字生活领域)的负责人王路,王路让她接管一个数码杂志的总经理。她本以为是做文字工作,实际上干的却是广告销售的事情。
  2004年初,梁宁有了创业的想法。此后的十年,梁宁用“甲乙丙丁”形容自己:“2004年,我代表CNET China谈收购蜂鸟网,当甲方。2008年,我拿了雷军的天使投资创办旅人网,当乙方。2011年,我把旅人网卖给腾讯,当丙方。2014年,我在腾讯管理旅游业务,被当作腾讯投资同程网的附属条件卖给同程,当丁方。”末了她说:“创业多年,所有努力一笔勾销,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甲乙丙丁命’。”
  其实,梁宁在创业初期就差点一蹶不振,而雷军给了她最有力的支撑。当时,梁宁的公司遭遇窘境,作为投资人,雷军在投资一年之后,问:“公司还有钱吗?”梁宁如实回答。雷军很吃惊:“为什么还剩这么多钱?”梁宁说因为是第一次创业,信心不足,怕还没来得及把产品做好,钱就花光了。所以,她选择以战养战,一边做旅游网站,一边还做点广告公司的生意,帮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做宣传策划赚点小钱。雷军眉头紧锁:“以你的才华,如果你想做广告,大可以加入任何一家大广告公司,做一个优秀的广告人。但你现在创业,作为创业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是CEO的精力。你应该全力以赴,把10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上去。不管花多少钱,重要的是把你的构想做出来。作为投资人,我宁愿承担资金的损失,也不想看到你守着一个小广告公司,耽误时间。”这番话,让梁宁受益匪浅,让她明白,就算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也要在能力范围内,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世界如此精彩


  如今的梁宁是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她的《产品思维30讲》讲座一座难求,用学生的话说,“满满的干货”。她将来自于互联网第一线的经历,变成了讲义,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业信念。
  当老师,是梁宁的快乐所在。她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主题为“人生重要的天分是快乐”。她说:“你照着PPT练习三次就会不爽,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大会对着PPT练习一百次依然乐此不疲;你打扫卫生时可能会不爽,而有人一天打扫三次却不厌其烦。同样一件事,有人不爽,有人快乐且不厌其烦。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一直乐于坚持做下去的事,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每个人都无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你会情不自禁地在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投入一万个小时在那里。时间久了,你就会与众不同。”
  而在与业内大咖相处的经历中,梁宁也得出结论: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于是,她把人分成了三种:普通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和杰出的人。
  什么是普通人?就是快乐没有那么强烈,痛苦也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他们的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相对平稳地运行,不会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从而没完没了地折腾。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当他沉下心做某件事时,他不厌其烦地乐在其中,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诧异或者不理解。而杰出的人就是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像万蚁噬心般痛苦,可以不惜代价和努力去争取。
  一个傳记片对梁宁影响颇深。片中一个英国小男孩看着猫王的表演,各种羡慕与难过: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为什么我不能像他这样?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
  梁宁也谈起雷军。雷军23岁大学毕业入职金山软件公司,一干就是16年,从程序员做到CEO,带领金山软件公司上市,30多岁就实现财务自由。这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绩,但那时候的雷军异常痛苦,他受不了同时期的其他大佬走在他前面、比他强大。正是这种痛苦,驱动了雷军在2010年克服了“再创业,若失败我就身败名裂”的恐惧,重新出发,创立小米。
  尝试,努力,失败,再出发……经历过时代阵痛,也历经了自我涅槃式的成长。如今的梁宁,终于找到自己的天分所在。恰如她所说:“世界如此精彩,我们不能置身事外。”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江苏省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有2000多名职工,其中很多是双职工家庭。朱扬清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朱扬清是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妻子陆爱芬在产科担任护士长。    神经外科的病人病情重,情况急。医生抢救病人、做急诊手术常顾不上吃饭。2015年一天中午,朱扬清刚捧起饭盒,突然救护车送来了一名遭遇车祸的女性,她重度昏迷,奄奄一息。  朱扬清立即进入抢救状态。他利用绿色通道,与死神赛跑,安排手术,争分夺秒。病
期刊
凌晨4:30起床,做家务,烧早饭;7:30带着队员做村庄保洁工作,一直忙到10:45;12:00继续巡查环境,清理角角落落,下午4:50收工——这是张阿大每天的安排。而实际上,手头要是有活,他就依然忙个不停。    张阿大是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丰田村的保洁队队长。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脸上纵横着不少皱纹。从2001年负责村保洁工作开始,54岁的张阿大不曾忽视过任何一个角落。多年来,他的努力让丰田村的
期刊
要说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最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非张福良面店莫属。街心公园旁的这家面馆连招牌都没有,却有着不小的名气。    每天从浙江桐乡运来的湖羊,是张福良面店最佳的食材。凌晨2点运来的羊肉,经张福良夫妇四个多小时的细心烹饪,变成了清晨的鲜香美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食客。  1987年张福良从八都供销社离职后,便和妻子吴国英创业卖面,一晃眼就是30年。从每年8月8日一直营业到次年5月5日,可以说是一年
期刊
在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水家港村,有一对夫妻。多年前,丈夫周建兴身体大面积烫伤,确认为三级肢残。妻子钱学芬不离不弃,与丈夫相携相守,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2003年意外发生之初,疼痛和心烦,让伤病中的周建兴频频发脾气。钱学芬理解丈夫的心情,默默地为他换药熬汤,悉心地为他擦身更衣。丈夫躺在床上感觉无聊时,她就为他读报纸、讲新闻。“不要急,会慢慢好起来的。”钱学芬贴心的开导让丈夫
期刊
廿三载春秋,张海英经历了风风雨雨,看过了生死别离。常人眼中,她命运多舛,但她怀着信念和美德,为人生寻到另一种可能。    张海英一家生活在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南新社区,43岁的她每天都很忙。事实上,自1995年嫁入夫家后,她没有轻松过。  当年,张海英婚礼前夕,丈夫的哥哥遭遇车祸去世。噩耗传来,其母李月仙悲伤至极。张海英立刻来看望李月仙,陪伴和安慰未来的婆婆。为此,张海英的婚礼推迟了半年才举行。  
期刊
去年除夕,高金明的邻居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是中国好邻居。”下面还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高金明的老伴高彩明和邻居们聚在一起,准备着大年初一早上的顺风团子,情景温馨和谐。    高金明是是盛虹集团的一名业务员。他一家人生活在苏州盛泽镇七庄村3组,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  高金明母亲是个热心肠,很得邻居们信任。有的邻居有事出门,会把家里的大门钥匙交给她保管。遇到下雨或天色将晚,她就会帮邻居收
期刊
2017年大年初一,吴江的上空洋溢着喜庆气氛。早晨8∶25,黎里镇跃进村的周根宏在蓝天微信群看见一条消息:阳澄湖有人溺水,请求苏州蓝天救援队协助打捞。周根宏马上告诉家人,说要去执行任务。  今年46岁的周根宏是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是苏州市美和医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根宏在救援队担任南区联络官,每年参加救援时长近600个小时。2014年,经战友介绍,他加入了救援队。救援队中大部分人是退伍
期刊
在苏州盛泽镇水澈弄,戴凤宝是大家都喜欢的“贴心好邻居”。她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孤寡老人张芙钰,成就了当地一段佳话。    “我还是十来岁的小姑娘时,就认识张芙钰了。”戴凤宝回忆说,“那时她的丈夫在上海工作,她一个人住在盛泽,看她挺孤单,有空时,我就去陪她说说话,解解闷。”  后来,张芙钰随丈夫去上海定居。多年过去,上海实行精简还乡政策,张芙钰又独自回了盛泽。张芙钰没有子女,丈夫去世后,她仅靠抚恤
期刊
茶在壶里醒着。  音乐轻柔,若有若无;鸟啼三两,不慌不忙。窗外,树木伸开了手掌,接纳欲滴的春色;草们挺直了腰杆,却耐不住风的撩拨,恣意晃荡。  我们静坐,凝神,等待——壶中的龙井,將告诉我们春的消息。  春的消息,我们读过太多。麻鸭在池塘里凫游过后的一声惊呼,蜡梅在一阵风后激零而下的一滴清露,婆婆纳星星似的镶嵌在草丛中,眨着迷离的蓝眼睛。桃花“吱”地一声,绽开第一道笑纹。柳条一行一行,漫天漫地飘忽
期刊
舞台上,尽管往来者匆匆,却依然不缺匆匆中的永恒。到底是曾小敏在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在塑造着她?是生活的点滴教曾小敏学会了沉淀,还是角色的替叠让她习惯了思考?  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没有躁动,没有不安。不经意抖落儿时梦  13岁时,曾小敏误打误撞进入粤剧行业,与四五岁便学粤剧的孩子们相比,她入行晚了许多。对于她来说,粤剧的启蒙仅来源于妈妈爱听的小曲儿。  曾小敏起初想进入美术领域,没想到因朋友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