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而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课堂. 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知识要在运用中,让学生掌握牢固,在实践与运用中,体现数学价值.
一、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学生产生了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好问、多问、奇问的思维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可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并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学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有关现象;学过“圆的知识”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学习了“简便运算”后,可走进超市强化口算技能;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可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课桌、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小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在学习“统计与猜测”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总人数,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还可以在家中统计每周或每月的消费状况,还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得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又容易理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意识,达到培养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算出自己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用砖的数量. 如教学“月球旅行”这节课,关于“买门票”问题,插图上有三组人,a组大人和小孩各1个,b组大人2个和小孩1个,c组是大人1个和小孩2个. 这三组人分别买票进入游乐园,1号门统一8元票价,2号门成人票10元、儿童票6元,你说走哪个门划算呢?学生对买票特别熟悉,会积极参与探讨,纷纷研究出省钱的办法:大人多小孩少的组可以走1号门;大人少小孩多的组可以走2号门; 大人小孩一样多的组哪个门都可以自由进入. 学生唤起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富有创新地去解决生活问题,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以把教室设置成简易的花店,标上“玫瑰花3支12元,紫荆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扮演店主.
生:我准备买7支百合可是只带了30元,我所带的钱够用吗?
师:哪名学生可以帮助这名同学想想办法呢?
生:纷纷思索起来.
师:想买既漂亮而又实惠的花,这真不容易呀!可真让这名同学为难了,请大家帮助这名同学想出一个买花的好办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纷纷为这一同学出谋献策. 创设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想象创新的思维,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都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处.
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观察生活的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名学生的本领,帮助学生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我设计了这样的辩论活动.
师:生活中可以不用数学知识吗?
生:不能!
生:能!
师: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分组辩论,支持“能”的同学为正方,支持“不能”的同学为反方.
正方:坐电梯上、下楼需要按数字吗?
反方:要按的!
正方:打电话要用数字吗?
反方:要!
正方:坐公交车有用到数字吗?
反方:有!几路车,就用到数字.
正方:看电视要用数字选择频道吗?
反方:要的.
正方:买卖东西,用到数字吗?
反方:要的.
正方:不看钟表怎能知道几点呢? 这是数字吗?
反方:是的,也是要用到數字.
反方终于被折服了. 通过这场小小的辩论会,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密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为使学生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 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浓浓的生活情趣. 学生学着这样有用的数学,何乐而不为!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这就说明了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意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学生产生了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好问、多问、奇问的思维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可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并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学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有关现象;学过“圆的知识”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学习了“简便运算”后,可走进超市强化口算技能;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可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课桌、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小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在学习“统计与猜测”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总人数,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还可以在家中统计每周或每月的消费状况,还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得到原型,而学生对于那些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又容易理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意识,达到培养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算出自己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用砖的数量. 如教学“月球旅行”这节课,关于“买门票”问题,插图上有三组人,a组大人和小孩各1个,b组大人2个和小孩1个,c组是大人1个和小孩2个. 这三组人分别买票进入游乐园,1号门统一8元票价,2号门成人票10元、儿童票6元,你说走哪个门划算呢?学生对买票特别熟悉,会积极参与探讨,纷纷研究出省钱的办法:大人多小孩少的组可以走1号门;大人少小孩多的组可以走2号门; 大人小孩一样多的组哪个门都可以自由进入. 学生唤起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富有创新地去解决生活问题,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以把教室设置成简易的花店,标上“玫瑰花3支12元,紫荆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扮演店主.
生:我准备买7支百合可是只带了30元,我所带的钱够用吗?
师:哪名学生可以帮助这名同学想想办法呢?
生:纷纷思索起来.
师:想买既漂亮而又实惠的花,这真不容易呀!可真让这名同学为难了,请大家帮助这名同学想出一个买花的好办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纷纷为这一同学出谋献策. 创设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启发学生想象创新的思维,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 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都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入到心灵深处.
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观察生活的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名学生的本领,帮助学生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我设计了这样的辩论活动.
师:生活中可以不用数学知识吗?
生:不能!
生:能!
师: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分组辩论,支持“能”的同学为正方,支持“不能”的同学为反方.
正方:坐电梯上、下楼需要按数字吗?
反方:要按的!
正方:打电话要用数字吗?
反方:要!
正方:坐公交车有用到数字吗?
反方:有!几路车,就用到数字.
正方:看电视要用数字选择频道吗?
反方:要的.
正方:买卖东西,用到数字吗?
反方:要的.
正方:不看钟表怎能知道几点呢? 这是数字吗?
反方:是的,也是要用到數字.
反方终于被折服了. 通过这场小小的辩论会,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密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沟通起来,为使学生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 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浓浓的生活情趣. 学生学着这样有用的数学,何乐而不为!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这就说明了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