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雅各布斯短篇小说《猴爪》中的三层悬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猴爪》是英国著名作家雅各布斯最著名的恐怖小说,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世界最惊悚的小说之一,后编入到小说集《驳船上的妇人》之中。《猴爪》讲述的是一个有着浓厚神秘恐怖色彩的怪异故事,雅各布斯靠着多层悬念的设置,使整个故事结构严密,情节诡怪,有效地渲染了“猴爪”所造成的阴森恐怖气氛,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回味。本文试从分析《猴爪》中的三层悬念设置入手,解析雅各布斯这部短篇小说的另类创作风格。
  关键词:《猴爪》 三层悬念 英国作家雅各布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著名小说家W·W·雅各布斯(W.W.Jacobs,1863-
  1943)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伯克拜克大学。从1883年至1899年担任邮局职员期间,雅各布斯在业余时间经常写些短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以赚取少许报酬来贴补家用。1896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许多船货物》出版后,他创造的那些幽默可亲、饶有个性的人物受到读者的喜爱,也使得雅各布斯获得了成功感,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小说创作之中,接连出版了《船长的求婚》、《加班船》、《海上顽童》、《驳船上的妇人》、《守夜人》等短篇小说集,成为风行一时深受英国读者欢迎的短篇小说家。雅各布斯的小说大都以航海为题材,他以描写船长、水手、码头工人滑稽可笑的冒险生涯为特长,因此他的小说里的人物多来自下层社会的最底层。
  《猴爪》(1901)是雅各布斯最著名的恐怖小说,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世界最惊悚的小说之一,后编入到雅各布斯的短篇小说集《驳船上的妇人》之中。《猴爪》曾被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剧本,据说英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宠物公墓》也深受其影响。《猴爪》讲述的是一个有浓厚神秘恐怖色彩的怪异故事,它与雅各布斯其他小说的创作风格有所着显著的不同。小说主人公老怀特是个普通而贫穷的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听一个来自印度的军士讲述了“猴爪”的传奇,受好奇心的驱使,老怀特非常想知道“猴爪”的神奇功能,所以他不顾朋友的劝阻,一定要向“猴爪”许愿,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这个短篇小说里,雅各布斯靠着多重悬念的设置,使整个故事结构严密,有效地渲染了“猴爪”所造成的阴森恐怖的气氛,虽然一直到小说结尾处,作者也没有说出是什么可怕的东西等候在门外,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回味,并使《猴爪》成为惊险小说中的典范杰作。本文试从分析《猴爪》中的三层悬念设置入手,来解析雅各布斯这部短篇小说的另类创作风格。
  一 文学作品里悬念的意涵和方法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受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小说创作之中,小说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就要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上采取积极的手段,悬念的设置就是手段之一。因此在“悬念”里面,包含着受众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有的一种急切的期待。小说或影视作品的作者往往会抓住受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心理,去创造一些惊人的细节,引起受众高度的关注,这就是悬念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力量。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中矛盾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和结局。要懂得如何在作品里安排悬念,首先必须熟悉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按照事物的逻辑规律去安排故事里的悬念。小说里悬念的产生要依靠以下几个要件:一是人物命运中潜伏着的危机;二是事件里本来就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三是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因此在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之中,悬念得以合理存在。
  小说中的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种元素,“设悬”是在故事发展中,作者只亮开谜面,而“释悬”是在适当的时候,作者一下子点破谜底,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因此悬念又有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两大类型。期望式悬念是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受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受众保密,是故事发展过程中出乎受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侧重于人物性格描写的故事,多用期望式悬念;侧重于故事情节讲述的,则会采用突发式悬念。在实际运用中,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常常交叉使用。为增强悬念的效果,小说里往往会用到“抑制”和“拖延”的方法,即作者有意在冲突和紧张之中,利用各种条件和因素,使冲突在时间上尽可能地拖延、,造成表面上的平和和拖拉,实际上却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在雅各布斯的《猴爪》里,作者正是通过将悬念这种创作手法十分精到的运用,才把读者的期待心理提升到最高限度。
  二 《猴爪》里的三重悬念
  在雅各布斯的《猴爪》里共设下了三层悬念,作者正是在对这三层悬念的解析之中,一步步地将读者引向故事的结尾,充分而有效地保持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力。
  1 第一层:关于“猴爪”的神奇的来源和功能的悬念
  作者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赋予了“猴爪”以一个神奇的来源:一位叫莫里斯的军士长从印度带回了这个据说有着神奇功效的“猴爪”,在作者的描绘里,印度显然是一个诡异频发的国度,那里有着“古庙、托钵僧和玩杂耍的人”,从那里征战回来的人经历了“奇异的景色、英勇的业绩、战争、瘟疫和陌生的民族”,这一切都引起了老怀特一家人极大的兴趣。特别是莫里斯军士长带回的那个“已经干瘪成木乃伊”的肮脏的猴爪子,更使整个故事弥漫着诡异的气息。虽然这个猴爪看起来干枯丑陋,但它却具有着“让三个人,每个人都能通过它实现自己的三个愿望”的功能。于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让故事变得有些毛骨悚然又充满期待,此种写作手法也完全符合突发式悬念的要求。
  当故事向读者介绍了“猴爪”的神奇功效之后,却又对以往“猴爪”所产生过的功效闭口不谈。虽然莫里斯军士长坦然承认猴爪确实实现了他所许下的三个愿望,但对于这三个愿望的具体内容,莫里斯军士长却三缄其口。这就会使得读者对于故事的下一层谜底充满了期待。为了提升这种期待和神秘,作者还设计了莫里斯军士长把“猴爪”投入炉火中,并一再嘱咐怀特先生把它丢掉的细节,这些细节都使蒙在“猴爪”身上的神秘感更强烈。   2 第二层:关于“猴爪”是否能满足人们的愿望的悬念
  完成了第一层的悬念之后,读者的期待与书中的人物一样进入到下一层的期待里,那就是“猴爪”是否真的具有神奇的功效。为了让悬念更加充沛,让读者的期待时间更加延长,也为了让故事情节更有纵深感,作者还在故事里穿插进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猴爪”会蠕动的细节。当老怀特郑重地许下“我愿得到二百英镑”的愿望时,儿子手里的“钢琴发出的一阵猛烈的音响迎候了这句话”,老怀特却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我祝愿的时候它就像条蛇一样在我手里扭动了”。之后老怀特与他的妻儿一直纠缠于“猴爪”到底会不会动的口角里,儿子赫勃特甚至还打趣地说道:“我打赌我永远见不到这笔钱”(不幸的是这句话成为了现实),于是故事里的“猴爪”不但更加诡异,而且变得有些恐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已附着于猴爪的身上,使它在变成木乃伊之后仍然还会蠕动。
  随着时间的延伸,这一家人中的母子二人一直对“猴爪”采取怀疑嘲笑的态度,儿子临出门上班前不断地大大咧咧地和父亲开着玩笑,妻子虽然表面上不那么尖刻,事实上也说出了“二百英镑又怎么能伤着您”的挖苦话。在这个表面的挖苦和嘲讽里,其实还包含着一种淡淡的盼望,因为在这个早晨里,怀特全家人都感觉到这种平静的生活的乏味,当听到邮差的声音时,怀特太太急忙跑了出去,她看到寄来的只是一份账单而不是她所希望的二百英镑,略显失望。在这种淡淡的盼望里,故事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纵深处:读者一直都想证实的是,“猴爪”到底能不能实现怀特的愿望?它会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怀特的愿望?
  于是作者用一个陡然出现的悲剧证明了“猴爪”的神奇功效,那就是怀特儿子的意外死亡,这个意外的结局完全揭开了《猴爪》这篇小说的谜底:为什么莫里斯军士长会对“猴爪”以往的功效三缄其口,为什么莫里斯军士长一再强调要让怀特扔掉“猴爪”,莫里斯军士长没有说出的话就是:“猴爪”在实现人们愿望的同时,还会将悲剧带入到这个家庭里,这就是猴爪的可怕之处。当这个谜底揭开的时候,老怀特和读者一样的吃惊,他的表现是:“仿佛双目失明的人那样伸出了双手,接着像一堆毫无知觉的东西那样倒在地上。”作者的这种安排完全符合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质和突变性质,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事物发展的规律,雅各布斯才会让他的小说中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并产生了突变式的结局。
  3 第三层:关于可怕的敲门声的悬念
  故事讲述到此时,情节已相对完整,所有的包袱都已抖开,作者所设下的悬念已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然而高明的雅各布斯并没有在此停步,他又用更精彩的细节将情节推进到下一层的神秘之中,让“猴爪”的特异功效更加诡异:当悲伤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期待让位于顺从”,怀特老俩口又陷入到“漫长无聊令人厌倦”的生活里时,在悲伤与绝望使他们再一次将希望投注到“猴爪”的身上。于是在老妻的威逼之下,老怀特再次拿起“猴爪”许下了让死去的儿子复活的愿望。顿时,这个愿望让小说风波再起,又一次引起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为了让读者的期待更加强烈和沉重,也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加有诱惑力,高明的雅各布斯在这里加进了许多怀特夫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比如闹钟的声响、耗子跑过的声音和火柴的突然熄灭,以及老妻打不开房门时的心情,都使情节里多了几份焦灼和诱惑。而突然响起的敲门声将读者的期待推向了高峰,而响亮的敲门声、格格作响的门链、僵硬的插销和趴在地上寻找猴爪的老头都使故事的恐怖程度有效地提升,也把悬念的诱惑力提到了最高端。随着老怀特说出最后一个心愿,也随着房门的开启,作者给读者安排了这样的结局:“敲门声突然消失了,虽然它的回音仍在房子里荡漾。他听见椅子被拉回来,房门打开了。一阵冷风冲上楼梯”,出现在怀特夫妻眼前的,是“对面闪烁不定的街灯照射着寂静荒凉的大路”,作者并没有让敲门者出现在作者的眼前,而是保留了这个永恒的谜底,让悬念永远留存于作品和读者的期待之中。
  三 《猴爪》里悬念的艺术效果
  雅各布斯在《猴爪》这个短短的故事里设下了三层悬念,并将悬念这种创作手法推向了极致,也使悬念这种创作手法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延伸。首先,雅各布斯所设下的悬念是套叠式的,在悬念理论上属于总悬念与小悬念的范畴。总悬念是全篇主要冲突所在(即“猴爪”的神奇功能),它在故事一开始就提出,也是贯串全篇结构的情绪支柱。小悬念则属于故事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情节中出现的紧张态势,起到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的作用,还要在每一个小悬念解开之后,再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场的作用。所以雅各布斯在《猴爪》里让悬念层层套迭,如同幕布般一层层揭开,从而让情节一步步向纵深走去。
  同时,雅各布斯所设下的悬念又是无解的,这在对于悬念的设置上有了新的突破。
  一般的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而设下的谜面,因此它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或者换句话说,作者“设悬”是为了后面的“释悬”。但在雅各布斯的《猴爪》的结尾处,只有“设悬”而没有“释悬”,作者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解释出现在门外的会是什么东西,这种创作手法虽然违反了悬念的通常规律,但却同样起到了悬念的艺术效果,并有效地将读者的期待坚持到最后。
  参考文献:
  [1] 樊俊智:《中外小说35种创作样式》,海燕出版社,1988年版。
  [2]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高继海:《英国小说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林钰:《28个世界经典悬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 南健翀:《英国文学批评》,世界图书出西安有限版公司,2011年版。
  作者简介:陈杰慧,女,1980—,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伊迪丝·华顿作为美国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她的许多作品都受到读者的好评和评论家的认可,但《夏天》这部她本人最钟爱的小说,却相对遭受了冷遇,对小说女主角切丽蒂的认识似乎也有失偏颇。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切丽蒂实际上成为反叛、倔强、不断摆脱“他者”化境遇走向“自我”实现的自由女性的形象,试图丰富对切丽蒂以及小说本身的认识。  关键词:他者 自我 伊迪丝·华顿 《夏天》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文学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的解读,回顾了故事的创作背景,揭示了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她们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的心理历程。  关键词:凯特·肖邦 自我觉醒 自我解放 生存现状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美国女性个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小说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含义深刻
期刊
摘要 《美国》三部曲是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呈现出多种维度的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三部曲当中时间与空间互相渗透感知以及交叠的叙事艺术,随后分析了这部作品中心理情感层面的叙事刻画艺术,最后分析了《美国》三部曲针对意识形态层面的记叙艺术。  关键词:《美国》 多斯·帕索斯 叙事 意识形态 时空  多斯·帕索斯创作的《美国》三部曲是一部具备史诗性的作品,其文学上的
期刊
雪狼特警队  雪狼特警队是L市公安局于2009年组建的公安特警队。特警队成立以来,L市发生绑架、劫持人质等案件九十多宗,雪狼特警队的解救行动全部成功,达到百分之百的解救率和人质零伤亡率。  目前雪狼特警队共有六名队员,分别是:  刑阳,36岁,雪狼特警队的队长,综合实力极强。  何东威,35岁,军师,擅长战术部署。  罗伟,31岁,神枪手,擅长狙击。  邓晨翔,29岁,格斗王,擅长擒拿和散打。  
期刊
1  武汉的冬天不仅冷,而且阴湿,把空调开到最大挡,也抵御不住丝丝寒气。光谷基地2号楼的一间办公室内,七夏穿着三件毛衣,手缩在长袖子中簌簌发抖。  “猫哥,我想好读者见面会的名字啦,叫‘代号27’,既表示参加聚会的有27个人,又烘托出神秘感。”  “嗯。”  某猫深沉地微微颔首。他年近三十,瘦高个,沉默寡言,脸上像打多了肉毒杆菌无丝毫表情。这种酷大叔范儿很能吸引一些小女生,新来的七夏便对他十分崇拜
期刊
楔子    清晨。6:20。  “起来了,起来了。”紧锁着的病房门打开,护士们走进来挨个唤醒病人。有的人好像已醒了很久,正靠在床头发怔。有的人神情木然地起床叠被。“砰砰砰”,有人在大力敲打厕所的门。“怎么回事?”护士过来阻止。“37床啊,总是在里面不出来。”护士用钥匙开门进去。37床正拼命搓洗着已经发红的双手。“好了,好了,37床,你该把位置让给其他人了。”“不行,我才洗了25遍。”“……可以啦。
期刊
尽管对女店员解释说,之所以会有警察兴师动众地找上门来,是因为那个胖男孩是警察的亲戚,而女店员也充分表示了理解。然而,当她请求提前下班回家时,他还是在她脸上看到了一丝怀疑和恐惧。  走吧,走吧。他神色淡然地表示同意。  尽管这是个不错的女孩,然而,人和人的相聚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就像那个一直躺在医院里的女人,就像那个只有两根手指的男孩。  今天,他不愿,也无心再经营咖啡吧。女店员走后,他就关闭店
期刊
摘要 威廉·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展现出的是在美国工业化和金融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南方景象。本文旨在从小说中南方形象的具体表现入手,从福克纳的经历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对福克纳的南方情结予以分析,并从中得出福克纳书写南方的意义。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南方 表现 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许多作家都把
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极其擅长对死亡的刻画,尤其擅长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美”与“死”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而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一生在其作品中塑造了无数个“硬汉式”人物形象,这些“硬汉式”人物以坚强的反抗命运的方式和“重压下的优雅”影响了一代代读者。本文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人经历等方面分析了两位作家对女性形象创作的不同的成因,并且探讨了坡和海明威通过自己的文
期刊
摘要 本文解读了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乔苦苦追寻被种族主义扭曲和抹去自我以及毁灭自我、重生自我的全过程,分析了他失去自我和毁灭自我的悲剧性,探讨了他悲剧的社会和人性原因以及他的人性觉醒的光明意义或启迪意义,进而指出研究小说《八月之光》和乔的自我的变迁,对于防止新的种族主义借尸还魂和乔的悲剧重新上演,帮助建设种族平等和人权保障的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异化 自我 扭曲 失去 追寻 毁灭 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