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选择与被选择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叙
  
   铁凝是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一路歌唱着步入文坛的。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铁凝始终受到评论界的热切关注,她的创作套路在一次次的突破之中处于常变常新的态势,正如陈超所言:“她自始至终拒绝各种意义上的‘集体写作’,她是坚持‘个人写作’的典范之一”①,“铁凝像是一个快乐的精灵,在捉弄批评家张开的大网,她不断的说‘我在这儿呢’”②。其实不管铁凝怎样变换风格,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作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时代变化的把握,铁凝的这种关注和把握往往体现在对具体的,尤其是对个体人的关注上,体现在对于现实中人的命运以及人的生存态度的关注。她所关注和描绘的是人类的某种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在铁凝用文字建构的世界中是一种“夹缝”的生存体验。
   夹缝是铁凝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生活的内在秘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生活的本质存在。诚如黑格尔所说“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规定于自身”③。事物总是在违背同一律,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相反,而是即此即彼的,究其原因,是存在两个普遍原则,也即存在两套判断标准。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标准看来,某判断是真的,然而若从另一标准看来,这个论断却是假的。更为关键的是,真假两个命题它们同时都是成立的,这也是世界的,人生的两难。这两个反方向的力挤压之下,每一个人都体验着夹缝生存的感受,于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生存体验就产生了。而一个作家,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是有责任有义务用手中的笔去揭示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困境,同时,抓住这样一种精髓,他的文字世界也就有了丰富的色彩。我想铁凝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铁凝笔下的“夹缝”不是静止,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也就是说,它不是命中注定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和渗透的。选择指向的是人的内心欲求,被选择指向的是外在的客观环境。虽然铁凝的笔下人物形象各异,但精髓却全部统一在了个人的主观欲求选择与外在环境的客观被选择的辩证统一上,在这两方相互作用中,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便得以呈现出来,“对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探索”就成为了铁凝小说的共同主题指向。
  
  二、个人欲望与仁义之夹缝中的选择与被选择
  
   《永远有多远》就将主人公白大省放在仁义与欲望的夹缝中,置身于两难困境的煎熬,从而深刻的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灵魂,白大省童年时期就“几乎谦让所有的”, “二十年过去了,我总觉得那块蛋黄洗发膏一直在它的后脑勺上沾着,我很想把这件事告诉她。但白大省是这样一种人,她会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件事你有什么可对她不起的,她会扫你要道歉的兴”。④她尽心竭力地伺候姥姥,像壮工似的把姥姥从床上抱上抱下,给她接屎接尿,姥姥一生都没给过白大省好脸子,可她却念着姥姥一万个好。白大省长大后仍保持着一颗可贵的纯洁善良之心。她不仅在家是吃亏让人的孩子,在学校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工作后又是业绩不俗,人缘很好的好员工,尤其是她供职的星级酒店,其公关的优势对相貌一般,身材不佳又疏于打扮的青年女性白大省来说,只能用仁义来解释。
   但同时,白大省又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她是的不是她想是的”。于是铁凝特别安排了西单小六这一角色来表现白大省的欲望。西单小六是妖娆妩媚,美丽迷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男人青睐的女人,她最喜欢看的是一个一个男人为了她争吵打架。仁义的白大省的偶像正是这个女人。铁凝把白大省放在仁义与欲望的夹缝中挣扎。仁义,是一个德行的标准,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在中国人身上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你未必真懂它,但你却必须照着它做,它塑造了被人称为好人的白大省,但同时,也忽略了白大省作为人的欲望与追求压抑了白大省的欲望表现,切断了她实现欲望的可行途径。“当她七八岁时,就被胡同里的老人评价为仁义”⑤,于是一切都被定型了,白大省是仁义的,这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因为被仁义所选择,白大省也只能抛弃个人的欲望,选择仁义。白大省一步一步走进了那个悲凉的结局:一生都在渴望实现欲望,但一生都在走向仁义。
   《安德烈的晚上》也是铁凝的经典之作。安德烈是个罐头厂工人,安德烈很少作主选择什么,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都是由父母决定的,甚至连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娶了表妹,一个需要他照顾的孤女。安德烈的结婚是出于责任感,婚后更是毫无怨言的承担起长期照顾有病的妻女的家庭负担。在这里,安德烈和白大省都可谓是仁义之人,同样安德烈也有着自己的欲望与追求,那就是与女工姚秀芬之间纯朴自然的相互惦念之情。在安德烈离开工厂之际,他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约好姚秀芬在挚友提供的房间里共度以前不曾有,今后也不会再有的单独相处的三个小时。但是在寻找那座多年来熟知的房子时却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房子是一个意外,但又仿佛是必然。就好像是白大省看见小孩手帕是偶然,走进无爱婚姻是必然一样,他们都是被一种非自主人格的力量所驱使,在试图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争斗中不断败下阵来。他们没有能力和权力去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公众的评价将他们定义为仁义时,他们便别无选择了。他们不能去改变,公众不会同意,自己也不会做到,这正是揭示了现代人的普遍生存困境:在仁义与欲望的夹缝中,我们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类永恒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用自己的生命轨迹为这个问题找出一个答案,于是就有了命运的轮回和突破 ……
  
  三、命运的轮回与突破之夹缝中的选择与被选择
  
   已有的关于《玫瑰门》的讨论多把笔墨集中在司猗纹这一人的研究上。在一些研究者的笔下,这个出身官宦家庭,先是接受了正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后又在教会学校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的女人获得了“恶母”和“恶之花”的命名,但是我以为小说中那个看似无关重要,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小女孩眉眉和外婆司猗纹之间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是作家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在我看来,这部长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为 “新时期中国文学画廊贡献了一个富于奇特光彩的新人”⑥,而是通过对三代女性命运的轮回与突破的叙写来揭示人在命运面前选择与被选择的生存困境。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 “她跟她第一次见面就不愉快”。这句话可以说是为全部长篇定下了一个基调。苏眉和外婆司猗纹一见面时的别扭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关系终结。不管苏眉怎样不喜欢司猗纹,不管苏眉对司猗纹试图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塑造她的行为怎样进行的抗拒,不管她怎样带着妹妹在幼小的年纪进行了一场只有成人才能实现的逃离,司猗纹却成了她生命中“一个无法拒绝的存在,一个她不可逃脱的阴影”。十四岁那年,司猗纹郑重地给苏眉化妆,郑重地说“像我,像我十八岁”,而苏眉不愿与外婆有任何相似之处。 “她每发现一个共同就努力去克服那个共同,但她却一次次地失败着。她发现婆婆站立时小腿向后绷,她就尽量使自己的小腿前倾,然而不行,她变成一个罗圈腿一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她发现婆婆站立时脚尖稍向里倾斜,她就尽量使自己的脚尖向外,然而也不行,她成了外八字。解放脚脚尖才朝外;她发现婆婆的手拿东西时过分果断,那么她就尽量地迟缓,然而不行,一个磨磨蹭蹭,懒懒散散的眉眉……她一次次矫正着自己,又一次次重复着自己。她惧怕这酷似,这酷似又使她和司猗纹之间形成了一种被迫的亲近。”⑦在这场命运的轮回与突破中,眉眉是“玫瑰门”内女性的悲欢离合的观照者,却也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苏眉进了产房,在经历了一番“得意忘形”的疼痛之后, “一个硕大的女婴来到人世,她靠了器械,靠了竹西羡慕过的产钳,靠了对母亲的毁坏才来到人世。她和器械配合着撞开了母亲,把母亲毁坏得不轻,她把她撞开了一个放射性的大洞”,“她的女儿一出世,额角上便有了‘一弯新月形的伤疤’,一如她的外婆司猗纹”。⑧
   显然,小说不是一个女性的历史叙写,而是一场命运的轮回和突破,在这里,每一个女性都是轮回的产物,也都在对自己的命运做着抗争。在司猗纹之后有眉眉,眉眉是司猗纹命运的轮回,那么司猗纹又是谁的命运轮回呢?眉眉在做着抗争,不要和外婆有共同点,那么司猗纹又何尝不是在突破呢?在她之前,她的母亲也许就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千金小姐,不曾有爱与被爱的勇气,一生谨小慎微地守着三从四德的教条,而司猗纹显然勇敢得多:她与革命者华致远(公开身份是一个出身于贫民家庭的普通大学生)相爱,这份爱遭到了官僚父亲的极力反对,却更加激起了她“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华致远即将离开城市去乡村从事革命活动的当天晚上,少女司猗纹勇敢地将自己的身体献给了自己心中的爱人。然而这一突破却成为了她一生悲剧的起源。司猗纹悲剧生活从她嫁给庄绍俭开始。“浪荡公子” 庄绍俭对司猗纹的残酷成为了她永远的疼痛。然而有一个小细节我们应该注意到:司猗纹与庄绍俭结婚时才二十岁,但许多年后她回忆起她们的婚礼,仍有几分激动。这“激动”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她触到了他的手,他的手干燥而生硬,但那一瞬间他觉得他身材挺拔高大,她很被眼前这挺拔高大所感动,在感动之中她第一次懊悔起自己的不洁了”,“她受着红烛,红帐的包围,那红融融的一切使她迷醉,使她想念着命运对她摆布的合理合情”。⑨此时司猗纹的心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反抗,而只有顺从。于是司猗纹的悲剧命运背后又有了必然性的因素:因为司猗纹也可以选择将她的反抗进行到底——和华致远一起去乡下从事革命活动,或是拒绝与庄绍俭的婚姻,不管华致远是死是活,都在心中坚守那份纯洁的爱情;即使同意与庄绍俭结婚,在和庄绍俭相处时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态度,而不必因为感觉自己的不洁而小心翼翼。然而,这一切都是她无力摆脱的,这是她的生活背景,教育熏陶,时代精神所决定的,因为这一刻司猗纹又成为了上一代人的轮回。
   在这场命运的轮回和突破中,人类为之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不禁又要去问:改变命运的意义在哪里?
  
  四、物质与精神之夹缝中的选择与被选择
  
   外在的客观环境选择了一些人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世界,而人们的选择就是去摆脱“物”的困扰,达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铁凝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从物质开始的。铁凝的成名之作《哦,香雪》就是写一个中国贫穷山沟里的女孩对外面物质世界的向往。为了带有磁铁开关、样式新颖、被香雪羡慕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了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了她的村子。如果说《哦,香雪》还带有更多的理想诗化色彩,那么在她以后的作品中则更为深刻。诗化色彩的退去,凸现出了铁凝对人类在物质与精神两相反作用力的挤压下的矛盾与顺从的观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最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存需求,然后才有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较高层次的需求。短篇小说《树下》,铁凝述说了知识分子生存的尴尬以及对人追求物质生活合理性的探索。老于是一名中学教师,因为住的房子没有暖气,他的女儿手上长满了冻疮。恰逢老于的中学同学项珠珠出任该市市长。为了给好学的女儿以支持,老于在妻女的期待下去向市长请求帮助。在市长宽阔、温暖的客厅里,老于和中学时就喜欢文学的项珠珠谈文学,谈电影,谈新科技,谈印度哲人,直到告辞,老于始终无法开口谈房子的事情。在深夜回家的路上,老于向路边的一棵龙爪槐倾诉了他未出口的请求。老于之所以不能开口提房子的事,是因为他根深蒂固地认为房子问题是一种物质生活的东西,是“俗”,是他老于应该漠视的,然而他终究是受了物质的驱遣来请求帮助。理念上他要疏远物质,事实上又离不开物质,有物质的需求。他就置身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在物质的世界里,他唯一能抓住的恐怕就只有精神了,精神的丰富是他赖以立足和聊以自慰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当然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漠视物质单纯标榜精神在现代人的意识里是应当遭受批判的。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愿望应当受到尊重和肯定。
   当然,单纯地选择物质利益,抛弃精神的追求也是铁凝所批判的。如在《麦秸垛》里老效媳妇为了几斤米和栓子大爹相好,后被老效作为物换取了栓子大爹的日本皮鞋;四川女子花儿只因为小池那句“咱这儿,饭是顿顿吃得饱”而留了下来;在《棉花垛》里,米子和小臭子母女俩都为几斤花而“钻花棚”。《闰七月》中十九岁的七月因贫困被领到三十八岁的铁匠孟锅和他的光棍叔叔家,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孟锅的媳妇。“人走遍天下不过是为了这张嘴”,领她来的大爷说“为了这张嘴,她才会光着身子卷曲在恐惧的黑暗中”。作品最后,她嫁给了一个富户,水灵的她“喝酒,抹牌都不弱,并且手腕上套着金表”。在这里,精神追求的代表“情爱”完全沦为了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人完全沦为了物的奴隶。
  
  五、结语:在夹缝中寻求合理的人生
  
   铁凝的上述诸多作品中我深深感到了一种人类的悲凉。我们似乎感到的是一种无言的窒息,在《对面》里铁凝深刻地指出:“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真正面对的”,合理自由的人生只有在逃离“人类注视”的自由空间才能获得。{10}《对面》中的游泳教练自以为拥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她完整而自由地裸露了自己很“棒”的身材和真实的性爱。然而“我”的出现却破坏了这一切的自由,最后“我”在无名的嫉妒和燃烧的欲望的交织下“扼杀”了这种自由的美。似乎只要有人的存在,作为人类的自己,就无法通过改变命运来找到合理的人生。这就不难理解,《遭遇礼拜八》中,离婚后获得轻松自由的朱小芬却被种种的叹息怜悯压得喘不上气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棺材的故事》里,两个同病相怜的男女只能在棺材的遮蔽下享受人生的甜蜜。
   在一次次失望的探索后,铁凝以优美的文笔叙写了她对“母性”的崇拜。在这里,铁凝又回到了人最初的状态,因为母亲是人类开始人生之旅的起点,铁凝要在“母性”中找到最终的人生答案。
   在《孕妇和牛》中,孕妇也在一种夹缝中生存,孕妇的人生欲求明显可分为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由于自然欲求已经得到满足,小说只是把它当作孕妇产生文化欲求的背景加以叙述:“孕妇在这风水宝地过着舒心的日子”,“初到平原时,孕妇眼前十分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前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去,眼光就短,而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小说对历史做了简单交待后,很快就回到了孕妇还在行走的路上,孕妇慢慢走近了牌楼,孕妇在石碑上坐下来,孕妇跟放学的孩子要了一张纸和一杆笔,孕妇在石碑上努力描画碑上的大字,“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无疑加入这上学散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认识很多字,她的孩子无疑要问她许多问题,就像她从小老是在她母亲眼前问这问那,若是她领着孩子赶赶集,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就像从前她问她的丈夫,她不能够对孩子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小说无疑具有一种象征性。孕妇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深处走来,经过一阵努力拼搏后又向远处走去,在孕妇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于是,在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困惑已久的问题答案: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在漫长的过程中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都和人内在的为实现合理的人生状态而不断改变现有命运的不懈追求努力分不开。只要我们用自己的追求去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在夹缝中也许我们很难成功(白大省),也许我们还会重蹈先辈的覆辙(司猗纹),也许我们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张二家的和张品),但是相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都是进步的,因为这一切都证明着生存的意义。铁凝说“爱,如果不是那个寻找爱的过程又是什么?”那么,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不断地对自身命运的改变又是什么?
   综上所述,铁凝的小说简约的文字背后是同一的主题指向:对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探索! “文学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11} 铁凝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她的文字没有刻意取悦读者,只有一个作家对世界和人类的深切观照,这是文学界的庆幸,也是铁凝的魅力!
  
   注 释
   ①②陈超:《写作者的魅力》,《铁凝人生小品代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133页。
   ④⑤铁凝:《永远有多远》,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⑥齐红:《拒绝与诱惑——〈玫瑰门〉与当代女性写作的可能性》,《齐鲁学刊》2001年第1期.
   ⑦⑧⑨铁凝:《玫瑰门》,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10}铁凝:《对面》,《铁凝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1}铁凝:《文学梦想社会责任——铁凝自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底层文学中的所谓“底层”是指在精神与物质生活方面均处于社会较低层次的人物群体,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艰辛;他们要抗拒社会和命运的不公、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地位,每走一步都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和牺牲。因此,在当下文学的各种题材中,底层写作最触目的特点就是这个题材中一直有很多悲惨的故事和很多人物反抗命运的悲壮故事。换言之,底层写作中天然地带有相当大的悲剧性。可以说,悲剧性是底层写作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
期刊
写草书很难,写狂草书尤难,这是书坛人的共识。何哉?草书,强调书者在自由放纵、回归自然的情态中,进行充分“自我”的书写,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又是符合法度的甚至是高于法度的,此境即孔夫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但要达此境,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将规矩化入自己的生命,要么自己即规矩,而后者极易走火入魔,成功几无可能,那就只剩一条玄之又玄的高空钢丝了,能有几人在上面玩出惊人的花样?  有人说:玩艺术是“双手互
期刊
这是一个权力和资本正密切媾和,而且正走向极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但财富在走向两极化,而且社会文化的话语资源也为权力和资本所垄断。借助权力所形成的资本具有较之于自由资本主义更加强烈的、更加广泛的垄断性。资本的垄断造就了一种消费文化的繁荣。大量的剩余资本被投向了消费性的文化事业。豪华的歌剧院、宽广华丽的广场、肉感而时髦的模特、幽暗而暧昧的洗头房。一切都是如此的奢华,一切都是如此的精致,一切都是如此
期刊
一、灵性文学的宗教精神    某种意义上说,灵性文学的写作是书写信仰,这种信仰在灵性文学者那里表现得十分坚定、纯粹与彻底,他们信守或者忠实于某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索勒说:“信仰就是毫无所惧地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的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而奥古斯丁通过反复的寻觅后幡然醒悟:信仰就是相信你还没有看见的,作为信心的回报,你看见你所相信的。①   信仰本身是人内部的一种精神,
期刊
品读郑敏先生的诗,仿佛跨越一座座山,聆听远处一道道风景的召唤,渐渐贴近天地相接的交界处,一个个无限的丰富、微妙、多变的世界迎面涌来,一颗沉郁、温润而又轻盈、鲜活的心灵真诚地敞开。诗人审视着自然万物的瞬息变化,倾听着寂静的天籁之声,生发对存在意义的绵绵追问,有惊喜,也有忧伤,理性沉思和灵性顿悟中一种美丽的气息弥漫开来。  诗人何为?海德格尔在《林中路》援引荷尔德林哀歌《面包和葡萄酒》中的回答:“你说
期刊
近年来不少引起社会反响的新闻报道都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作品,仅《南方周末》就先后有四篇深度报道被改编为影片《可可西里》(2000)、《马背上的法庭》(2003)、《落叶归根》(2005)和《飞索求学》(2007)。这类影片大多取得不俗的票房业绩,有的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这种新闻的电影改编现象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既对新闻事业不利,也无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其理由是新闻经过电
期刊
有一本书,时常勾起我复杂的情感与心绪,它无所谓“学术价值”,有的只是“昨天”的学术信息。它实际上只是一本“准工具书”,但却记录了整整10年当中带有鲜明时代印迹的思想历程以及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姿态与精神风貌。抚今追昔,至少它所给予我的心灵冲撞,不是轻易就能淡忘的。我们现在常说要“懂得感恩”,对我而言,这是目下所不可不认真为之的人格必修课。当代学人舒芜坦言其学术信念是“尊五四,更尊鲁迅”;作为文学
期刊
一    王家卫的电影,很多人都熟悉它,喜欢它,为什么呢?因为它好像总是不经意地捡取几幅生活中的碎片,然后把它们组成一个欲说还休的故事,比如《花样年华》。灰暗的画面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对渐行渐远的影子,大海环抱的香港涛声依旧,听到若断若续的对话不是问“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而是说:“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看上去,片中常常不为人留意的生活场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隐藏
期刊
《芥子园画传》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技法图谱,蜚声海内外艺苑,滋养了其后三百余年的几乎所有的中国画家,美术史学家王伯敏先生早年就《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地位高度评价道:“250年以来,在历代画谱中像《芥子园画传》那样产生巨大影响的画谱,史无前例。”① 其篇帙之大,内容之丰富,画法画理阐释之系统、清晰、细致、精当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能使我们了解中国画技法及实际操作过程的细枝末节,而且还使我们
期刊
纵观现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而产生的新角度、新方法、新理论也给已有的相对封闭的各艺术系统带来了发展变化的生机。尽管不同的艺术系统决定了不同的美术致思及结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但是,寻求跨不同文化或门类学科的艺术的共同规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独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平面设计是在现代艺术和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