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世界读书日。
俄罗斯历史学家、作家卡拉姆津说:心智的历史有两个主要的时代:文字的创制和印刷术的发明。其他任何时代都只是这两個时代的后果。阅读和书写给我们展现了新的世界……
书籍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播和接续的使命。文明人象爱惜眼睛一样呵护着书籍——人类智慧的结晶。
赵子昂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作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这是《夜航船》中记述的。
然而,正像拉丁谚语所说:连一本书都是有命运的。
书籍的四大厄运为水、火、虫和兵乱。实际上图书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天灾自不必说。为了防火,北京的皇史宬整座建筑皆为石料,不用一寸木头,以保证皇家档案远离火患。大名鼎鼎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不光不用木头,还在柱础砖墙之下布满木炭,用以防潮。
光绪十八年进士、湘人叶德辉,在其所著《藏书十约》中对陈书之所有精细要求: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与居宅相远……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引朝阳入室……橱下多置雄黄石灰,可避虫蚁……食物引鼠,不可存留,灯烛字篓,引火之物,不可相近。绛云楼之炬,武英殿之灾,此太平时至可痛心之事也。
不过书之劫难大多出自人祸。秦始皇继承其祖上传统以焚书禁锢万众之心;梁元帝萧绎可称皇帝藏书家,读书万卷,才学过人,一生著述多达四百余卷,藏书更是达到十四万册。可是当西魏兵临江陵城下时,他居然下令将藏书全部焚毁,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发出如此心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其心思令后人难以揣度。
太平天国曾下诏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尽兴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由此,江南藏书楼几乎毁尽,持书者争相毁弃,以得保命。
朱棣倾全国之力编纂的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历经劫掠和焚毁,今天只残存约八百卷。
1932年1月28日晚上11点,日本飞机飞临上海狂轰滥炸。其时中国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被炸毁,同时,东方图书馆也陷入火海。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五十多万册书籍化为灰烬。
希特勒上台后制造了1933年的德国焚书反文明事件。政府动员大学生“把非德国精神从公共图书馆里清除干净”。5月10日,仅柏林一地就焚书2万余册,全国焚书总量不可胜数。
无独有偶。前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销毁了2400万册“有政治问题”的书籍。
十年浩劫时,随着破“四旧”的兴起,中国的图书也大难临头,遭难的图书无数。有如惊弓之鸟的图书主人不得不主动处理起他们的“挚爱”。在朶渔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这样的事例:某教授将一部宣纸精印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以16元转与他人;另一位教授忍痛将家藏书卷相当于白给了回收站,三轮车共拉了四十五趟,只卖了35块钱。
书之劫难百般花样。《陶庵梦忆》中张岱述说了自他高祖始家藏书籍三万余卷。他爷爷去世后,“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张岱本人四十年间又聚书三万卷。清兵一到他避乱山野,“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清末朱一新的藏书在两个儿子分家时,每一本书拦腰一切,谁也看不成。到了孙辈,论担售出,痕迹不留。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中谈及:以刻印古籍驰名的汲古阁主人毛子晋的孙子煮茶时,竟然看上了《四唐人集》的雕版,每天劈一些烧一些,就这样把汲古阁彻底毁了。
一位出版社的社长跟我说,若干年前他们在为山西某村捐书一年后回访,发现村里抽烟的人都在用他们捐的书“卷大炮”……
时代昌明,悲剧难再。而今书籍内容又有了电子版承载,若想彻底毁之怕也不大容易了。
俄罗斯历史学家、作家卡拉姆津说:心智的历史有两个主要的时代:文字的创制和印刷术的发明。其他任何时代都只是这两個时代的后果。阅读和书写给我们展现了新的世界……
书籍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播和接续的使命。文明人象爱惜眼睛一样呵护着书籍——人类智慧的结晶。
赵子昂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作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这是《夜航船》中记述的。
然而,正像拉丁谚语所说:连一本书都是有命运的。
书籍的四大厄运为水、火、虫和兵乱。实际上图书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天灾自不必说。为了防火,北京的皇史宬整座建筑皆为石料,不用一寸木头,以保证皇家档案远离火患。大名鼎鼎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不光不用木头,还在柱础砖墙之下布满木炭,用以防潮。
光绪十八年进士、湘人叶德辉,在其所著《藏书十约》中对陈书之所有精细要求: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与居宅相远……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引朝阳入室……橱下多置雄黄石灰,可避虫蚁……食物引鼠,不可存留,灯烛字篓,引火之物,不可相近。绛云楼之炬,武英殿之灾,此太平时至可痛心之事也。
不过书之劫难大多出自人祸。秦始皇继承其祖上传统以焚书禁锢万众之心;梁元帝萧绎可称皇帝藏书家,读书万卷,才学过人,一生著述多达四百余卷,藏书更是达到十四万册。可是当西魏兵临江陵城下时,他居然下令将藏书全部焚毁,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发出如此心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其心思令后人难以揣度。
太平天国曾下诏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尽兴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由此,江南藏书楼几乎毁尽,持书者争相毁弃,以得保命。
朱棣倾全国之力编纂的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历经劫掠和焚毁,今天只残存约八百卷。
1932年1月28日晚上11点,日本飞机飞临上海狂轰滥炸。其时中国最大的图书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被炸毁,同时,东方图书馆也陷入火海。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五十多万册书籍化为灰烬。
希特勒上台后制造了1933年的德国焚书反文明事件。政府动员大学生“把非德国精神从公共图书馆里清除干净”。5月10日,仅柏林一地就焚书2万余册,全国焚书总量不可胜数。
无独有偶。前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销毁了2400万册“有政治问题”的书籍。
十年浩劫时,随着破“四旧”的兴起,中国的图书也大难临头,遭难的图书无数。有如惊弓之鸟的图书主人不得不主动处理起他们的“挚爱”。在朶渔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这样的事例:某教授将一部宣纸精印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以16元转与他人;另一位教授忍痛将家藏书卷相当于白给了回收站,三轮车共拉了四十五趟,只卖了35块钱。
书之劫难百般花样。《陶庵梦忆》中张岱述说了自他高祖始家藏书籍三万余卷。他爷爷去世后,“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张岱本人四十年间又聚书三万卷。清兵一到他避乱山野,“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
清末朱一新的藏书在两个儿子分家时,每一本书拦腰一切,谁也看不成。到了孙辈,论担售出,痕迹不留。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中谈及:以刻印古籍驰名的汲古阁主人毛子晋的孙子煮茶时,竟然看上了《四唐人集》的雕版,每天劈一些烧一些,就这样把汲古阁彻底毁了。
一位出版社的社长跟我说,若干年前他们在为山西某村捐书一年后回访,发现村里抽烟的人都在用他们捐的书“卷大炮”……
时代昌明,悲剧难再。而今书籍内容又有了电子版承载,若想彻底毁之怕也不大容易了。