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粪肠球菌引发Fournier坏疽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0岁,因“阴囊弥漫潮红肿胀4d,破溃坏死2d”于2011年9月21日来我院就诊.4d前阴囊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肿胀,自觉疼痛,颜色逐渐加深,红斑表面出现水疱、大疱和血疱.2d前表面破溃形成两处溃疡,伴大量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疼痛剧烈,同时出现高热,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无寒战,无肌肉疼痛,无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既往史:风湿病5年,一直服用糖皮质激素,无任何家族性疾病.查体:体温39.4℃,脉搏8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体型肥胖,体质量95 kg,可见Cushing面容,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其他文献
患者男,66岁。2012年1月初开始出现头痛、恶心。起病后约3d出现左侧肢体乏力,起病后6d左侧肌力减退到1度,意识模糊。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顶枕部病灶(图1),疑为“脑梗死”进行治疗,在使用“皮质激素”和“脱水治疗”1周后,左侧肌力恢复到4~5度、意识状态好转后出院。出院后2d,肌力再次减退到1~2度并出现明显的定向能力障碍,复查MHI发现右侧顶枕部多发囊性病灶(图2),拟“脑脓肿”,使用甲硝唑、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 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已经分离出100多种HPV亚型,其中感染生殖道上皮细胞的有40余种。根据致病力的不同,HPV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其致病性不同,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最为密切,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心。我国女性性工作者HPV感染特征的评估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湖
目的 了解浙江省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利用传统药敏检测法和以PCR为基础的DNA测序对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88例结核病患者中分离的188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耐药分析和rpoB基因突变分析,观察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耐药的关系.结果 188株临床分离株中有57株为耐药株(30.3%),其中单耐利福平18株(9.6%),单耐其他抗
目的 分析骨科患者伤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999例住院患者伤口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双向纸片法确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以头孢西丁纸片法判定.采用WHONET 5.4软件作耐药率统计.结果 999例患者的感染伤口中共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9(TLR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50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及同期体检的16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TLR7IVS2-151(rs179009)基因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
2013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计委)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首例患者:上海市患者李某,男,87岁,2013年2月19日发病,3月4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笔者曾于2月26日应邀会诊该首例患者,当时患者一家三口先后出现发热、重症肺炎,而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或降低,当地有关部门对患者样本检测已知病毒均阴性,因为发现其临床症状与甲型流感相似,故
患者女,37岁,因右小腿内侧丘疹破溃1个月于2012年9月来我院就诊.就诊前1个月患者右小腿内侧出现一0.5 cm×0.5 cm大小红色丘疹,迅速破溃,无明显疼痛及瘙痒,起病前虫咬或外伤史不明确.破溃数天后局部出现肿胀不适,溃疡处有脓性分泌物,轻度疼痛,来我科就诊,考虑"软组织感染",给予莫西沙星口服,1次/d,疗程6d,结果无明显改善.就诊前2周右小腿内侧原溃疡上方出现一皮下结节,局部皮温高,伴
目的 探讨非侵入性检查评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门脉血栓、既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已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或脾切除断流术等治疗者.依据内镜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组和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组,收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彩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存在3种亚型,即PPARα、PPARβ/δ和PPARγ,目前关于PPAR与肝脏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癌等[1-2],PPAR与肝衰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但已有研究结果提示PPAR与肝衰竭的发病关系密切,本文重点综述了PPA
在人工肝研究领域,血液灌注、血浆置换等技术和方法被称为非生物人工肝,系主要通过其机械性血液净化原理清除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达到治疗肝衰竭的目的.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具有拮抗巯水性胆酸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内源性胆汁酸排泄并抑制其吸收,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抑制炎症等作用.本研究对血液灌注和血浆置换两种典型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熊去氧胆酸,通过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的损肝物质达到改善肝脏功能进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