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明书法:那份和雅劲健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简介:
  张新明,男,生于1964年,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山西省书法家协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目前供职于大同市文联,二级调研员。作品多次入省级和国家级书展。
  一
  最初知道张新明先生,是因为他常给市领导讲经济管理,编辑了《雁北四十二年》《大同五十年概览》等书籍,策划过一些书画展,还为城市发展提过数百条建议和对策,同时,有人提到他也搞书法。但真正认识张新明先生是他入职了文联。
  每次文联组织活动,他讲话,不是信口开河或者场面化地表示表示,而是很认真很庄重地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然后文采飞扬、激情洋溢地宣读。某次我就笑问,怎么老是亲自写?多费劲!他正色道,这是一种态度。文联说到底搞得就是文化事业,咱既然来代表,就不能随便,不敢应付!
  好个不能随便,不敢应付!这使我对他不由得肃然起敬。
  又好几次在旧书市场碰见他,就惊讶:领导也常转这种地方?他嘿嘿笑了:别领导领导的,兄弟!咱都是兄弟!在一座北方四线城市,正处级,其时又负责文联全盘工作,能在旧书摊儿跟普通市民一样经常逡巡,跟一班文化人称兄道弟,这样的人已经很难得,很稀缺。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藏书家。他家中藏书逾万册,含不少善本、孤本,在山西也颇有名气。说起藏书,他最得意的就是写了一篇关于云冈石窟的大块文章,竟然换来价值不菲的煌煌一整套《云冈石窟全集》,他美孜孜的那个样子呵,真是令人陶醉。


  有次去文联开会前,就到张新明先生办公室小坐。因为时间关系,聊过几句,他就从书柜中拿出一沓写好的书法作品叫我挑。他不像很多人叫我“批评”,“多挑毛病”,而是特别率真地说,咱手里出的,别计好赖;你接触人多,就拿上几张送人吧。
  估計他跟别人也就这样实诚。因为,早先我就有朋友送得他的书法和篆拓作品。
  无疑,多才多艺的张新明先生是从不以书法家自居的。当然,他也不以藏书家、作家、摄影家、篆刻家或别的什么家自矜。前不久读到他的散文《口技》,才知道他曾经还有技惊四座的学鸡、鸟叫的口技绝活!
  二
  张新明先生在书法上其实最为着力,成名也很早。
  1985年,也就是新时代书法的春天刚刚来临时,还在山西农业大学读大二的张新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师生书画展,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恰好那次评委中有一位省书协副主席,大概对一个年轻学子能够有如此书法功力感到难以置信,就非要“请”张新明当面书写。面对一众书画名人评委,张新明初生牛犊不怕虎,唰唰唰,唰唰唰,很沉着、很劲爽地就完成了指定的书写内容。经过名家认真比对、审核和交流后,副主席欣喜地伸出大拇指,直夸写得好,大有培养前途!不久,山西省书协就寄给他登记表,特邀他入会。
  20岁刚出头的张新明,此后又七八次获得全省或全校大学生书法展特等奖或一等奖,那时的他几乎成了山西书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新星”从来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书法艺术需要才赋,更需要刻苦和勤奋。张新明生于农村,受人杰地灵的地域文化影响和父母的濡染、熏陶,他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边写仿描字,边理解汉字蕴藉的内涵,体会书写的的美感和快乐。但当时受缺纸、少墨、无帖的艰苦条件所限,他极少能握起毛笔,就抓住一切机会用铅笔写,用手指头写,更多用石块木棍写,尽可能多写,常写,力求写到更好。因此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在当地书名鹊起,抄黑板、刻腊板、出墙报、写对联等等,几乎把所在村子和学校写字活儿都被他义务“承包”了。
  一切辛苦和付出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得到的承认,甚至是最高的褒奖。这些认可和赞赏无疑是前进路上最美的风景之一,或者书家偶尔也摘下来“头饰”一下,却已经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闪着异样光彩的光环。“青葱”时代的张新明,就是这样戴着书法的“光环”,一路跑进高中,又顺利跃入了人们当时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大学。
  应该说,张新明真正懂得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是在上大学之后;每次把写字当成书法来精心创作,也是在读大学之后。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真草隶篆各种法帖,面对新鲜的醍醐灌顶的古人各种书论,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校园内、社会上涌动的蓬勃激荡春潮,他真正开始感受书法,理解书法,挚爱书法,并对书法开始“如饥似渴”,“走火入魔”。那时的他,无比亢奋,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所有的课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一本接着一本读帖,就是一个人孜孜不倦、兴趣盎然地临贴。他曾主攻“二王”,兼学众家;更觉得现代书法家毛泽东、沈尹默、胡问遂等的行楷跟他骨子里有许多难以言表的亲近,就付出更多的时间专门临习,不断深究,积极摸索,皇天不负苦心人,渐渐地,他形成了自己端庄秀逸、和雅劲健的独特书风。
  三
  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描写湖光山色的词汇叫人回味无穷。其中“春和景明”不只是优美的文学语言,尤其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标准:和,就是不同而勿违;明,就是各美其美。恰如司空图所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二十四诗品》),以此才造就明媚而盎然的绚烂春天。张新明先生的行楷书法就颇有“和”、“明”之境。
  他的书法多用楷则,特别有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意趣,旨在师法传统,取其端严和规矩;又汲取了颜体的中宫宽结特点,如山川大地般可容,可孕;其间还看窥见黄庭坚弓形用笔的劲健骨力。他的书法又融入了一些行书笔法,或流便,或涩勒,或粗细,或欹侧,取其畅达与自然,增强书写情感的的郁积和勃发。
  张新明书法的和,首先是清润感。如春风大雅,鹅黄轻吐,百花含蕊。他的书法最初就追求契合百姓福泽绵长的美好理想,因而用笔用墨力求珠圆玉润,清亲和合,不激不厉,自存风归。其次表现为劲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仅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传承的不竭动力。体现在其书法中,就显示骨立筋丰,像苏东坡所说“骨撑肉,肉没骨”,于疏朗中见骨骼,于畅达中现精神。其书法最终的表现是至善。儒学大家朱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书法不仅是书家个人心性的张扬,也是中华文化的展示和流布。张新明书法无疑显现的是个人心性的纯洁、正直和美好,也通过书法传递给人世间以温暖和光明。


  唐太宗李世民说,“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字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这段话几乎是张新明先生书法的极好注脚。
  四
  时光飞逝。三十多年过去,虽然大学毕业后张新明一直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从来没有改变对书法的执念,也从来没有忘记从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和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中汲取书法营养。
  这些年来,张新明先生的爱好看似广泛,从阅读文字、收藏书籍、撰写文章到摄影、雕塑、篆刻、双钩等等,其实都是为对书法本体更好地积淀和夯实;他“做人谦和诚恳,做事严谨认真”的为人处世理念也在不断地滋养着其书法的精神内核。而所有这些,都使他的书法作品由自觉的技法面目的阐释转化成书法内在美的不自觉逸发。


  古人云,书法无法乃为至法。这个法,并非完全无法,而是要求抛开书法技法这个外相,达到形神合一,书人合一、“书即是我,我即是书”的自我重塑的美学高度和哲学境界。书法家的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书法才能行的更远、才能真正得法。
  大千世界由万物构成。各具情态方能区别万物。即使是花,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美,一种花又有一种花的特色。这才构成绚烂多姿的五彩世界。
  对于张新明先生书法而言,真我最美。
其他文献
在云冈,天空如盛夏的地中海。被打翻的夜空,有星斗落入石头。  武周山横卧,令一片高原倾斜。五万尊佛像,如五万部书卷压皱时光。刹那成为千年,王公脱帽,饮食男女手捧竹简,短葛换了罗衣。  古人们来来往往,刻满难懂的字迹。篆书森立微笑,汉隶苍茫远望,而马上的魏碑来去,如雕刀砍削纵横,剖开石头,找寻历史的真身。  一把雕刀来自秣莵罗。肉身丰饶,等着大地来收割。  天地肥厚,而生民激荡,有如武周川的水波。 
期刊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方山之陵的兴起  在山西大同北郊有一座山,名曰梁山。这个梁山跟水泊梁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名称,而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它的名字叫方山,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是西汉初年刘邦被匈奴人包围的白登山。  《魏
期刊
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在成立仪式上讲话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同市总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思践悟,见诸行动。  市总工会与大同泰瑞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共建的大同工匠学院、农民工实训基地,7月10日,正式在大同市泰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牌成立。市人大一级巡视员、市总工会主席雷雪峰作主旨讲
期刊
收藏成痴  30多年前,高明远从单位辞职,干起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对瓷器的收藏。当时,许多人对他的这一举动颇有微词:你又不是什么富有阶层,好好的工作不干,每天和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坛坛罐罐打交道,简直是不务正业,或者是思维有问题。  妻子坚决反对:那些坛坛罐罐家里堆得四处都是,又一个也不许动,简直把人气得没办法。还有,他一听说哪里有什么藏品,就不管不顾地一走十天半个月,家里啥也指望不上。无奈,妻子想
期刊
母亲出生在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西庄头村。小时候,每当母亲带着我回娘家时,我除了对村内的麻潢有兴趣外,还有一大兴趣就是喜欢站在村东的石坝上眺望几里外陡然而立、像石门一样的石门峪。童年的我一直想让母亲带着我走进石门峪,看看传说中的“系马桩”和“石佛”,但每次母亲总是说道:夏天会发大洪水的,千万别进去。因此,五十多年来,我一直未能走进石门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光。  去年二舅病故后,二弟用车拉着我和妹妹去祭
期刊
娘做的红烧肉是当地的一绝。不少当官的,有钱的,开着车进了村,点名找娘做一碗红烧肉。这话听起来有点悬乎,为了一碗红烧肉,人们也太不值得了,事实上,确實如此。要说这,也不算啥稀奇,要是放在我们村,早就是人所皆知的旧新闻了。  小时候听娘说过,年轻那会的娘没文化,如果能工工整整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一高兴,准是三天乐不合嘴。对于文化,娘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是高大尚,还是有认识,只要实用就行。  我一直在想
期刊
我来自农村。打小起,大山赋予我的秉性从未改变。尽管步入社会,浮躁和急功近利,并没有影响到我这个“山里娃”;尽管步入城市,“见人说人话”“看人眼色行事”,我也没有“学”会。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的性格,一如少年时大山的浸濡。  记得兒时,村里的水清山绿。一条潺潺小河,沿村而过。滋养着村里人,也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用软绵而又细腻的沙子,把河水挡住,就成了“小浴池”。小伙伴们脱光衣服,沐浴着午时暖暖
期刊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激发历代无数中国文人十年寒窗苦读书的名言,见于刘祁所著《归潜志》第七卷。  刘祁,字京叔,号神州遁士。生于金泰和三年(1203),卒于元海迷失后二年(1250),浑源州(今大同浑源)人。浑源刘氏是世代相傳的书香之家,从金天会二年(1124)至元太宗十年(1238)的114年间,共有9人进士及第,可谓人才辈出。其祖父刘似、父亲刘从益皆为进士出身。刘祁少聪颖,以诗
期刊
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两个月接连考察四个省,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今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这样的时间节点,最显大势。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株“忘忧草” 万户脱贫计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一个考察点。立夏刚过,黄花正处于种苗繁育阶段,满目翠色。  黄花
期刊
司馬金龙是谁?我们先来看看史书对司马金龙的描述。  少有父风,初为中书学生,入为中散大夫。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袭爵琅玡王,官至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卒,赠大将军、羽真、司空公、冀州刺史、谥曰康王,赠绢一千匹。  这段简介提到了他的父亲,“少有父风”,而且是承袭爵位琅玡王,那我们就多花点笔墨,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