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括动,从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历史自身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周素.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如先秦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诸子百家的文化精华.汉魏的骈体文,两晋的玄学,南北朝的书画与雕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不同时代伟大的人物和事迹无不含有美的元素。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美育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社会美和艺术美占主要地位,自然美常常和社会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并通过社会美和艺术美表现出来。历史的自然美在教材中不是通过直接感受的,而是通过诗词歌赋艺术美的鉴赏间接所得。历史的艺术美在教材中包括建筑、雕刻、工艺、绘画、文学和戏剧等。这些文化艺术珍品精美绝伦,叹为观止。学生体味这些审美对象的种种感受,会小由自主陶醉。历史的社会美在教材中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由历史人物用满腔热血谱写的壮丽史篇和展示的光辉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益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当今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应是中学历史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人生豆蔻年华的中学生渴望着对美的体验,为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需在教学中努力作好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审美,又如何创造美。从而正确地培育他们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法国思想家罗丹说: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研究,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们还应多方面尝试。
利用直观教学,展示历史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于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于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的教育对于可塑性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上的彩图、插图和教学挂图的审美价值,既要教会学生识图,更要积极引导学会去欣赏历史图案中的美,同时广泛运用幺j灯、投影、录音、电视等先进设备.向学生展示更多生动活泼的美育教育材料,丰富教育对象。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一些历史场面或电影镜头剪辑.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用语言显示自己的感情和倾向.将喜怒哀乐和爱曾褒贬倾注在历史之中,用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如讲到宗泽在临死前连呼三声:“过河!”时,语调从低到高,充满悲恨的激情。随着教师感情的跌宕起伏,学生被带到了那个特定的悲壮的历史情境,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审美的情感体验。
寓教于乐,享受历史美。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美育是出于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将学生带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名胜、占迹、博物馆、纪念地参观,收集和鉴赏历史文物.欣赏音乐古画等,并结合课文进行适当的介绍、评点和渲染,如此多渠道地进行信息传递,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唤起联想,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和自然美的熏陶中,形成多层次的审美意向。如借助歌曲渲染教材,再现历史。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再现百万军民挥戈杀敌的宏伟场面,歌声澈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他们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体味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悲壮,变革的风云,抗争的呐喊。在凝重的历史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主动地寻找相关的社会意蕴和美学价值,从而受到熏陶。
步入文学艺术殿堂,欣赏艺术美。文学史的教学,是历史教学r”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恣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留下无数的传世之作,成为供后世子孙享受的宝贵精神食粮。历史教学中,要对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诵读、品味。特别是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的文学作品,更应如此。如历史教材中的诗、词、散文、小说等题材就不乏美的素材.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安史之乱造成国破家亡的悲愤.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萧肃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人生情怀,有北宋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的人物、店铺、街道、树木、船只等清晰自然,形象逼真,生动反映京城汴河一带的建筑风貌、风俗人情和商业繁荣景象,有“颜筋柳骨,颠张醉素”的棱角分明,流畅挥洒的书法。有敦煌莫高窟的形态各异、秀骨清风、色彩绚丽的塑象。使学生流连期间.他们会沉醉,他们会痴迷。会激发他们追求美的强烈欲望。
体验伟人.感受人格美。历史人物是构建历史的重要元素。走进历史,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扑面而来。教学中创设情景.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名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铁骨的文天祥:不畏艰难.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奘:为真理而赴罗马鲜花』。场受火刑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在巴黎拉雪尔兹神甫公墓倒下的20。多名公社战士;敲响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钟声的伊达尔哥等。这些伟人和历史名人,拥有高尚的人格美和迷人的人格魅力。r解他们,熟悉他们,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光照千古,彪炳青史,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从而使学生对他们由仰慕之到向往之,进而到自觉地效仿。
审美教育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在谈到创新时说过要:“通前人未通之理,言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惜之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善学者。早在两千年前,《礼记·学记》一文中曾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认为“善学者”并不是天生“善学”,只是有了“善教者”才会有“善学者”,才能使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培养出“善学者”的前提是“善教者”首先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应从教学方法、教材的把握、教学观念等多方面有所创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干和风格。创新就是求佳。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性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品质。J力史教材中这样的审美形象较多,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再到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等都能深深打动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创新者会感到挫折和阻挠,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历尽艰辛通西域的张骞到手持汗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书写惊世骇俗的《神灭论》的范缜,从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到“使自由复活的美洲英雄”胡亚雷斯,他们以惊人的胆魄和坚韧的毅力写下不朽的乐章。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砺学生的意志有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沈得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一书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国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而使学生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学,就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遥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有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动机的源泉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人民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动机的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中学生的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砺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通联:3363D0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历史自身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周素.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如先秦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诸子百家的文化精华.汉魏的骈体文,两晋的玄学,南北朝的书画与雕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不同时代伟大的人物和事迹无不含有美的元素。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美育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社会美和艺术美占主要地位,自然美常常和社会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并通过社会美和艺术美表现出来。历史的自然美在教材中不是通过直接感受的,而是通过诗词歌赋艺术美的鉴赏间接所得。历史的艺术美在教材中包括建筑、雕刻、工艺、绘画、文学和戏剧等。这些文化艺术珍品精美绝伦,叹为观止。学生体味这些审美对象的种种感受,会小由自主陶醉。历史的社会美在教材中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由历史人物用满腔热血谱写的壮丽史篇和展示的光辉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日益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当今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应是中学历史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处在人生豆蔻年华的中学生渴望着对美的体验,为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需在教学中努力作好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审美,又如何创造美。从而正确地培育他们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法国思想家罗丹说: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审美素材的挖掘和研究,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们还应多方面尝试。
利用直观教学,展示历史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于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于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的教育对于可塑性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上的彩图、插图和教学挂图的审美价值,既要教会学生识图,更要积极引导学会去欣赏历史图案中的美,同时广泛运用幺j灯、投影、录音、电视等先进设备.向学生展示更多生动活泼的美育教育材料,丰富教育对象。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一些历史场面或电影镜头剪辑.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用语言显示自己的感情和倾向.将喜怒哀乐和爱曾褒贬倾注在历史之中,用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如讲到宗泽在临死前连呼三声:“过河!”时,语调从低到高,充满悲恨的激情。随着教师感情的跌宕起伏,学生被带到了那个特定的悲壮的历史情境,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审美的情感体验。
寓教于乐,享受历史美。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美育是出于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将学生带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名胜、占迹、博物馆、纪念地参观,收集和鉴赏历史文物.欣赏音乐古画等,并结合课文进行适当的介绍、评点和渲染,如此多渠道地进行信息传递,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唤起联想,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和自然美的熏陶中,形成多层次的审美意向。如借助歌曲渲染教材,再现历史。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再现百万军民挥戈杀敌的宏伟场面,歌声澈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他们的斗争精神。使学生体味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悲壮,变革的风云,抗争的呐喊。在凝重的历史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主动地寻找相关的社会意蕴和美学价值,从而受到熏陶。
步入文学艺术殿堂,欣赏艺术美。文学史的教学,是历史教学r”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恣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留下无数的传世之作,成为供后世子孙享受的宝贵精神食粮。历史教学中,要对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诵读、品味。特别是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的文学作品,更应如此。如历史教材中的诗、词、散文、小说等题材就不乏美的素材.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安史之乱造成国破家亡的悲愤.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萧肃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人生情怀,有北宋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的人物、店铺、街道、树木、船只等清晰自然,形象逼真,生动反映京城汴河一带的建筑风貌、风俗人情和商业繁荣景象,有“颜筋柳骨,颠张醉素”的棱角分明,流畅挥洒的书法。有敦煌莫高窟的形态各异、秀骨清风、色彩绚丽的塑象。使学生流连期间.他们会沉醉,他们会痴迷。会激发他们追求美的强烈欲望。
体验伟人.感受人格美。历史人物是构建历史的重要元素。走进历史,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扑面而来。教学中创设情景.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名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铁骨的文天祥:不畏艰难.西游天竺取经的玄奘:为真理而赴罗马鲜花』。场受火刑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在巴黎拉雪尔兹神甫公墓倒下的20。多名公社战士;敲响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钟声的伊达尔哥等。这些伟人和历史名人,拥有高尚的人格美和迷人的人格魅力。r解他们,熟悉他们,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光照千古,彪炳青史,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敬。从而使学生对他们由仰慕之到向往之,进而到自觉地效仿。
审美教育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在谈到创新时说过要:“通前人未通之理,言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惜之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善学者。早在两千年前,《礼记·学记》一文中曾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认为“善学者”并不是天生“善学”,只是有了“善教者”才会有“善学者”,才能使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培养出“善学者”的前提是“善教者”首先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应从教学方法、教材的把握、教学观念等多方面有所创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干和风格。创新就是求佳。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性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品质。J力史教材中这样的审美形象较多,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再到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等都能深深打动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创新者会感到挫折和阻挠,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历尽艰辛通西域的张骞到手持汗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书写惊世骇俗的《神灭论》的范缜,从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到“使自由复活的美洲英雄”胡亚雷斯,他们以惊人的胆魄和坚韧的毅力写下不朽的乐章。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砺学生的意志有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家沈得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一书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国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而使学生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学,就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遥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有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动机的源泉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人民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动机的培养起着很大作用。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中学生的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砺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通联:3363D0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