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如石 甸甸之沉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作者说,做编辑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块石头”。这一“石头”之喻,是他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院子里的一块石头引出的,这块石头上刻着“编辑三问”。铭鉴所指的“石头”,就是“编辑三问”所体现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但作者绝不讲一般的空洞道理,而是糅合着他的亲历、亲见、亲闻,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引人思索的“文眼”。加之铭鉴知识丰赡,文笔清新,行文毫无枯燥说教气,正吻合了目前大众对阅读的需求——有益而又有趣。
  这个集子既是他对编辑出版的理论思索,也是他多年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实践感悟。铭鉴说,“出版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一连串选择的过程,”它既是思想的选择、科学的选择,也是艺术的选择、趣味的选择,选择中要防止的,是不能让赵公元帅扰乱选择的眼光。铭鉴在他的出版编辑活动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参与主编、责编或策划的图书,诸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鉴赏大成》《文化鉴赏大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文艺探索书系》《朱光潜美学文集》以及《中国茶经》《中国酒经》《中国食经》《中国衣经》等书,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金量”,不仅传播了优秀文化,而且实现了出版业特有的文化积累功效,其中有些书是可以“潜入历史,化作永恒”的。
  作者对有些出版人总是仰视电视,一味跟着电视走的做法,是摇头的。这和我可说是“心心相印”。我曾说过,电视和出版各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那些娱乐性的一次性的消费文化,电视搞就可以了,出版不宜再浪费社会资源,去推波助澜。如果一味跟着电视走,甚至成为电视的附庸,那就会丧失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上的深度使命,最终丧失自己。由此可见,文化追求这块“石头”,实在是出版人的灵魂。
  作者也是他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者。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很有影响的《文艺探索书系》,铭鉴是策划者。他在编辑前言中写道:“精神劳动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精神是一种开拓精神,它体现了追求真理的虔诚和执著,体现了创造意识的清醒和强烈。”这种“清醒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别了,(文化与生活)》一文中也有着体现。《文化与生活》曾经是本具有很大影响的刊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编辑方式愈来愈不适应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为另一种杂志,作为主编的郝铭鉴,是“笑着和昨天告别”的。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抱残守缺,是难以发出这样坦然的“笑”的。更能体现作者创新精神的,是他策划创办了《咬文嚼字》。这个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小刊物,经过他的悉心经营,办得风生水起,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出版品牌。在一次优秀出版人的评选会上,我曾说,许多刊物的主持人,这个人可以,换一个人也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咬文嚼字》来说,没有郝铭鉴,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刊物。郝铭鉴为《咬文嚼字》的诞生与成长,付出的热情、学识、智慧、精力,是难以换个人来代替的。
  与创新相联系,作者反对“一窝蜂”出版,反对“跟着别人脚印走路”,主张记住“我是谁”,走自己的路。这点,在《我到哪儿去了?》《丹麦有条海滨公路》《悼“土掉渣”》等文中,都有生动的表述。想当年,我们在讨论编辑工作时,铭鉴也不时会讲出个性化语言,使一些庸常的说法别开了新生面,给人以新鲜的触动。
  郝铭鉴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才文才俱佳,是出版界的才子。他编书、买书、评书、读书,也写书。前不久出版的《文字的味道》,和这本书一样,也是随笔集,让读者嚼得津津有味。他的随笔风格特点,如同他在《新年旧愿》一文中对他的作者提出的写稿要求一样,有四个“点儿”,即新点儿、实点儿、活点儿、短点儿。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这也体现了他的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不尚空谈,不作诳语。这种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态度,配之以生动活泼、富有才情的笔墨,使他写的书亲切而多味。
  作者曾自谦文章缺乏深度,比较浅。我想,这个浅,恰如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所指出的,“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也可以说犹如一汪可赏可玩可品可饮的澄澈池水,在书林的万千景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亮丽。
其他文献
一 研究对象的确立及问题的提出    文章所说的运动类词条指的是多义词,主要是具有两个义项的词语。只有一个义项的单义运动类词条不在研究之列,因为单义词不存在义项排序问题。比如:  【跳水】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从跳板上跳入水中,身体在空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举重】男子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以抓举、挺举两种举法举起杠铃。  有的词条虽然是多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但是另一个义项与体育项目无
期刊
一 消费社会及其本质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把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过程描绘为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在过去的400年里荡涤了统治人类大部分历史的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次革命仍然在进行中,但在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次革命正让位于另一种形式的革命一一即随着由生产时代转向消费时代而产生的全面的社会演变。”大卫·里斯曼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带领着西方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期刊
中国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出现专门以新闻学为研究内容的学术团体。紧接着,戈公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报学社,黄天鹏在北京倡议成立了北京新闻学会,北京平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新闻系也成立了新闻学会,但是这些社团都没有明确把无产阶级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期刊
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经济、教育等各行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利益,也导致了很多侵权行为的出现。无限制的数字服务器的出现,一方面致使版权的传播形式、载体方式和营销管理手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拓宽了版权市场容量;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有形纸质版权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大量的作品被下载和复制,网络版权受到极大的挑战。互联网是世界性的,不存在时间
期刊
《编辑之友》分别在2010年第11期和2011年第2期刊登王青先生的长篇文章《开明书店的编辑们——为纪念开明书店创建八十五周年而作》,详细介绍了开明书店同仁夏丐尊、叶圣陶、王伯祥、傅彬然的编辑史实。适逢开明书店创建85周年之际,当年由叶圣陶先生编写课本文字,丰子恺绘制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在尘封了60多年后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度在市场上卖到脱销。那些筚路蓝缕的编辑们
期刊
一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体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他强调媒体融合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中国人民大学蔡雯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而中国
期刊
从刻字到活字印刷,从铅字排版到照相排版,从电脑排版到网络出版,数字化出版已势不可挡。而且,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快速、便捷,便于复制、传播。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数字出版产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数字技术提供商在加速度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方正阿帕比公司原来是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业务,而且,多年来积累了30多万本电子书;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拥有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资源全文数据库以及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一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只要完成上级模式交给的出版任务,便可万事大吉。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袭,原有的机制体制显然已不能够满足出版业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应直接导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出版单位的每一个单品种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加之纸张涨价、印刷成本上升、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崛起等等因素,使得出版单位纷纷惊呼出版产业越
期刊
一 引子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强烈,著作权官司明显增多,出版单位不胜其烦。  2008年,齐白石后人在50年保护期最后一刻提起诉讼,引起广泛关注。  2007年是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逝世50周年。齐良怜、齐良芷、齐良末、齐金平、齐展仪、齐秉颐、齐来欢、邓桐生、尹寿山9人,代表数以百计的齐白石后人将全国24家出版社及公司告上法庭,从而拉开了齐白石作品版权维权的大幕。沈阳市中级人民
期刊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促进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了十四章和十六章。在编排顺序上,“乡土中国”在前,“生育制度”在后;而按照写作与出版时间则是“生育制度”在前,“乡土中国”在后。因此,依照人们惯常的阅读顺序(也是我初次阅读时的顺序),对于作者主旨的把握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影响。作为学术著作,笔者以为先读“生育制度”,再读“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