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实际上包含三个环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也被称为PAD课堂。本课题试图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并在部分思政课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教学效果,探寻“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进而向全校推广,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高校思政课 教学应用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重要形式,而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教学时尽自己所能,使出浑身解数开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地讲演,但学生中“低头族”仍然存在。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地方,课堂质量如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提升课堂质量,吸引更多学生學会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如何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呢?如何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呢?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呢?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创设出来的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发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期有效地改善大学课堂生活中师生互动缺失、师生关系割裂的缺陷,使教与学真正双向互动,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和特点
  “对分课堂”是在翻转课堂和慕课之外,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中国原创的新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实际上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讲授,第一堂课由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章节的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二是内化吸收,学生在两堂课之间自主学习与章节相关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三是讨论,第二堂课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及时辅导和总结。所以对分课堂也叫作PAD课堂,即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
  对分课堂突出的特点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为主线,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忽略吸收内化,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个性彰显、自由奔放”的群体,传统教学已不能吸引他们,对分课堂的提出和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互动,迸发出新的火花,再被每个人吸收内化,这一过程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拓展,促使大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互动辩论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三、“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
  笔者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于2015年开始在自己承担的《形势与政策》课上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第一个专题由老师来讲,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第一个专题结束时,老师给学生布置第二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并根据第二个专题的内容框架结合时政热点,凝练了4个需要研究的小题目,学生自由选择小题目,先选先得,选定题目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吸纳组员,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第一个专题到第二个专题的讲授间隔一周时间),组长带领组员查找资料,讨论分享,进行PPT的构思、设计和制作,最后推荐一个主讲人(可以是组长,也可以不是组长)在第二次上课时展示小组成果,展示时要求先汇报组长、组员情况,小组讨论协作情况,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情况,之后进行PPT的讲解。
  一周后,讲解第二个专题时,老师先讲专题框架、重点难点,之后由学生按照选定的题目讲解,小组展示结束后,组员或其他成员可以就小组研究的题目提出问题,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度也很高,主动性很强,每个组都做得非常好,同学们又讲又演,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好。最后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要求学生修改完善后提交作业,并告知参与的学生根据表现情况在期末成绩考评中酌情加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辛苦付出予以肯定和鼓励。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人数多,涉及面较广,项目组成员制作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反馈表,设计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给部分学生填写,并进行了深入的个人访谈,结果学生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非常认同,表示受益匪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认为,用这种方式学习,易于理解,也不会觉着无聊,在搜集资料和小组研讨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动手及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反映:老师指导、学生讨论、展示和讲解的学习形式,新颖又令人印象深刻,与以往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习内容更生动、更有趣。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制作和使用PPT的能力,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能力和领导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激发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减少了焦虑带来的心理能量的耗损,增强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之后笔者又在《政治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中相继进行了教学试点,结果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这种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积极思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单向灌输的“教—学”状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了教师机械性、低层次的教学负担,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四、“对分课堂”向高校思政课推广的价值
  “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成了课堂生活的主角,经历了“要我听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悟”再到“我要讲我要分享”的深刻转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迅速提高,会“倒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体系展示给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向新的高峰探索,“对分课堂”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学效果的时效性。
  “对分课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不需要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具体设计和应用。毫无疑问,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鮮血液,给高校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视野,有可能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堂课、一场活动、一个口号,更希望通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教师角色的换位,提升学生品质,带给学生持久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参考文献:
  [1]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2016(3):140-144.
  [2]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5(8):93-9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促成了新工科的出现,新工科的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从大类招生、优化方向、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构建“新型”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同类高校相近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 要: 2017年2月湖南省发布了《〈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中提出了“‘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建設任务”。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提出将创建“双一流”院校作为2018年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全面培养和打造卓越执行力显得更重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执行力 “双一流”  2017年2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
摘 要: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小学语文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努力将实际生活和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真正从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语文沟通,进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思维的火种,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小学
摘 要: 目前,职业中学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原因,也有传统社会轻视职业技术的原因,本文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既是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制定职业教育政策需要平衡各种关系,满足农村社会及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 农村职业高中 教育政策 农村职业教育  河南农
摘 要: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作者亲身教育实践,从激励机制、教育载体、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对构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做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
摘 要: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影响深远,然而,以维庸为代表的诸多诗人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诗歌出色地表现了其个性与经验。个人与非个人的矛盾,不仅在此处看似不易自圆其说,而且是百年以来诗歌界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正本清源的方法,梳理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初衷和流变,以及维庸诗歌对“个人”的表现方式,试图对分别以“个人化”和“非个人化”著称的两位诗人的考察,从而解决这一问
摘 要: 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对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地方高校“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加快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及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转型 “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机制  2015年,教育部
摘 要: 梁晓声知青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的电影改编并不成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符合电影审查的口径,电影删减了人物身份和背景的介绍,抹除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导致人物形象简单而鲜明,由立体化向“三突出”的传统退却。小说中本就表达得不够明显的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在电影中则被完全隐去,充斥屏幕的是对“青春无悔”的讴歌。小说本来具有的社会悲剧意味被道德意识所挤压,美学风格变得无比单纯,充满了宣教的色彩。
摘 要: 伯恩斯坦教育理论在国际学界影响极大,在国内的研究也进入起步阶段。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必然需要经过对其认知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传递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的分析,探讨在我国合理研究和应用该理论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传递理论 阶层 语言符码  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致力于建构符码理论,探究以语言符码和阶级为基础的文化再生产过程,
摘 要: 前人已证实《汉书疏证》为杭世骏所作,且多处征引齐召南之说,可谓《汉书考证》“未全之稿本”,《地理志》中尤多,因此将两书《地理志》中的条目进行汇总、比对,一是探究《汉书疏证》在选择考证条目时有何规律,二是总结武英殿本《汉书考证》在定稿时,遵循哪些规则,以期厘清殿本成书的要素。  关键词: 《地理志》 《汉书疏证》 《汉书考证》  董恩林的《佚名〈史记疏证〉、〈汉书疏证〉的作者考——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