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贡献,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科学的阐述与论证。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展开了论述,旨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一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事业初始阶段的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他们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与当时德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理论、观点及社会思潮进行清理。《形态》分两卷六个篇章,从其研究思路和结构来看,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布鲁诺和施蒂纳的批判,第二卷是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本书第一章的主要思想,也是全书重要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但在他们的著作里,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为“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与历史唯心主义界限分明,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现象作为目标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以人的思维或意识作为对象。同时,对“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进行高度概括精炼化,它告诉我们其研究探讨的不是某件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而是社会中最深刻的本质的联系,这就有利于与其他具体社会学或历史学等其他学科进行区分。
  那么什么是“最一般规律”?社会中最深刻的本质的联系究竟又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曾经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苏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获得些许启示。
  20世纪中期,苏俄哲学界开始对“最一般的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启示。他们认为,有别于专门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所研究的是最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而非经济过程、政治过程或思想过程发展中的局部的和特殊的规律,这里强调的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种关系和过程的总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最一般规律”的解析则愈加分明与清晰。格列则尔曼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第一,它们能在一切或者至少是在一系列社会形态里起作用;第二,它们能够反映作为完整集体的社会生活不同范围和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
  而由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作为当时风靡整个苏俄哲学界的著作,其中写道:“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专门的社会科学,它首先而且主要是研究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即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和存在的规律及发展的动力。”
  总之,随着哲学界对“最一般规律”阐述的不断完善,“最一般规律”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社会结构的一般规律;二是社会发展和运转的一般规律;三是社会动力的一般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在《形态》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中较大手笔地讨论了“现实的人”,一切论述从“现实的人”展开。“现实的人”,既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具体的人,也不是把所有人集合在一起来进行分析批判,这里“现实的人”跟随的背景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里对“现实的人”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周围的活动展开的研究。人以及人周围的活动必定不断变化,因而“现实的人”也是变化的人,并且“现实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指的纯粹的自然人,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点从《费尔巴哈》全文到处都可以找到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现实的人”,以及对人整体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分析,为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现实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性特征
  从《形态》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唯物史观至少拥有两个方面的根本性特征。
  第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它与旧唯物主义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一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有所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义方面去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即一般的唯物主义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否认历史唯物主义从一般唯物主义推出。他们指出,一般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承认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但是从这里并不能推到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曾这样向人们呼吁:“直观自然,直观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重建哲学的秘密。”然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从一般唯物主义推出来的,在《形态》中,他写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与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一般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弱点,即唯物主义与历史相分离。
  四、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始终持着扬弃的态度。他既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批判,也不否认对费尔巴哈精华的继承。作为一个费尔巴哈的拥护者,从1844到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便是一個唯物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实证主义者。在《形态》等论著中,马克思反思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根本缺陷:“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的‘人的关系’。”   与此同时,马克思把人放在了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放在了从事生产劳动的环境中来展开其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论述。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批判地继承了人本主义的传统,而后者则常常把人抽象化并视为“物”,从而与整个人本主义的传统处于对立的关系中。
  五、唯物史观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是一致的。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的青少年,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人,同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及其社会背景的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从人的实际出发,真正了解学情,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使思政工作更具实效性。同时,要针对不同的人内在的精神需求,立足于关心、尊重及理解人,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切实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原则
  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不是单个人或某个特殊的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处在社会活动与生产的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的思想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当今我们处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工作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除了要对“现实的人”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革命理念教育,而且要不断创新,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国学等相关知识,以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为载体,全面立体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绝非“物质是第一性,思维为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那么简单。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唯物史观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指明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遗憾的是,由于《形态》手稿本身未完成,再加上翻译版本在哲学词汇选择中的不确切性,而这种不确切性又直接影响着以翻译版本为依据的读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思想的理解。这就要求当代人们坚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理论的研究,使之不断具体化和精确化,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具体工作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魏小平.探求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俞金吾.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剑英,叶汝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尚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采取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目前,中职班主任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
众所周知,危化品生产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互为产品和原料,相互不断进行运输转换。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在生产环节产生重大差错的概率已经被大大地缩小
【正】为了推动"十二五"兵器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促进工艺技术信息交流,把握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根据中国兵工学会的要求和计划安排,经研究,决定于2010年第四季度召开中国
欧洲自行车联盟(ECF)为鼓励、推广人们使用自行车,多次召开"全球自行车城市大会"。鉴于台北市近几年将改善自行车环境作为宜居城市的关键指标之一,大力推崇自行车交通方式,鼓励居
【正】10月12日环球资源宣布半年一度的电子产品采购展正式揭幕。据了解这次的电子展是历届最具规模的一次,展位多达3069个,参展的商家也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展会的开放时
利用海量的手机信令数据开展人员出行特征调查是大数据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通过对长时间的手机信令数据进行跟踪,研究手机用户活动轨迹的识别方法,分析手机用户有
“零伤亡愿景”是最早在北欧国家实施的系统性降低交通事故死伤的专项行动。20多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响应这一行动,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零伤亡愿景”。本文分享丹
针对大跨桥梁交通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以嘉绍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气象、交通流、几何设计以及结构动态数据,探究大桥结构运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一、大跨桥
【摘要】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体的设计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原则;构建策略一、引言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量以及对知识理解程度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在文言文以及现代文的阅读方面,知识的难度加大。
截至2015年9月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0463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5%,名列世界高铁里程首位。目前,在我国乘坐高速列车出行已是寻常百姓的常用交通方式。那么,乘坐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