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源起
2011《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我们的新课改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颠覆了“唯教材”“唯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因此2018年开始我依托台州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地域山水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提升、丰富文化底蕴、完善学生人格”为宗旨,设计体验式活动,让课程连接真实的生活世界,在传承家乡文化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
课程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一网络一课外”的全方位学习空间,使学生全方位触摸乡土文化;既读风土人情,读人文地理,读历史文化,在多角度地阅读中认识乡情乡俗,感悟璀璨文明,力求达到“望得见山水,留得住情怀,记得住乡愁”。具体做法如下:
(一)融会贯通,改变传统学科资料的单一性
首先,台州拥有5000年的璀璨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合文化、佛宗道源、唐诗之路、海防文化、石雕文化……是难得的文学资源;台州人民艰著创业的“台州精神”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所以本课程巧借乡土文化资源,采用主题研究课形式,融合地理、旅游、历史、艺术、民俗、语文、德育等多学科内容,最终归结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德育目标。其次对素材进行立体建设,创建了多媒体电子课件、交互式助学网络平台,在学习中跨学科融合。注重立体化资料的建设,利用包含了图片、影像、文本、艺术化处理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一网络一课外”的全方位学习空间,使学习不受时空局限自由延伸到学生的家里以及景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大拓展了课程的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多样性。
(二)注重能力,打造立体的多渠道学习方式
平时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只是图像视频展示,缺乏真实体验;本课程注重学生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分析帅选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课程讲究课内外延伸,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书店、网络等文化教育资源,“课堂一网络一课外”,全方位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比如在《温岭石文化》教材的知识链接中,课堂上我们补充了以下资料:我国采矿废弃地和石宕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比如江苏木读金山宕口、广东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安微电溪花山谜窟、渐江绍兴柯岩风景区、浙江龙游石窟等诸;通过这些知识链接的内容,增强了教材所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能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隐于玩,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
学生最讨厌从一个课堂转到另一个课堂,所以出来游学就不应该摆着脸一本正经地学习,每次游学活动,我们都力求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用丰富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吸引着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例如在《温岭石文化》活动设计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
1.向你远方朋友介绍温岭的美丽景色。2.用方言创作一则小品或者快板,并向大家表演。3.一人或小组合作创作一样“石雕艺术品”。4.为温岭“石雕工艺”这个特色设计新颖、个性的广告语。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温岭石雕才能长存下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趣味拓展——文化告别枯燥
胜景幽苑、沙场古道、民情风俗、传统小吃,无不体现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和学生一起深入调查,一花一树皆有来历,一桥一屋都有故事,我们从万卷书海里寻找蕴含的文化典故,带学生亲近古迹,聆听讲座,触摸古迹,解读名人不朽的灵魂。游学中,以天地為课堂,车乘为讲堂,让学生细品文化大餐,不但让学心灵得到真正的洗礼,而且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度的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细细咀嚼乡土文化,比如柑橘博物馆引出橘子的民俗文化,引出南宋逃难的屈辱历史。再如天台山是浙江唐诗之路的终点,绍兴是唐诗之都,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开发,走近天台,我们因地制宜围绕主题安排“跟着古诗去旅行” 的主题式诗歌学习。我们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石梁飞瀑,为了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挖掘唐诗资源,修复诗路古迹,融入时代元素,我们进行唐诗文化讲座、唐诗流韵雅集、唐诗书画创作、非遗手工制作体验等满满当当。唐诗元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看李白读书台,王羲之学书处,让学生在体验山川秀丽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积淀和文学素养。
三、课程意义
通过移动的风景,流动的课堂,我们带学生领略自然风光,阅读人文历史,摄影比赛,美篇编辑,导游词创作 ,广告小视频,各种新鲜创意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丰富的活动中锻炼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把家国情怀植根于他们的脑海。
2011《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我们的新课改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颠覆了“唯教材”“唯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因此2018年开始我依托台州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地域山水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提升、丰富文化底蕴、完善学生人格”为宗旨,设计体验式活动,让课程连接真实的生活世界,在传承家乡文化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
课程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一网络一课外”的全方位学习空间,使学生全方位触摸乡土文化;既读风土人情,读人文地理,读历史文化,在多角度地阅读中认识乡情乡俗,感悟璀璨文明,力求达到“望得见山水,留得住情怀,记得住乡愁”。具体做法如下:
(一)融会贯通,改变传统学科资料的单一性
首先,台州拥有5000年的璀璨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合文化、佛宗道源、唐诗之路、海防文化、石雕文化……是难得的文学资源;台州人民艰著创业的“台州精神”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所以本课程巧借乡土文化资源,采用主题研究课形式,融合地理、旅游、历史、艺术、民俗、语文、德育等多学科内容,最终归结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德育目标。其次对素材进行立体建设,创建了多媒体电子课件、交互式助学网络平台,在学习中跨学科融合。注重立体化资料的建设,利用包含了图片、影像、文本、艺术化处理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一网络一课外”的全方位学习空间,使学习不受时空局限自由延伸到学生的家里以及景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大拓展了课程的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多样性。
(二)注重能力,打造立体的多渠道学习方式
平时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只是图像视频展示,缺乏真实体验;本课程注重学生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分析帅选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课程讲究课内外延伸,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书店、网络等文化教育资源,“课堂一网络一课外”,全方位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比如在《温岭石文化》教材的知识链接中,课堂上我们补充了以下资料:我国采矿废弃地和石宕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比如江苏木读金山宕口、广东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安微电溪花山谜窟、渐江绍兴柯岩风景区、浙江龙游石窟等诸;通过这些知识链接的内容,增强了教材所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能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隐于玩,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
学生最讨厌从一个课堂转到另一个课堂,所以出来游学就不应该摆着脸一本正经地学习,每次游学活动,我们都力求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用丰富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吸引着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例如在《温岭石文化》活动设计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活动:
1.向你远方朋友介绍温岭的美丽景色。2.用方言创作一则小品或者快板,并向大家表演。3.一人或小组合作创作一样“石雕艺术品”。4.为温岭“石雕工艺”这个特色设计新颖、个性的广告语。5.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温岭石雕才能长存下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趣味拓展——文化告别枯燥
胜景幽苑、沙场古道、民情风俗、传统小吃,无不体现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和学生一起深入调查,一花一树皆有来历,一桥一屋都有故事,我们从万卷书海里寻找蕴含的文化典故,带学生亲近古迹,聆听讲座,触摸古迹,解读名人不朽的灵魂。游学中,以天地為课堂,车乘为讲堂,让学生细品文化大餐,不但让学心灵得到真正的洗礼,而且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度的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细细咀嚼乡土文化,比如柑橘博物馆引出橘子的民俗文化,引出南宋逃难的屈辱历史。再如天台山是浙江唐诗之路的终点,绍兴是唐诗之都,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开发,走近天台,我们因地制宜围绕主题安排“跟着古诗去旅行” 的主题式诗歌学习。我们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石梁飞瀑,为了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挖掘唐诗资源,修复诗路古迹,融入时代元素,我们进行唐诗文化讲座、唐诗流韵雅集、唐诗书画创作、非遗手工制作体验等满满当当。唐诗元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看李白读书台,王羲之学书处,让学生在体验山川秀丽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积淀和文学素养。
三、课程意义
通过移动的风景,流动的课堂,我们带学生领略自然风光,阅读人文历史,摄影比赛,美篇编辑,导游词创作 ,广告小视频,各种新鲜创意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丰富的活动中锻炼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把家国情怀植根于他们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