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传播生态指的是信息技术、各种论坛、媒介以及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和可得性。”也就是说,所谓传播生态其实就是传播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除了人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媒介的特性,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易接近性使得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在人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传播生态环境逐渐形成,而一旦这种环境成为另一种“实在”,它就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分析和研究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生态效果同样也是当今研究科技传播生态的范畴之一。目前,关键词语言以其高度的适应性,被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和网站采用,几乎所有的网络检索工具都采用关键词进行标引和检索,学术界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不少同仁对科技期刊关键词的基本特征和择词原则及其正确标引和编辑加工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有同仁就信息传播的特征及价值、编辑在科技信息传播中应具有的信息意识也进行了研究。然而,据笔者搜索,还鲜有学者从传播生态学的角度对关键词标引的意义和功能做全新的讨论。而笔者也仅仅是班门弄斧,以求抛砖引玉。
一 关键词的传播信息生态链
科技传播系统是科学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所构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是科学技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是整个自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之间、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信息资源也具有典型的生态属性和生态特征,信息资源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结构系统,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同样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规律,是生态系统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反映,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的生态化交流的过程。
在信息传播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诸多的“生物链”,信息生态链就是其中的一个。信息生态链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生态链中包含了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这些构成信息生态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生态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处于信息生态链的基础地位,是系统循环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关键词既能反映文献的重要信息,又起着检索作用,同时关键词标引是对主题分析结果赋予了检索标识的过程,关键词标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关键词的逻辑组合,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全面揭示文章的核心内容,便于受传者快捷、准确地检索,也使该论文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其信息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整个信息生态传播系统的链接。
二 关键词的传播生态效果
1.正确标引关键词的理想模式
理想的关键词的传播生态效果应符合如下标准:正确标引关键词形成的传播效果就应该同时有利于社会对科技期刊辅文信息的生产者给予持续的支持,有利于传播者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接受者提高对科技期刊辅文信息的认知水平,并由此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作出贡献,实现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最终体现在有利于促进正确标引科技期刊关键词的行为本身得以延续和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的传播生态系统应当做到传播主体即生产者,正确标引关键词。正确理解和判断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抓住创新观点和最有价值的方法和结果,经分析、判断形成“主题概念”,然后将主题概念转换成关键词这一检索标志,完成高质量的关键词标引——向传播者输出包含充分能量的信息;传播者对来自生产者的信息充分理解,诠释得当,再进行深加工,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向接受者展示清晰、全面、易懂的关键词标引;接受者通过甄别消化、内化正确,迅速判断论文的学科类别和主题内容以及可能提供的信息量,从而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知识的搭建并向科技传播系统释放;而科技传播系统或通过数据库和网站对上述提供的有效的关键词及时接纳,并由此维持其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过程。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利用关键词等途径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不仅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点及深度,而且反映了作者掌握了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高度概括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论文本身所未含的信息。这可以说是正确标引关键词要达到的理想模式。
2.关键词的标引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标引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的问题同仁多有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1)关键词不能准确反映主题,遗漏关键词;(2)用词泛化,标引采用非关键词;(3)关键词排列顺序不当;(4)标引专指性不强。
针对笔者多年的编辑实践,认为关键词的标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者对关键词缺乏了解,只从论文的题名中取词,不从文摘和正文中取词;二是对主题内容把握不当,没有选取能准确反映论文主题的语词,用词太泛,采用非关键词的居多。因此所标引的关键词对揭示和描述论文主题不是“重要的”“关键性的”,没有起到关键词标引的应有作用。下面以编辑出版方面的几本核心期刊的关键词标引为例予以说明。
《编辑学报》2010年第1期共刊载了35篇论文,它们的关键词标引质量参差不齐。依笔者个人之见,产生疑问的有10篇。具体问题分四种情况:(1)关键词中加了标点符号,比如陈朝晖的《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及其引发的思考》,所标引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术公平”。其中“学术公平”加了引号,对以机读为主要识别手段的信息来说是种干扰,影响信息的贮存和检索;(2)关键词逻辑顺序排列混乱,有5篇论文存在这种情况。比如金永勤的《医学文献关键词标引中的组配标引探析》,所标引的关键词为:医学期刊;期刊文献;组配标引;关键词。关键词”置于最后是不合适的;(3)关键词标引随意、泛化,有两篇存在这种情况。比如马春晓的《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应对策略》,所标引的关键词为:作者投稿;不规范行为;策略。“策略”属通用词,在关键词标引中属禁用词,检索意义不大;(4)还有两篇文章所标引的关键词属主题把握不明,遗漏了关键词,关键词标注专指性不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2期共刊载了30篇论文,它们的关键词标引质量同样是不尽如人意。笔者对该期的关键词标引产生疑问的有12篇,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关键词排列顺序不当。比如莫京、任胜利的《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探析》,所标引的关键词为“影响因子运作模式科技期刊JCR”。依笔者所见,排列顺序改为“科技期刊影响 因子运作模式JCR”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论文所要阐述的内容;(2)没有把握论文主题思想,遗漏了关键词。比如陈溥元的《实现水科学论文章节要素规范写作的有效途径——照模板写有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为“章节要素规范化有效途径模板”。如果改为“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写作模板水科学论文”,可能更能概括论文的主题思想;(3)所标引的关键词随意、泛化,专指性不强。比如姜梅等的《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实施应用探讨》,所标引的关键词为“科技期刊采编系统实施调研应用”。后面三个通用词作关键词,不便于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和管理,改为“科技期刊采编系统编辑出版《含能材料》”,既简洁又全面;(4)还有一篇论文把关键词写成短语,比如“高校学报特征、高校学报事业发展”,这是组配标引不合理的现象。
《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应该是我国编辑出版界的两面“旗帜”,它们的关键词标引现状尚且如此,其他期刊就可想而知了。尽管近年来作者对关键词的认识加深,中国科技期刊编排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关键词的标引质量也是日益规范,但是调查的结果仍差距很大。关键词的标引不准确,就给论文的交流与传播带来障碍,读者就检索不到,论文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关键词的传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值。
三 关键词的信息传播生态效果的启示
从科技信息的角度看,信息由生产者生产,由接受者接受,信息流动通过传播者运行。传播者与接受者既是传播大系统中独立的子系统,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的双向信息交流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简言之,处于传播大系统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协同进化的关系。传播者和接受者协同进化的理想状态:完全信息的交流、互动。换句话说就是以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为基础,通过用户需求的导向性引导,运用科学的传播和传播技术,借助适当的传播媒介,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生态性传播。
从生态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效果,将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科技期刊要明确和找准自己的资源生态位。科技期刊本身要着力挖掘、完善自身要素的资源潜力、运作机制,使之与系统内的信息链和系统外的信息链保持高度适应,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换、协同共进的目标。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守住阵地,在传播生态系统中和谐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2)从传播者的角度看,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善于利用同行专家的专业知识,努力减少冗余信息、无效符号和其他“噪声”的存在,做好关键词标引“清道夫”的工作,使信息检索系统的畅通始于“源头”。
(3)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无时无处不存在。一些受众由于文化程度、媒介接触频率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受众中的核心或者“意见领袖”。他们对于信息的解读,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受众的媒介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其所在受众群体在整个传播生态中的地位。比如我们核心期刊的作者或者编辑。从这层意义上讲,必须树立规范关键词标引的意识,主动了解和掌握关键词的标引方法,准确把握关键词的选取,以便使更多的受众接收到正确的关键词索引。由此个体受众不仅仅拥有了更大的媒介消费空间,同时其个人身份和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讨论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生态效果,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提高生产者、传播者以及接受者对关键词标引的理解、消化和运用的程度,亦提高科技信息传播生态质量,最终建构起能够引领人类培养全面的生态素质,确立生态意识的合理结构的科技传播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系统内不同个体间“无障碍”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
[2]邵志择.传播范式与传播生态——评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学》[J].新闻记者,2003,(12):59—60.
[3]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4]费永俊,苏蓉.科技学术论文关键词的基本特征和择词原则[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1):82—84.
[5]杨金砖.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析取与标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I,(2):133—134.
[6]刘岱伟.科技论文关键词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04,16(2):107—108.
[7]杨一琼.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标引[J].大学图书馆学刊,2004,22(1):63—64.
[8]胡玲玲,许征尼.科技论文关键词的正确标引[J].编辑学报,2005,17(2):110一111.
[9]王和平.学报信息传播的特征及价值[J].当代传播,2005,(4):103—104.
[10]刘杨,赵大良,葛赵青.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J].编辑学报,2005,17(6):410—412.
[11][22]郭秀娥.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J].编辑学报,1996,8(1):49—52.
[12]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研究[J].编辑学报,2006,18(3):164—166.
[13]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探索,2007。30(1):19—20.
[14]戴维民,汪东波.面向21世纪的情报语言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88.
[15]王昌度,熊云,徐金龙,等.科技期刊论文关键词标引的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报,2003,15(5):340—350.
[16]陈朝晖.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及其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1):19—20.
[17]金永勤.医学文献关键词标引中的组配标引探析[J].编辑学报,2010,22(1):40—42.
[18]马春晓.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2(1):35—37.
[19]莫京,任胜利.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38—141.
[20]陈溥元.实现水科学论文章节要素规范写作的有效途径——照模板写有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32—237.
[21]姜梅,张桂弘,王艳秀等.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实施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03—206.
[22]丁汉青.重构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受”关系的生态学观点[J].现代传播,2003(5):27—30.
[24]方玲玲.传播生态视野下的受众层次解读[J].新闻传播研究,2008(5):3l—33
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分析和研究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生态效果同样也是当今研究科技传播生态的范畴之一。目前,关键词语言以其高度的适应性,被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和网站采用,几乎所有的网络检索工具都采用关键词进行标引和检索,学术界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不少同仁对科技期刊关键词的基本特征和择词原则及其正确标引和编辑加工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有同仁就信息传播的特征及价值、编辑在科技信息传播中应具有的信息意识也进行了研究。然而,据笔者搜索,还鲜有学者从传播生态学的角度对关键词标引的意义和功能做全新的讨论。而笔者也仅仅是班门弄斧,以求抛砖引玉。
一 关键词的传播信息生态链
科技传播系统是科学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所构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是科学技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是整个自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之间、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信息资源也具有典型的生态属性和生态特征,信息资源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结构系统,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交流同样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规律,是生态系统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反映,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的生态化交流的过程。
在信息传播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诸多的“生物链”,信息生态链就是其中的一个。信息生态链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生态链中包含了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这些构成信息生态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生态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处于信息生态链的基础地位,是系统循环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关键词既能反映文献的重要信息,又起着检索作用,同时关键词标引是对主题分析结果赋予了检索标识的过程,关键词标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关键词的逻辑组合,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全面揭示文章的核心内容,便于受传者快捷、准确地检索,也使该论文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就是说其信息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整个信息生态传播系统的链接。
二 关键词的传播生态效果
1.正确标引关键词的理想模式
理想的关键词的传播生态效果应符合如下标准:正确标引关键词形成的传播效果就应该同时有利于社会对科技期刊辅文信息的生产者给予持续的支持,有利于传播者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接受者提高对科技期刊辅文信息的认知水平,并由此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作出贡献,实现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最终体现在有利于促进正确标引科技期刊关键词的行为本身得以延续和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的传播生态系统应当做到传播主体即生产者,正确标引关键词。正确理解和判断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抓住创新观点和最有价值的方法和结果,经分析、判断形成“主题概念”,然后将主题概念转换成关键词这一检索标志,完成高质量的关键词标引——向传播者输出包含充分能量的信息;传播者对来自生产者的信息充分理解,诠释得当,再进行深加工,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向接受者展示清晰、全面、易懂的关键词标引;接受者通过甄别消化、内化正确,迅速判断论文的学科类别和主题内容以及可能提供的信息量,从而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知识的搭建并向科技传播系统释放;而科技传播系统或通过数据库和网站对上述提供的有效的关键词及时接纳,并由此维持其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过程。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利用关键词等途径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不仅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点及深度,而且反映了作者掌握了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高度概括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论文本身所未含的信息。这可以说是正确标引关键词要达到的理想模式。
2.关键词的标引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标引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的问题同仁多有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1)关键词不能准确反映主题,遗漏关键词;(2)用词泛化,标引采用非关键词;(3)关键词排列顺序不当;(4)标引专指性不强。
针对笔者多年的编辑实践,认为关键词的标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者对关键词缺乏了解,只从论文的题名中取词,不从文摘和正文中取词;二是对主题内容把握不当,没有选取能准确反映论文主题的语词,用词太泛,采用非关键词的居多。因此所标引的关键词对揭示和描述论文主题不是“重要的”“关键性的”,没有起到关键词标引的应有作用。下面以编辑出版方面的几本核心期刊的关键词标引为例予以说明。
《编辑学报》2010年第1期共刊载了35篇论文,它们的关键词标引质量参差不齐。依笔者个人之见,产生疑问的有10篇。具体问题分四种情况:(1)关键词中加了标点符号,比如陈朝晖的《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及其引发的思考》,所标引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术公平”。其中“学术公平”加了引号,对以机读为主要识别手段的信息来说是种干扰,影响信息的贮存和检索;(2)关键词逻辑顺序排列混乱,有5篇论文存在这种情况。比如金永勤的《医学文献关键词标引中的组配标引探析》,所标引的关键词为:医学期刊;期刊文献;组配标引;关键词。关键词”置于最后是不合适的;(3)关键词标引随意、泛化,有两篇存在这种情况。比如马春晓的《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应对策略》,所标引的关键词为:作者投稿;不规范行为;策略。“策略”属通用词,在关键词标引中属禁用词,检索意义不大;(4)还有两篇文章所标引的关键词属主题把握不明,遗漏了关键词,关键词标注专指性不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2期共刊载了30篇论文,它们的关键词标引质量同样是不尽如人意。笔者对该期的关键词标引产生疑问的有12篇,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关键词排列顺序不当。比如莫京、任胜利的《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探析》,所标引的关键词为“影响因子运作模式科技期刊JCR”。依笔者所见,排列顺序改为“科技期刊影响 因子运作模式JCR”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论文所要阐述的内容;(2)没有把握论文主题思想,遗漏了关键词。比如陈溥元的《实现水科学论文章节要素规范写作的有效途径——照模板写有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为“章节要素规范化有效途径模板”。如果改为“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写作模板水科学论文”,可能更能概括论文的主题思想;(3)所标引的关键词随意、泛化,专指性不强。比如姜梅等的《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实施应用探讨》,所标引的关键词为“科技期刊采编系统实施调研应用”。后面三个通用词作关键词,不便于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和管理,改为“科技期刊采编系统编辑出版《含能材料》”,既简洁又全面;(4)还有一篇论文把关键词写成短语,比如“高校学报特征、高校学报事业发展”,这是组配标引不合理的现象。
《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我国编辑出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应该是我国编辑出版界的两面“旗帜”,它们的关键词标引现状尚且如此,其他期刊就可想而知了。尽管近年来作者对关键词的认识加深,中国科技期刊编排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关键词的标引质量也是日益规范,但是调查的结果仍差距很大。关键词的标引不准确,就给论文的交流与传播带来障碍,读者就检索不到,论文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说明我国科技期刊关键词的传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值。
三 关键词的信息传播生态效果的启示
从科技信息的角度看,信息由生产者生产,由接受者接受,信息流动通过传播者运行。传播者与接受者既是传播大系统中独立的子系统,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的双向信息交流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简言之,处于传播大系统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协同进化的关系。传播者和接受者协同进化的理想状态:完全信息的交流、互动。换句话说就是以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为基础,通过用户需求的导向性引导,运用科学的传播和传播技术,借助适当的传播媒介,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生态性传播。
从生态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效果,将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科技期刊要明确和找准自己的资源生态位。科技期刊本身要着力挖掘、完善自身要素的资源潜力、运作机制,使之与系统内的信息链和系统外的信息链保持高度适应,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换、协同共进的目标。只有这样,科技期刊才能守住阵地,在传播生态系统中和谐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2)从传播者的角度看,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应当善于利用同行专家的专业知识,努力减少冗余信息、无效符号和其他“噪声”的存在,做好关键词标引“清道夫”的工作,使信息检索系统的畅通始于“源头”。
(3)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无时无处不存在。一些受众由于文化程度、媒介接触频率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受众中的核心或者“意见领袖”。他们对于信息的解读,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受众的媒介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其所在受众群体在整个传播生态中的地位。比如我们核心期刊的作者或者编辑。从这层意义上讲,必须树立规范关键词标引的意识,主动了解和掌握关键词的标引方法,准确把握关键词的选取,以便使更多的受众接收到正确的关键词索引。由此个体受众不仅仅拥有了更大的媒介消费空间,同时其个人身份和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讨论科技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及其传播生态效果,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提高生产者、传播者以及接受者对关键词标引的理解、消化和运用的程度,亦提高科技信息传播生态质量,最终建构起能够引领人类培养全面的生态素质,确立生态意识的合理结构的科技传播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系统内不同个体间“无障碍”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
[2]邵志择.传播范式与传播生态——评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学》[J].新闻记者,2003,(12):59—60.
[3]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4]费永俊,苏蓉.科技学术论文关键词的基本特征和择词原则[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8(1):82—84.
[5]杨金砖.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析取与标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I,(2):133—134.
[6]刘岱伟.科技论文关键词的编辑加工[J].编辑学报,2004,16(2):107—108.
[7]杨一琼.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标引[J].大学图书馆学刊,2004,22(1):63—64.
[8]胡玲玲,许征尼.科技论文关键词的正确标引[J].编辑学报,2005,17(2):110一111.
[9]王和平.学报信息传播的特征及价值[J].当代传播,2005,(4):103—104.
[10]刘杨,赵大良,葛赵青.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J].编辑学报,2005,17(6):410—412.
[11][22]郭秀娥.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J].编辑学报,1996,8(1):49—52.
[12]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研究[J].编辑学报,2006,18(3):164—166.
[13]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与探索,2007。30(1):19—20.
[14]戴维民,汪东波.面向21世纪的情报语言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88.
[15]王昌度,熊云,徐金龙,等.科技期刊论文关键词标引的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报,2003,15(5):340—350.
[16]陈朝晖.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及其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1):19—20.
[17]金永勤.医学文献关键词标引中的组配标引探析[J].编辑学报,2010,22(1):40—42.
[18]马春晓.作者投稿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2(1):35—37.
[19]莫京,任胜利.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38—141.
[20]陈溥元.实现水科学论文章节要素规范写作的有效途径——照模板写有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32—237.
[21]姜梅,张桂弘,王艳秀等.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实施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03—206.
[22]丁汉青.重构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受”关系的生态学观点[J].现代传播,2003(5):27—30.
[24]方玲玲.传播生态视野下的受众层次解读[J].新闻传播研究,2008(5):3l—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