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龙王图像探究

来源 :艺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元以降,以山西地区为中心的水陆画中的龙王形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头戴梁冠、手持笏板的王侯高官形象.这类龙王形象还可以细分为朝元和献宝两种模式.另一类为武士形象,多出现在水陆画守斋护戒龙王图像中,图像内容受到佛教龙王护法故事影响.由水陆画的画面布局可知,龙王与五岳四渎、风雨雷电以及四值使者关系密切.水陆画的龙王形象融合了民间对龙王的理解以及佛教、道教和外来文化等多重因素,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文章对中国当代音乐的时间性对位做出概念界定与理论思辨,探讨三种主要的时间性对位类型——复节奏对位、多节拍对位、多速度对位的定义与具体组织方式;通过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时间性对位实践的分析,总结中国作曲家的时间性对位技术经验与思维特征,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复调音乐形态发展的研究.
艺术现象对政治的回应与实践是艺术史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发生的两次“革新国画”思潮与当时的政治诉求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说美术革命倡导的新国画实践是社会改良思潮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新国画运动”便是主流意识形态下政治思潮的视觉表征,由此带来的技术风格的更新也呈现出清晰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征.二者在践行政治话语的同时也导致艺术的总体发展逐渐从本体论向功能论转移.
项圣谟的山水画中常有一个策杖的文士,或踽踽独行,或与人谈笑.策杖行吟的形象是项圣谟所理解的人生羁旅,是他吟游生活的写照.策杖行吟这个古代文人的精神符号在吴门画家沈周、文征明的作品中沉淀为一种图式,微妙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同视角.这种在文化、社会和个性结构三者互动的基础上建构的生活世界,使人的主观性、个性完整地存留在人与世界统一的图景之中.
明末清初主要通过传教士传来的西方科技插图,带有当时西方制图术中“奇趣”品味与科学性、实用性并存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复杂关系.在当时中西科技水平及制图、出版业发展状况有一定相似性的背景下,受文化因素及时局影响,它们被有选择地摹绘于一些中文书籍中,其画法和内容有的经过了本土化的“转译”,焦点透视法有所运用但错误较多,明暗法运用较少.由于中国文人对“奇器”的态度和对科学图书关注的角度,本土插图制作中的文人—工匠关系,以及中西图像程式系统和艺术等级观、功能观的差异,等等,西方科技插图的画法及内容对
文章在梳理丁善德专业学习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作品的创作技法,并结合当时我国音乐民族化的历史背景,阐述丁德善音乐创作民族化核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探讨这一理念对中国风格塑造的意义与价值.
越南西原锣钲以其特有的空间性、族群性表征着西原人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信仰,浸润着西原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以现代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对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越南西原锣钲文化面临着认同危机、传承危机和价值危机.重塑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唤醒人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保护文化生境,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破除二元对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超越,是西原锣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代进路.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美育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2020年|“两会”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的提案解读入手,探讨进一步优化高校美育教育的工作路径.
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热点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反映的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洪流中,教育信息化犹如高高燃烧的火炬,点燃了教育和学校的变革,从机会和条件、过程和结果都让教育公平如同太阳一样照进了现实。
文章主要揭示了音乐结构研究的诗学理论所隐含着的三个特质:一是诗意的面对,它更多地包含了创造“艺术的符号”与“有意味的形式”之诗化美;二是诗性的审美,它更多地包含了作为结构诗意的栖居、结构诗性的栖居与结构诗学的栖居之韵律美;三是诗学的方法,它更多地包含了音乐作品之形本身解析、音乐作品之形而上思辨,以及形本身与形而上之间的智性之美.由此带来了一个充满艺术感的音乐分析学的审智之美与理论创新之美.
踏歌在汉初即有记载,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其演出特征为联袂踏地.早期踏歌主要用于祭祀.魏晋之时,踏歌的娱人性增强,并从中发展出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歌舞戏《踏谣娘》.从现存资料看,唐代踏歌主要配诗演出,与燕乐有密切的关系,并在教坊中有专门的舞队.转踏则是踏歌与曲子词的结合,其歌词、舞蹈节奏、演出场合与传统踏歌皆有差别,名其为“转”,则是以此与传统踏歌相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