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来育德 让教育回归本真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德育忧思: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在许多方面陷入尴尬的境地,形式化、空泛化、“圣人化”等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就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给学生的生动真切的体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真实的生活,有的教师甚至回避学生在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一方面教师的德育措施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埋怨学生冥顽不灵、不求上进,另一方面学生面对道德困惑却得不到来自教师的有效帮助,学生反感教师空洞说教,陈旧死板。
  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生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过分强调从道德规范出发,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不重视这些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就必然会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很好地适应对学生有强大冲击力的现实社会,最终陷入僵化与呆板。这样的德育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缺少指导意义,学生不喜欢,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走出德育困境:用生活来育德
  在这严峻的德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学会转变视角,以寻求德育的发展。用生活育德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德育回归生活作为多年来德育改革的成果,正引导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用生活来育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
  三、用生活来育德:要关注完整的人
  德育应该面对完整的儿童个体,关注人的完整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而不是只指人某方面的品质。德育不能机械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品质,应当培养完整的人,因为人的每一方面的表现都与这个人的整体情况紧密联系,而一个人提高和完善某一方面的素质也是为了自身整体的提高和完善。关注完整的人,就必须尽可能充分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行为风格主要形成于家庭和同伴交往中,学生的行为突变往往由家庭或交往生活中的突变引起。关注完整的人就要关注他的各个方面,完整的人是丰满的、活生生的,不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也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判定。关注完整的人,还应该基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来理解和认识德育的价值。只有立足于培养完整的人,个人的品德才有真实的依托,德育才有植根的土壤。
  四、用生活来育德:创新德育新思维
  (一)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而人是社会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因此,要制定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内容要源于生活
  一是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状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要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只有这样才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是德育内容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
  (三)德育方式要丰富多样
  传统的学校德育途径单一,无非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晨会课等主要渠道进行思想教育,这已经远远滞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多方接受信息的来源,我们既要利用传统的德育途径,发挥传统德育的优势,又要挖掘德育的新途径,使得德育与时俱进。
  五、用生活来育德:构建多彩大课堂
  (一)倡导高品质校园文化
  精心布置的楼道文化、班级文化,构思巧妙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名人画像等,形成校园环境文化链,打造出一砖一瓦皆管理,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环境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校内外德育资源网
  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地方实际,广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得天独厚的地方课程德育资源、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觉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不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三)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实现德育生活化
  用生活来育德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可能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因而,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重要的德育工作。
  (四)通过双向互动,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
  (五)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实现德育生活化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省、自愿、自律的行为,因而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以专题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
  (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为了提高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根据《中小学德育实施大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每个年级分别设计并实施每月一个“主题”的班会活动。在内容上各个主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落实各年级德育目标。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其他文献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德”之“社会公德”则是最起码道德准则。“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广泛地要求和规范着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教育成为我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公德意识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浸润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从内容、方法、情感、习惯等多方面渗透的过程。结
期刊
说到教育,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爱与耐心,很少会有人想到激情二字;但仔细观察周围成功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富有激情的教师,他们将教育作为了自己的事业而非职业。他们把自己对教育的激情带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富有激情,产生兴趣,能够自主的去学习、探究,从而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达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总是缺乏那种兴奋、乐趣甚至热情;同时也经常听到不少老师议论,现在的学
期刊
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教会的是能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那么,除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有什么方法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获取信息。阅读便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形式多样而且速度相当惊人,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文本对学生的影响。  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
期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这是广东人民的中国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的中国梦是什么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朵”……多美的赞颂啊!但在这众多的光环之下,我发现我只是一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民教师。虽是平凡,但热爱祖国这块热土的我也有我的中国梦——我的三尺讲台。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
期刊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就是其中之一。“几何直观”通俗的话说就是看图想事,看图说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何直观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师生直观的理解数学,预测结果。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实际数
期刊
在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走进一年级一班的教室,协同活泼开朗的孩子们一起分发书本。分享新书时,我们发现数学书就像一本故事书般,又情节、有故事、有插图。每个例题都能成为一幅画卷。这可怎么办呀!  看内容,浅显易懂;看知识结构,好像孩子们在学前班都以涉猎。进入一年级,他们开始接触新的玩伴,新的老师,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而对于我来讲,新教材又何尝不是一个新天地呢?  在努力教学三个星
期刊
推进素质教育,重在育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除了教学目标明确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技巧,从而获得不一般的教学效果。而新教材给了我们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要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创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  一、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命令:变色龙是动物,是蜥蜴的一种,特点是它的皮肤随着周围环境的物体颜色改变而改变。课
期刊
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考、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有一次应邀参加毕业多年的学生同学会,学生谈到了一次旅行的路线跟我的一样,我很愕然地问:“你们怎知道我多年前曾去过的地方?”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你在课堂上讲过的啊!”震惊之
期刊
在远离城镇的许多农村学校和山区学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小、编制相对不足、师资结构性短缺、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包括难以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等。这成为一直困扰着这类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现实问题。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中心小学作为深山
期刊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六年义务教育的数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强调灌输式的教学。  数学教师是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应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探索、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以情感,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