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吻过的天使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之吻
  2010年4月初的一个周日,我带着刚会走路的爱女坐在店外的长木凳上,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春日里冰激凌的滋味。忽然手机铃响,好友茭白发来短信:“我要和安德士分手了。”我愣在那儿,一时回不过神来。
  好友茭白是很有气质的美女,但身世令人唏嘘。她是弃儿,三四岁时被派勒夫妇从中国孤儿院收养,来到瑞典。上帝从此为茭白打开了幸福之门,派勒夫妇将这个乖巧安静的养女视若掌上明珠。茭白三年前去希腊旅行,遇到安德士,两人共筑爱巢。
  结婚三年,他们达到了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两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个孩子。
  如今,年逾三十岁的茭白终于成功怀孕。可这才几个月工夫啊,孩子还没有生下来,怎么就要分手了?带着疑问,我赶紧联系茭白,想问个清楚。
  原来,经过半个月反反复复的检查,最终确诊,茭白肚子里四个多月的宝宝,属先天性唇裂。
  这对情侣备受煎熬,尤其是茭白,检查结果出来后的每一天都是以泪洗面。在心碎中回过神来以后,她决定打掉这个孩子。
  安德士坚决反对,可说破了嘴皮,依然无法使妻子回心转意。他不明白为何一向知书达理的茭白,在这件事情上会如此固执。唇裂,那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缺陷,只要在出生后做手术,甚至可以完全不留痕迹。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缺陷而毁掉一条生命,他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
  “亲爱的,你看看,这就是我们宝宝现在的样子,宝宝的大脑和内脏已经发育完全,是一个小宝宝的样子,小心脏有节奏地跳动着。你怎么可以这样杀了宝宝,毁了这样一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安德士拿出四个月大的胎儿图片给茭白看,流着泪亲吻着茭白的手,乞求她改变心意。
  但茭白比他更痛、更难过。痛过之后,她一意孤行,去医院预约了流产手术——胎儿越大,失去时心就越痛,她不能再等。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打掉这个孩子,那么我们的关系将到此为止。我和你,永远,永远,也不再见面。”安德士心碎地说。
  生命之痛
  第二天就是茭白预约流产的日子,安德士几乎要发疯了。按照瑞典人的习惯,他自然要尊重茭白的选择,这里的法律也是以女士意愿为第一意愿。安德士深爱着茭白,他不可能因为孩子而与爱妻分手。
  关键时刻,我想起了茭白的养父,那位慈愛而睿智的大学教授。茭白是孤儿,从小被他领养,也许从茭白当年的经历中能找到一点原因。
  半小时后,安德士坐在了茭白养父的书房。
  “你朋友猜得不错,的确事出有因!”教授拿出了一张茭白小时候的照片递给安德士。安德士接过照片才发现,照片上的小女孩嘴唇上有一条明显的痕迹。“你是说她……”安德士吃惊地看着岳父。
  教授严肃地点点头说:“是的。茭白出生时因为先天唇裂,遭到亲生父母抛弃。被发现时,她躺在雪地里,已经被冻得气息奄奄,身上只裹着一条薄薄的棉被。”说到这里,教授的眼睛湿润了。他停了停,继续说:“她天生聪慧而敏感,我们领养她的时候,她小小的模样,本身还是幼儿,竟开始照顾比她更小的弃儿,给坐在摇篮里的婴儿喂饭!”
  教授停下来,看了一眼女婿,说:“因为有生理缺陷而遭到亲生父母抛弃,即使她做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修补手术,但内心的自卑仍是无法抗拒的。即便我们给了她如此多的关爱,但那种心理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我们也无能为力。”
  听到这里,安德士终于明白了茭白如此决绝的原因。生理缺陷给她带来的伤痛太深刻,而他们还没有爱到彼此完全信任和交付的程度。
  母亲的信
  就要去医院了,茭白坐下来,给肚子里的宝宝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你惧怕死亡吗,孩子?是的,我也惧怕死亡,比你更甚。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能感觉到我的恐惧,一个此时此刻不够资格,却正在做着你妈妈的女人的恐惧。
  我不爱你吗,孩子?不,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爱你。你还在我的体内,以我的血肉形式存在着,你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遗弃你,也等于连同我自己一起被遗弃。
  亲爱的孩子,我如此爱你,以至不忍你一生下来,便遭遇任何的打击和不公。哪怕这种打击,只是别人带着同情的目光偶尔一瞥,在妈妈心中也无异于天崩地裂,妈妈体会过,所以不愿无辜的你再去体会。孩子,如果我们有缘,请你这次之后,再来做我的孩子。如果你不愿意,那么,我亲爱的孩子,请你在天国等我,总有一天,妈妈也会去那里和你相聚,到那时,妈妈再看清楚你的模样。
  写到这里,茭白已经泣不成声,她再也写不下去,独自去了海边。茭白将写好的信折成心形,小心地装进漂流瓶里,封了口,像推摇篮一样,将装着信的瓶子推进了大海。
  然后,她开车朝医院方向驶去。就在走到医院门口的那一霎,她再次失声痛哭。每向妇产科方向迈进一步,她都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就在这时,她突然看见我们——她的好友,她的养父母,静静地站在那里。还有,她亲爱的安德士,几乎是飞一般地向她跑来。
  就在安德士将她抱入怀中的同时,腹中的胎儿奇迹般地给了她一个轻微的悸动。这暗示虽来得如此轻微,在茭白的身体里却足以翻起惊涛骇浪。
  爱是珍惜
  这就是我在瑞典的好友茭白的一个关于爱和生命的真实故事。
  信任和托付,永远是婚姻的基石。
  几个月后,在最美的秋季,茭白和安德士的孩子诞生了。虽然一出生,这个小公主就带着上帝的吻痕,但她也因此得到了她的母亲、父亲所能给她的世上最丰厚甜蜜的爱。孩子驱除了她母亲茭白几十年的“心魔”:从一出生就被抛弃的无法释怀的痛苦和孤独。现在,通过孩子,茭白又一次发现了爱,认识了爱。爱,就是珍惜。
  (摘自《读者》)
其他文献
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  在国家博物馆四层展厅中央,一名黑色西装、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被一群观众围绕着,只见她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述说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周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静静地聆听着,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她,就是已经65岁,在国
期刊
施秀椰女士,福建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副监事长,福州第十六中学退休教师。退休之后,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的深思及对学子们教育条件的殷切关注,对祖国和香港的热爱与维护,让年逾七旬的她亦发挥着光和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以来,教育事业皆为国家大计。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作为一位退休教师,施秀椰女士在教师岗位上辛勤奉献几十载,她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对青年一代予以厚望
期刊
她出生在福建山城永安一个普通的穷人家庭,从山区长大。小时候,她发现每次哥哥从山上回来,篮子里的果果都比其他伙伴的多。他问哥哥,哥哥用衣角擦擦脸上的汗水,告诉她:“我在树上摘的和其他人差不多,下树后,其他伙伴急着回家,而我会把树下草里的每一个果果捡起来,这样才会更多一些。捡起每一个小果果,拾到篮篮的才是自己的。”,哥哥说这话的时候,仰着头,一脸坚毅。她用清水洗去山果上面的泥土,放进嘴里,真脆,真甜。
期刊
如山父爱助她飞出黄土地  1985年,王二妮出生在陕西榆林市大河塔乡冯家湾村,姐弟四人自小和父母挤在一个破败的土窑洞中生活。  二妮从懂事起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她经常和姐姐一起去打猪草、放牛,尽可能地做家务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一天的劳碌过后,她最喜欢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母和爷爷奶奶唱信天游,一曲高歌,响遏行云,悠扬入耳,荡气回肠,一天的疲劳也被这韵味十足的陕北民歌驱散了。三四岁时,她已经在不知
期刊
丈夫渐入梦乡,她站起身,望着窗外美好的月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丈夫的双腿经过不断地按摩、练习,已出现红润。白天里,听到医生说血液在丈夫的双下肢里运行的很好的时候,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千百多个日夜的努力和坚持终见成效。  是的,她17岁时认识了李刚——现在的丈夫,性格相投的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热恋的甜蜜沉淀出厚重的爱情,彼此的信任结晶出幸福的果实。在她20岁时,两个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走进了婚姻的殿
期刊
院子里的花,败落了一半,这令我感到难过。如果说,只是因为季节,那么就复得自然,我也不必为此愧疚。数天的青藏线,是经历了暑寒参半,但临走的时候,就寻思着,待回来的时候,院子里的花怕是要枯死一半了。  其实,我说的院子,是一个不大的阳台,只是因为爱花,所以种了不少。但偏偏无法做到惜花之人,一趟远行,它们就成了被抛弃的孤儿。等我满腹归来,它们又是苟延残喘。有些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了一趟远方,而忽略了眼前
期刊
人到中年,常喜欢盘点一下走过的路。有的人会觉得功到名盛,风光无限;但也有人自惭卑微,眼看当年一道胸怀抱负信誓旦旦的同学朋友现在出落得风生水起,难免有点酸溜,甚至幻想有机会重走人生、重开棋局……  说起这点,我每每想起逝去的母亲。母亲只是一介家庭妇女,不但谈不上什么宏图大业,连一份有单位的工作也沾不上,穷其一生无非是照顾丈夫、养育子女。但母亲却一点儿不觉得做人抬不起头,而是整天乐呵呵的,看着丈夫安心
期刊
美国中情局联手民间大亨实施的“亚速尔群岛人计划”,号称冷战期间构思最复杂、代价最高且保密最严的间谍行动;徒勞无功的结局,更令当事者对此讳莫如深。  这个虎头蛇尾的谍战故事始于1968年3月。当时,苏联海军一艘携带核导弹和70名船员的“高尔夫”级潜艇在例行巡逻中发生爆炸,沉入夏威夷西北1900海里的太平洋底。得悉噩耗的苏联人悄悄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搜索,空手而归。  老对手的异动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
期刊
一  那年,我在一家药品批发企业做人力资源主任。工作很清闲,主要负责招聘合适的员工,面试,然后上报,最终由老板决定是否录用。  阿寿是我工作以来,应聘者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别人都是自己来应聘,而他是由妈妈陪伴而来。他看起来三十岁左右,进了屋子就眼观鼻,鼻观口地站着。  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很反感。一个连找工作都需要妈妈陪的男人,根本不算个男人。最起码说明他没有自立能力,没有主见。  于是我生硬地回绝
期刊
1936年1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出版,《大众哲学》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艾思奇为何能写出《大众哲学》一书?  曾被蔡锷将军收为义子  艾思奇的原名叫李生萱,艾思奇是他的笔名。1910年2月3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清光绪年间,考入京师大学堂,攻读经济特科兼读外语,后来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李曰垓参加了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