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索妮亚的“战争”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这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一句话。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最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屋里。至死,他都不愿意再见妻子一面。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后又如此悲惨结束的,实在罕见。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托尔斯泰作为大作家,本来和妻子就有思想差距,如果他能和妻子交流,也许这场婚姻就不是个悲剧了。但他自恃是天才作家,不须与人交流,包括妻子。而且,他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重男轻女,瞧不起女人。他认为女人弱智,不具有和男人一样的精神力量。“女人的本来面目是精神脆弱的人,这不是残酷,对她们一视同仁才是残酷。”“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荒谬皆因女人。”
  因为缺乏交流,托尔斯泰也就很难对妻子体贴、有温情。而柔情恰恰是天下所有妻子都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的。托尔斯泰喜欢散步,但他却不愿陪伴妻子一起散步,他不屑于和索妮亚聊天,但妻子和别的男人交谈时,他又愤怒、忌妒。每次托尔斯泰生病,索妮亚都是悉心照料,有一次连续9个月护理在床边。但妻子得病,做丈夫的托尔斯泰却不屑于过问。托尔斯泰不爱索妮亚吗?他的日记里也不乏对妻子充满激情的爱的宣言。但通读全书,人们感觉到他的爱是抽象的爱、苛刻的爱、头脑的爱,而非具体的爱、宽宏的爱、心灵的爱。因此,索妮亚伤心地说,丈夫需要的只是她的肉体,“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
  托尔斯泰中年“皈依”新宗教,有了“新思想”后,夫妻之间的思想鸿沟就更深了。托尔斯泰憎恨“私有财产”,同情农民,厌恶自己的贵族乡绅生活,要放弃自己的版权,把庄园分给农民。而他的妻子对这些“新思想”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丈夫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托尔斯泰主张像农民那样耕作、生活,但他自己却一直读书写作,至死过着贵族的生活。他“皈依”后宣称要完全戒除淫欲,甚至连夫妻性生活也不例外,但他却一再使妻子怀孕,生出了13个孩子,因此,连托尔斯泰的哥哥谢尔盖也认为弟弟“虚伪、言行不一”。
  和天才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往往会感到思想上有差距。但一般女人嫁给天才后,都有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她会尽力去理解天才的想法,理解不了的地方往往采取服从的态度。但索妮亚却不是这种类型的女人。她对作家丈夫的思想没有了解的热望,只是一味地反对。除了担心放弃庄园和版税会影响家里的生活外,她对托尔斯泰皈依宗教等理论既不理解,也缺乏兴趣去探讨。当她感叹“我丈夫和我就像两个陌生人似的生活在一起,我伤心透了”时,从没深省过这和她不关心托尔斯泰的精神生活、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有直接关系。连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也指出这一点:“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却忽视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
  索妮亚是个忌妒心极强的女人。忌妒不仅使她自己发疯,也逼得丈夫发疯。托尔斯泰自从和索妮亚结合后的48年里,从未有过一次婚外情,虽然他的大名吸引了无数的女性崇拜者。但即使这样,妻子还是“吃醋”,而且醋意十足,从始到终。
  和索妮亚结婚前,托尔斯泰真诚地“交代”自己曾和庄园里的一个女工有个私生子后,索妮亚妒意大发,做梦都想杀了“那个孩子”,时隔40年,当索妮亚65岁时,仍对那个女工(已80岁)耿耿于怀,连她自己也承认“总有一天我会忌妒得自杀”。索妮亚甚至忌妒自己最喜欢的妹妹,因为她曾和托尔斯泰一起到林中打猎。托尔斯泰晚年几乎不和任何女性来往,但他和男人交往索妮亚也忌妒,甚至指责丈夫是同性恋。对于妻子的这些神经质的忌妒,托尔斯泰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更刺激了索妮亚敏感的神经,她想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制伏丈夫。但结果适得其反。
  这真是两个相互折磨的人。索妮亚的日记上常有“卧床一天,茶饭不思,几乎流了一天眼泪”,托尔斯泰的的日记则是“睡眠糟糕,非常少。又踉往常一样激动和生气。十分压抑,我一直想哭”。写出《战争与和平》的文豪家庭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索妮亚还有一颗虚荣的心。晚年她在新闻媒体面前极力证明她是大作家的妻子,托尔斯泰仍很爱她。即使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子女们允许她进木房看一眼丈夫时,却发现索妮亚叫来摄影记者跟着她——这种时刻她也念念不忘让公众看到“托尔斯泰的妻子”仍守候在丈夫身边。她的这个举动使她失去了看丈夫最后一眼的机会。
  这位和托尔斯泰结婚48年,为他生了13个孩子,把3000页浩瀚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抄写了7遍的索妮亚,最终还是被丈夫彻底地拋弃了!
  《战争与和平》中的5个家庭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两个家庭,没有哪一个比托尔斯泰的家庭更像“小说”。这是两个伴侣相爱又相互憎恨、不能分开又无法相处的爱情故事,这也是一场耗尽了他们的热情和身心的婚姻经历,说来让人叹息。但是就像他们的大女儿塔妮亚所说:“这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故事,有谁能说他们中的哪一个是错的呢?”
  (摘自时代文艺出版社《与人相处的小故事》  编著:杨春雷)
其他文献
近几年影视剧常常植入广告,人们见怪不怪。可是你发现没有,植入式广告的身影也已经在小说里闪动:嵌入字里行间,就像电影《变形金刚》中的舒化奶、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东阿阿胶那样。  “夏琳穿轮滑鞋,背双肩包,两人全是一身儿Lotto运动服,夏琳的是绿色的……”这是小说《奋斗》续篇《奋斗乌托邦》里的一段文字。《奋斗》的女主角夏琳和续集中新加入的富家女郭栩如,在《奋斗乌托邦》中不约而同青睐上了Lotto运动
期刊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也就是公元155年,曹操出生在一个自然灾祸频生和国家已呈现衰乱迹象的年代。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的祖籍在沛国谯县,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曹操的祖父是曹腾,是服侍东汉皇室达30余年的大宦官,他举荐贤达、以德报怨。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做过东汉灵帝朝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只是这个大官是花钱买来的。  宦官的出身,并没有影响到曹操的成长。少年曹操,有着通常
期刊
50岁的杜伟新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得了多少奖了,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如果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17年省吃俭用,杜伟新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10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  抛开真伪不谈,杜伟新获得这些证书,分量还是相当惊人的。如2009年他曾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首届世界民间文艺最高奖“和平鸽”金奖;2010年6月,他获得由中国散文学会等7家机构评出的“中国时
期刊
2008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反垄断解释》)将正式实施。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至2011年底,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反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审结53件,原告无一胜诉。  2009年,知名律师周泽以“消费者”身份把中国移动告上了法庭。周泽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收取全球通用户每月的“月租费”,并退还自己两年来被收取
期刊
2011年7月3日,泰国举行国会下议院选举。根据选举委员会7月5日公布的正式计票结果,为泰党获得国会下议院500个议席中的265席,民主党仅获得159席,为泰党上台组阁成为定局。这同时意味着,泰国将诞生第一位女总理,她就是英拉·西那瓦。  英拉自称有“1∕4华人血统”。几年前,英拉的哥哥他信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到自己既是客家人也是潮汕人,中文名叫丘达新,能说一点中文。由于他信的祖辈离开广东时
期刊
多勃雷宁,前苏联的著名外交官,出使美国25年,见证了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期间台前幕后的诸多秘密。他虽然只是一位大使,但又是苏共中央委员,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堪称前苏联外交史上级别最高的大使。  多勃雷宁出生于1921年,他的父亲是一位管子工,母亲是莫斯科大剧院的领位员,基本上是个文盲。在他读中学时,姑姑嫁给了一位数学家。受到这位数学家姑父的影响,多勃雷宁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获得了“莫斯科数学奥林
期刊
汉代,大家闺秀卓文君为了爱情,背着父母,在漆黑之夜到司马相如所住的客舍,第二天双双驰归司马相如的成都老家。  两人到了老家,开始新生活。由于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卓文君本是大小姐一个,也不懂得什么居家过日。几个月后,两人的生活实在无法维持下去,卓文君对司马相如说:“要不我们回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这样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司马相如听了她的话,便跟她一起到了临邛。
期刊
婚姻中最难挨的那段时光,就是其最初的63年。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2007年“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与他的夫人于1944年结婚,至领奖时,婚龄正好63年。  跟历经千年荣辱兴衰而不褪色的爱结婚,对我来说是最美的奇迹,即使这种爱最普通。  ——弗朗索瓦·莫利亚克,1952年“文学奖”获得者。  我记得,领到结婚证之后,我从办证处出来,到一间酒吧喝酒。酒吧侍者问我,“先生,您想来点什么?”我回答:
期刊
曾听过一位哲人讲的故事。一个旅人在路旁看到许多盛开的鲜花,他一边走一边采。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到黄昏的时候,将近旅程的终点,他看到一朵巨大的奇异的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抛掉了手中的花,奔跑过去,但他的脚步却因跋涉的疲劳而显得有些沉重。他终于赶到了那朵花的面前时,那朵花已经枯萎了,他绝望地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一片一片地掉了下来。  于是,有人
期刊
异常艰难的生活,磨砺了青年徐悲鸿坚韧的性格,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4赴上海,独闯天下,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当尽衣物,受尽屈辱。但他不抛弃、不放弃,愈挫愈勇,特别是在走投无路之时,仍能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人与命运抗争、向不可知未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书香之家。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为人忠厚正直,鄙薄功名,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