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数十年的“短缺”之后,今天终于听到一个相反的名词被大量引用,这就是“流动性过剩”。比如,GDP在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屡创新高;2007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就相当于2004年的全年财政收入,增进速度前所未见;股市是热钱涌动,打新股的资金动辄以上万亿的天文数字来计算。这一切都显示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整体发展的伟大成就,世人为之瞠目。
“流动性过剩”在今日是客观性存在,必须给予相应重视。对这一问题应如何看待并给予很好的解决呢?首先应当肯定,这是个大好事,过剩总是比短缺要强得多。我们多年来一直在为资金短缺问题所困扰,为此曾经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外资,不惜贴本增加出口。现在是可以运用的货币大幅度增长,这应当是个天大的好事。但过剩行为如果严重,投机现象成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存在众多不利因素。
“流动性过剩”现在是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口中的热门话题,并就此提出种种构想与预防举措。但在一般的老百姓眼中,大家关注最多的可能不是过剩,而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可见的种种的不足。实际上,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政府公共品短缺和不适当地控制投资增长造成的后果。
中国依然是“短缺经济”
看似资金过剩、经济过热的背后,其实仍然是短缺,甚至是严重的短缺。看起来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实际上在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额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高昂的代价;打工者为获得每日低下的工资要付出长期离家、夫妻分居、父母子女离散的代价;居民的未来预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致使消费水平低下,储蓄超常增长。看起来是许多产品积压库存,实际上是消费不足,消费结构严重失衡;看起来是许多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众多领域投资不足、结构失衡。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短缺,因为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话有待商榷。比如,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生活成本日益高昂,工资收入不见上涨的问题;子女上大学受教育问题等等,都成为新时代的新景象。这些都是短缺。再如,一边是每平方米万余元、一套总价动辄上百万;一边大家需要的每幢住宅六七十平米,每平方米三五千元的低房价难以寻觅。这都是一种严重的结构性短缺。
若把公共品也考虑在内,中国依然是“短缺经济”。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到位,该花钱的地方没有花到、花足;公共设施的拥有、建造,还有相当的短缺与不到位。这种公共品的短缺正是今日问题存在。著名经济学者刘福垣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着三大短缺和一大根本性矛盾,即社会保障短缺、教育短缺和房地产短缺;城市工商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一大根本性矛盾。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数亿农民仍然处于温饱或贫困状态,即使比以前有了相当富裕,但仍处于随时都可能重新陷入贫困状态的境地;城市里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贫民。不看到这一基本国情,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计划经济时代“短缺”与如今“短缺”有何区别
现在的短缺与以前的短缺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是全方面、全方位的短缺,是拿着钱财买不到东西,是被迫票证供应的短缺。目前的短缺则只是在总体比较富裕或过剩之态下的某种结构的短缺。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则还属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还属于“流动性不足”。这种评价是恰切的。今日的短缺并非大家无处吃饭,无家可归,精神与物质大众化式的绝对性、普遍性短缺,而主要变现为一种相对性的短缺,是部分人员相当富裕,甚至是号称穷得只剩下钱了的富豪阶层,而大部分人员还相对处于温饱状态,还有少部分人员依然处于贫困境地。今日的短缺,并非大家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贫困,而是基本生活条件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则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欠缺。
同时,改革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这一成果的分配是否公平,是否各个阶层、地域的人士,都能均等享受改革的丰硕成果?
我国的分配政策,一直遵循着“效率与公平兼顾,效率优先”的原则。这在经济不够发展的状态下是必须的。但在目前经济增长快速,活力明显,社会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开始较多出现之时,就必须考虑将效率优先转变为公平优先。国家更多的财力不是用来继续增进经济增长,而是应放在维护社会的较大公平上。需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发挥政府对市场缺失的弥补作用,通过建立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综合运用贴息、减免税等政策扶持手段,引导城市、东部的过剩流动性流向农村和中西部。
政府有钱了,不仅仅要考虑政府应当做什么,还需要考虑如何将纳税人的钱财运用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绝非简单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能奏效。纳税人的钱,绝不应由某些政府官员任意挥霍。不论这些钱财是以何种名义加以随意使用。(作者系浙江大学金融学教授)
专家观点
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短缺和一大根本性矛盾
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永远没有资格谈什么剩余,短缺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永恒的难题。
社会保障短缺。社会保障是个公共品,是按要素分配的平衡器。由于现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使得老百姓有了钱也不敢花,有钱就去存银行。银行看似赚了钱,其实赚的是失业。因为那么多钱转化不了投资,转化不了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只能成为库存,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就会失业。
教育短缺。个别地方义务教育不义务,于是家长只得为孩子的教育存钱,于是大量教育进口(即送孩子出国念书)。现在最短缺的教育是实用教育,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说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合理。
房地产短缺,缺的不是高档商品房,而是普通工薪住宅。创造中国60%GDP的中国产业工人,他们的工资里并没有包含购房资金,只有租金,但现在许多地方还没想到要替他们盖他们租得起的房子。这个缺口一年有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中国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城市工商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中国经济一大根本性矛盾。解决矛盾的出路只有加速城市化——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