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创造力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脚步已渐行渐近,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但是,青海能否如期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如何。
  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期,必须要用“超常思维”,拿出“超常举措”,才能完成“超常任务”,青海也不例外。这场硬仗,青海该怎么打?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
  青海扶贫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扶贫》:现在,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您对青海省的扶贫工作有何基本的评判?
  马丰胜:青海的贫困人口规模相对比较小,截至去年共识别出53.97万人,但是贫困发生率比较高,达到13.7%,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虽然贫困人口不多,但是青海的情况比较特殊,地域比较辽阔,有72万平方公里,587万人,少数民族占46.7%。青海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性、综合性特征非常明显。像青海中部、东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都很低,贫困问题既有“点”的问题,又有“面上”的问题,而且面上的工作战线又很长。地域差异太大,东部的西宁和海东两个市,国土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但是贫困人口占到61%,地形地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甘肃、陕西的一些干旱山区相类似,而青海湖边上的环湖地区即海南、海北、海西三个藏族自治州又和新疆的情况差不多,广袤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治理条件有限。青海南部的黄南、果洛、玉树(我们称作“黄果树”地区)90%是藏族高寒山区,平均海拔4000米,和西藏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说,扶贫政策在青海是不能“一刀切”的,我们必须要探索出适合于青海的扶贫开发路子。


  二是青海的致贫原因很复杂。有11类,而且比例结构和全国不一样,全国因病致贫占30%,青海占17%,全国因缺资金致贫的占12%,青海占30%。全国其他地方因病就是因病,因学就是因学,而青海很多致贫原因是相互叠加、复合型的,有技术原因,也有能力不足原因。
  三是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我在村里调研时,一方面对贫困户很同情,另一方面对他们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么好的政策条件和环境,有些年轻力壮的人自身条件很好,为啥会那么贫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贫困?其实,他们就是懒,“等、靠、要”思想太严重,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能力低下、动力不足。
  《中国扶贫》:您刚才说的能力低下、动力不足的这部分人有多少?
  马丰胜:这部分人占到所有贫困人口的9.9%,将近10%。其中,六个藏区和东部的情况又不一样,东部只占2%。如果到藏区一些贫困牧民家里调研,与牧民交谈情况基本上都是以下情形:
  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贫困?
  答:不知道;
  问:有啥需求?
  答:缺钱、需要钱;
  问:给你们多少钱能解决家里的问题?
  答:越多越好;
  问:有钱了你想干啥?
  答:不知道。
  总之,这部分人贫困的原因是综合性、多方面的,教育缺失、观念滞后、文化素质低、信息闭塞,“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思想观念比较强。对于减贫目标,我们一直在自我加压,国务院扶贫办给我们定的年减贫目标10万人左右,我们自己定的年减贫目标是20万人左右,当然一开始确定的标准不一样,当时按2300元的扶贫标准,国家确定的贫困人口是108万,我们自己确定的是138万人。农村的事很复杂,扶贫对象瞄准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惠农政策享受程度达到多少,农民财产性收入达到多少,经营性收入有多少等等,都需要一个个搞清楚。有些老百姓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每年能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钱,一个阶段觉得自己有钱了,他就说自己是富裕户,一个阶段没啥直接收益了,他就说自己穷得没法过了。藏区每年打工的时间只有4个月到半年,无法精确地测算他们的收入。例如挖虫草只有2个月时间,干部不可能跟着村民看他挖了多少根,更不可能统计他一年挖了多少根,有时候他们想方设法压低自己的收入水平,我们根本无法计算他们的收入,好在国家统计局依法统计并且公布。但是,不管有多困难,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创新方法,探索更有效的措施,知难而进,扎实地推进每一项工作。
  这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扶贫工作,听取汇报,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现在,离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这是军令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青海能否如期脱贫奔小康,如何脱贫,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等,这些都是青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关心的问题。
  为此,我们一直强调青海扶贫要走自己的路,要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的创造力,要探索出一条特色的青海扶贫模式。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倒排工期,列出了扶贫攻坚作战图、时间表,不断创新思路,瞄准贫困对象,全方位制定扶持计划和落实扶贫举措,严格追求探索帮扶实效,使扶贫重点项目得到有效实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改革是扶贫攻坚的灵魂
  《中国扶贫》:针对您刚才提到的突出问题,青海在扶贫攻坚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做法?
  马丰胜:一是这几年减贫的力度比较大,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增收幅度比较大。2014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为53.97万,比2010年减少84.63万,年均减贫21.1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7%,比2011年下降22.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9元,年均增幅15.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6个百分点。
  二是政策争取力度加大,扶贫投入大幅增加。国家将青海省40个县纳入六盘山、青海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现了片区县和重点县的全覆盖。2015年,青海省被纳入全国首批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试点省。此外,全省五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7.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达到24.3%;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达到35.9%。2014年,全省贫困人口人均投入强度达到2349元,仅次于西藏,列全国第二位。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底,我们全省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5%以上,村道硬化率77%;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自然村通电率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7%、9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解决了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7.2万户贫困农牧户住房得到改善。
  四是扶贫重点工程创新推进,青海扶贫模式不断健全。投资67.3亿元,着眼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居住条件改善、素质能力提升,创新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安居、培训转移等专项扶贫重点工程。近年来,我们重点培育了生态畜牧业、特色养殖、设施农业、沙棘枸杞、中藏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对于扶贫安居问题,我们采取了就近就地和易地安置相结合方式,分类安置4.59万户、20.1万人。同时,我们探索建立“地票”制度,易地安置用地增减挂钩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中国扶贫》:您认为在这么多扶贫攻坚措施中,变化最大,或者最让人拍手叫好的是什么?
  马丰胜:那一定是改革。青海一直强调扶贫改革,要有创造力,不能墨守成规。虽然是边远地区,在改革方面我们还是抓得比较紧。一定要改革,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扶贫工作最主要的是依靠基层,要充分调动县、乡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否则,扶贫工作永远落不了地。从2013年开始,我们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管理办法(试行)》,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资金切块到县,减贫任务责任落实到县,强化了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减少了审批环节,节约了项目文本编制成本,提前了项目启动实施时间。这样一来,就把权力和义务统统还给县一级,把责任压到县一级。当然,如何实施和规划,首先要符合扶贫政策,第二必须要切中扶贫目标,第三必须要突出工作重点。这种情况下,县里一方面感觉到有权力了,另一方面也感觉有压力了,压力大了,动力也就足了,扶贫工作也就更能落到实处。
  另外,我们结合青海实际情况,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用三年时间,采取整乡推进、整县推进、整州推进的模式,集中力量最大化解决同德县、兴海县南部三乡、果洛州等特贫地区的整体脱贫问题。同时,我们省扶贫局局长、副局长分别包片负责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强力推进,快速脱贫。同德县将于明年整体脱贫退出贫困县行列,现在看效果已经非常明显,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提前一至两年脱贫不是梦
  《中国扶贫》:财政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放大了县级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权力和责任,但是如何才能确保各项政策、项目和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丰胜: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改革实施这项政策前就已经想到了。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我们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同时,强化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分配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实施项目资金奖补。


  此外,还加大了扶贫资金监管力度,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对资金项目的落实到位情况进行跟踪和专项督查,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资金安排使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扶贫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到哪里,为贫困群众守好减贫脱贫的“保障线”,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账、放心账”,深挖存量资金潜力,通过审计督促盘活财政扶贫沉淀资金,合理调整使用方向,有序投入亟须项目,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当年的资金,必须当年完成审计,到现在为止,青海一共有39个项目,今年10月份我们将派全班人马下去搞督查,如果哪个县的项目搞不好就直接跟下一年的资金挂钩。如果哪个县哪一个项目老百姓有意见,或者说是因为县里负责人的问题,导致项目实施不到位,那这个县第二年的扶贫资金就直接减少20万。所以,要改革就一定要彻底。过去我们下乡,见不着书记县长的面,现在下去,书记县长都主动找我们谈话了解政策情况,这就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
  《中国扶贫》:今年是“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扶贫工作的谋划之年。据了解,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心要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在此过程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马丰胜:最担心的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贫困老百姓的收入问题我们不怕,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年均收入标准将定在3972元,这个标准青海一定能达到。另外,对于住房问题也不怕,现在国家在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我们青海的基础设施规划已经全部做好了,大概需要56亿元,其余资金由行业部门补齐。但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比较麻烦,因为青海的区域差异性比较大,山上的和山下的服务就无法均等,沟里面的人和沟外面的人也无法均等,但也会有个相对的标准。目前,按照国家标准,差距确实在缩小,可完全均等是不可能的。再就是兜底问题,青海测算的低保人口有16700人,大病救助71000人,人不多,这个账我们早已算过了,国家完全可以兜起来。
  所以,青海提前一到两年实现整体脱贫,再用一到两年巩固提升,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信心很足。
其他文献
2015年7月28日至29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在西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扶贫开发工作,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省力量,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整体脱贫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必备条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深刻认清形势,坚定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要深刻认清形势,坚定与贫困决战、向着
期刊
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栽生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村位于东八号乡东部山区,平均海拔1856米,由于山高沟深,干旱少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粗放,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业生产停留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全村耕地面积12471亩,全部为旱地。全村318户1188人,其中贫困户224户815人,占总人口的70%。近年来,由于当地群众仅靠历史性农业耕作和发展养殖业来维持生产生活,该地林牧矛盾日趋突出,植
期刊
漫河西瓜比蜜甜,  鸭梨皮薄肉质鲜,  李子杏梅爽口酸,  红枣金丝拉不断,  瓜果飘香风光好,  扶贫绘出好家园。李双星工作照  这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展示的是河北省阜城县现有的景观。阜城县位于首都北京正南,沿大广高速行驶300公里,是华北地区的一个平原县,现有5镇5乡,610个行政村,3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0.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县。境内既有御道,又有驿
期刊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计时的第五个年头,青海扶贫攻坚这锅热水已烧到沸腾的边缘,时间紧、任务重,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特殊类型区域内整体脱贫难度大等“拦路虎”,严重制约着青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虽然难度很大,但青海却并未被当下的形势所困,思路之变、改革之力、创新之策,让一项项扶贫措施从“瞄准”到“紧盯”,再到“扎实推进”转变,由变中突围解题,以更接地气的思路创出了一条脱贫发展“新路子”。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大荣村辖钱村、毛村、王村、大荣四个自然屯。2014年4月,王村屯的覃阿姨提着鞋子躬身走过被水淹没的毛村屯通往王村屯道路的情景,正好被刚到村里不久的第一书记廖石金看到并拍了下来。  “一定要把毛村至王村、钱村这条道路修好。”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廖石金郑重提出第一条建议。但一开始廖石金就碰到了钉子,修路会占用好几户农户的田地,他们都不同意。廖石金三番五次进村入户和群众交
期刊
我是甘肃省今年选派实施精准扶贫1000名干部中的一员,7月16日,到镇原县高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人生能有几回搏?42岁的我,是这次来镇原县担任第一书记的9名同志中年龄最大的,这次下农村也许是今生唯一的机会。  农村工作并不像我想得那么容易,第一书记也绝不是那样风光。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农户,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困难也比想象的大得多。第一件事就是吃与住。我驻的村子附近有一家面粉厂开办食堂,一日三
期刊
8月29日,在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第22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暨第2期农村电商扶贫培训班在吉林省通榆县正式开班,同时也宣布“云联乡村”APP平台项目启动。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黄祖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张玉和,吉林省商务厅、白城市组织部、发改委及通榆县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此次培训班为期3天,采取
期刊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话题,反贫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甘肃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贫困类型、成因在全国具有典型性,扶贫工作的一些探索和做法在全国也具有先创性。总结回顾甘肃30多年来的扶贫历程与实践,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反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从历史看,人类发展史也是一个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从自然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下的太仆寺旗,地处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自治区距北京最近的旗县之一。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曾是匈奴、乌桓、鲜卑、女真、蒙古等多个北方民族的游牧之所,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的“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抒写的正是这一带的浓郁风情。  自上世纪初放垦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太仆寺旗开始涌入大量农耕人口,使这里逐渐成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多民族聚
期刊
“你们赤水的竹燕窝真好吃!”  多年不见、家住上海的大学同学打电话告诉笔者,在上海各大超市,都可以买到遵义的土特产品。  “上海援遵干部倾情帮扶,才让我们赤水竹笋、务川大脚菇、正安白茶和遵义鸡蛋糕等农副产品走进上海超市!”遵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王祖彬说。  通过上海援遵干部牵线搭桥,举办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暨西部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促成遵义企业2亿元农副产品直接进入上海超市。  20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